我,王维,人间很无趣,孑然一身,又怎样呢?

王维的故事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虽早读,却晚懂
人生这东西是被泡在海里吗?
中考、高考、考研、考编。
人生总是在摸爬滚打,喊着上岸。
多少个日夜不敢停歇
总想赶在截止日期前获得结果
停下来就似乎要过期了
自我催眠的熬过这段时期,似乎就会更好
只是周而复始,最终会发现人生的轨迹是永远铺不到底的
人生多会儿才是个头,还是锈迹斑斑的你我
慢慢的沉默无言,最终人生的轨道脱轨于无垠的旷野
细思极恐,让人绝望

也许我们豁然感到,人生并非是按部就班的轨道
没有保质期
更没有所谓的成功
也许人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狭窄
更像哪无限想象的旷野,肆无忌惮开遍四季的狗尾巴草
玫瑰虽好,狗草丛生(普通伴着顽强,自由随着浪荡)
如果你的生活已经透不过气,不妨静静的放空自我
建议:欣赏王维的清泉石上流
辋川的夜静春山空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太原大唐的龙兴之地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姬姓,分为太原郡祁县王氏与太原郡晋阳县王氏两支(早期史书并未记载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有血缘关系)。与大多数王姓士族一样,太原王氏将先祖追溯至周灵王太子姬晋,然而学者认为其真正有史可考的始祖最多追溯至汉代,祁县王氏可追溯至东汉司徒王允,在魏晋以后不显,后世多为冒认。晋阳王氏可追溯至东汉王柔、王泽兄弟,魏晋时期十分显赫,东晋末年王慧龙入仕北魏,魏孝文帝分定姓族,太原王琼被确立为四姓之一、唐朝时为山东士族的七姓十家之一。
●王维和王勃都是太原王氏的分支
●王维不光有显赫的父族,母亲来自于北方豪族之首的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
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西汉时期崔仲牟定居于涿郡安平县(今河北省安平县),逐渐发展壮大,因安平县后属博陵郡,后世遂称“博陵安平人”(即博陵崔氏由来)。
●王维的父亲王处廉是开元年间的风流人物,官至汾州司马,精通诗文。王处廉对儿子进行素质教育,亲自精选诗文经史,教授王维兄弟几人。王维的母亲姓崔,被封为博陵县君。王母的坚韧与平和深深影响了王维和弟弟王缙,他们把失去慈父的痛楚埋在心底,用心读书。
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
王维九岁其父王处廉骤然病故
大家族一房失去男性支柱,会更无情冷漠的被边缘化
王维,字摩诘→维摩诘

把生活的每一天都当做一场修行
太原祁县搬迁到河东蒲州

王维和王勃、王之焕、柳宗元成为同乡
王之焕比王维大十岁,同为太原王氏后人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维与弟弟王缙只差一岁,感情最为深厚。
15岁的王维身高七尺、风姿清郁,长身秀丽
不安于家居,想早成门户,养家糊口
西去长安,路经始皇陵
《过始皇墓》




面对千古始皇,无景仰反设问:“ 人死如尘埃,花费那么多心思,奢费那么多金银厚葬自己,如今又有何用哉?”

拜访亲属,结识游侠
《少年行》
王维




●《少年行四首》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四首诗分咏长安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怀,勇猛杀敌的气概和功成无赏的遭遇。各首均可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好像人物故事衔接的四扇画屏。
《少年行》
李白




●同一批人却有不同的视角
王维是系马高楼的白描执笔
李白是白马春风的刀剑
王维给高适,孟浩然,杜甫都写过诗
李白同样给高石,孟浩然,杜甫都写过诗
两人之间却没有任何交往唱和的蛛丝马迹
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王维
纵死侠骨香《侠客行》李白
新丰美酒斗十千《少年行》王维
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李白
开元初年的长安,名流高人荟萃
王维在书画方面跟画圣吴道子交流
在音乐上与大唐乐圣李龟年切磋
重阳佳节,长空一碧,北雁南归,王维与新丰少年武陵游侠登高纵酒,热闹过后,望着易散的流云,想起了家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初看简朴平易,没有惊人语,只有细品才能寻到味。
这首后世必背诗词,写于王维17岁之时。事实上,大器晚成这个词,安慰普通人。
大诗人定律:25岁之前,必须有代表作。

王维长安两年虽有若大诗名,却并无仕途建树,回家内心低落。
崔夫人劝慰道:
世间事不可过于执着
要随缘而动
无可无无不可无
水到自然渠成
清明时节,王维与弟弟为父亲扫墓
黄河以冰撕雪化,沛然又入壶口,漫山遍野青葱一片,神营鬼造的黄河乾坤湾,天地调元,日月烹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