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申阳革命纪念馆

2022-09-26 08:03 作者:索易记录  | 我要投稿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深度洛阳游的第199篇。

这里是周武王北渡黄河的必经之地。这里是河南王申阳迎接项羽,刘邦之地。 这里就是洛阳偃师申阳村,这个村因河南王申阳埋在这里而得名。这个村是北渡黄河的咽喉地带。这个申阳村有个申阳革命纪念馆,申阳革命纪念馆建于2000年,是刘氏祠堂改建而成。申阳革命纪念馆讲述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的奋斗历程。


这个红色革命家庭得先从豫西地区的第一个农村地下党支部------中共申阳支部创始人刘道安说起。刘道安,1905年11月7日出生,1927年5月参加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受迫害逃离家乡,考入开封高中,继而考入河南大学。1934年3月刘道安在开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刘道安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捕,转移到北平,考入东北大学,当选为学生会代表。1936年3月担任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西北区区队长。1937年3月负责中共北平市委西北区委的交通工作。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组织者之一。1937年回到家乡偃师申阳村。1937年10月至1938年任中共偃师县委组织部长,1938年2月至7月担任中共偃师县委书记。1941年5月,刘道安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到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豫西解放后,任中共豫西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1948年12月任中共郑州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50年当选为河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同年9月病逝,塟于八宝山。


1937年,刘道安在偃师中学以教导主任的身份作掩护,积极深入贫苦农民家中宣传马列主义、党的主张。很快发展刘牛、齐北方、杨喜山等六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6月,中共党员刘伯鑫受中共偃师县委委托,在申阳村齐北方家的窑洞内成立中共申阳村支部。这是偃师成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也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始终坚持斗争的唯一一个党组织。申阳地下党支部的主要任务就是搜集传送黄河两岸的情报,也是党组织的交通站。党支部书记:刘 牛;组织委员:齐北方;武装委员:杨喜山。第一小组组长:杨南方。第二小组组长:杨喜山。成员:齐北方、崔栓、杨南方、刘牛、张松林、杨喜山、刘振晏、刘振国、张千龄、刘学曾、王九思、齐合、王五、刘长有、蔺正臣。


中共申阳村支部光荣事迹之------丁家碑伏击日军。1944年麦收时节,驻守巩县的日军经常派小股部队下乡抢粮。敌人的魔爪很快伸向邙岭申阳。6月21日,日军一运输车队将强征的一批粮食运往偃师县城。申阳支部立即组织农民自卫队在村南日军的必经之路--丁家碑占据有利地形。中午时分,大摇大摆的日军车队进入自卫队的埋伏圈。队长杨喜山下令开火,一时间枪声齐鸣。战斗持续到下午3点,共毙伤3人、活捉1人,缴获步枪5支、歪把子机枪1挺。


中共申阳村支部光荣事迹之------营救美国飞行员。1945年5月中旬的一天中午,日美两国空军在申阳村上空发生激战。一架美军战机中弹起火,飞行员跳伞,日军战机反复俯冲扫射,妄图把美军飞行员击毙。这场空战引起了申阳村支部和偃师日伪汉奸的密切关注。支部派杨喜山带领村民曲喜来冒着枪林弹雨抢先一步把美国飞行员营救回来,藏在申阳村东沟的一个密洞里。日伪汉奸贾世勋部队气急败坏展开拉网式搜索未果,又勾结汉奸刘沛然向村民施压。形势危急,为确保美国飞行员人身安全,支部在多次变换飞行员藏匿地点后,通过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将其转交国民党。


中共申阳村支部光荣事迹之------打击伪军贾世勋部队。1945年7月14日,孟县伪军渡过黄河向申阳村扑来。他们逢家必进,翻箱倒柜,搜查枪支弹药,妄图消灭我地下党抗日力量。自卫队队长刘永俊被吵闹声惊动后手握短枪冲出家门,恰与自西而来的一队伪军照面,他抬手一枪将一人击毙。枪声惊动了杨喜山,杨喜山迅速与张松林通知农民自卫队集结后赶赴枪响地点,敌人一看形势不妙,慌不择路向巩县方向逃窜。在申阳与柏坡交界处,农民自卫队与从牙庄翻沟过来增援的汉奸贾世勋部30余人遭遇。自卫队副队长刘广一枪将汉奸头目贾世勋的草帽掀掉,贾世勋受惊差点坠入深沟,他是本地人,知道申阳人的厉害,带领伪军钻入一古洞,杨喜山迅速分布兵力,四面包抄。经过激战,击毙5人,缴获枪支多件。除贾世勋藏匿茅池侥幸逃脱搜捕外,其余者全部投降。


中共申阳村支部光荣事迹之------炸桥梁阻援敌。1948年4月,解放军攻城部队在洛阳外围遭到国民党最精锐的青年军拼命抵抗。战斗进行到第三天,地委书记刘道安派交通员送来密函,告知国民党郑州驻军孙元良部为解洛阳之围,已派出两个旅沿巩县、孝义方向驰援洛阳。刘道安要求中共申阳支部派出熟悉地形的可靠党员连夜出发到黑石关,配合解放军工兵爆破小组炸毁黑石关大桥,为解放洛阳赢得时间。刘牛迅速决定由他和杨喜山、张榜三个人参加行动。申阳到黑石关近三十里地,刘牛三人摸黑在坑洼曲折的山路前进,终于在指定时间炸毁了黑石关大桥。


申阳村的刘道安家,几代人住在一个大院里从未分家,抗日战争前后,他兄弟姊妹8人,在白色恐怖下,有五人参加共产党,有4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红色家庭。


刘道安祖父刘深林,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人,是个勤于耕作,精明能干的农民。家有20来亩地,还租种10来亩祠堂的公田。他筋骨强壮,耕作技术精道。刘深林趁农闲时节,将耕地起高垫低,打造成四周高、中间低的“砚洼”地,这样将雨水留住,保住墒情。因此,他家的地总比别家的收成好。


光绪三年(1877 年)中原大早,赤地千里,饿死人多、刘深林赶着一头骡子,远赴陕西甘肃给人驮运货物,最远到过四川省康定县。刘深林这样艰苦劳作,


不仅养活了全家,还挣得一份殷实的家业。刘深林非常重视儿子的文化教育。刘深林有两个孩子,长子刘学诗,在家乡读完社学后,入过县学成为秀才;废除科举兴新学后。他又把学诗送到巩县黑石关高小读书。次子刘学易,在县内也读完了高小。此后,又把两个孩子都送到黄河北的怀庆府农桑高等学堂读书。学习栽桑养蚕的科学技术。


刘道安的父亲刘学诗,字安亚,学名育民,从怀庆府农桑高等学堂毕业后回到家里,用新法养蚕。先划出村南离家很近的十多亩好地,选择当时的优良桑树品种“鲁桑”栽种桑树:把家里前后两座大房改作养蚕作坊;还把院子里的地面硬化改造,使晴日不扬尘,雨天不沾泥;购买养蚕,缫丝的用具,组织家人学习采桑叶、养蚕技术,把蚕养得很好,收人颇丰,提高了家庭的富裕程度。引来许多人向他请教,还被聘担任过新安县、陕州农桑学堂的教师和淮阳高等农桑学堂的校长,能用薪俸补贴家用。刘学诗响应孙中山号召参加“同盟会”,使用各种方式进行革命活动。


刘道安的叔父刘学易。学名新亚,毕业后跟哥哥在家栽桑养蚕,学识和技术都很好,民国期间曾在洛阳蚕业总局供过职,大多的时间是在家里主持农耕和养蚕。他的思想也很进步,在辛亥革命中,和哥哥一起从事反帝反清的革命活动。


刘学诗生有四男(潇然、道安、克强、洪阳)二女(长女夭折、次女调荣)。刘学易生有两男(士超、志清)一女(士钊)。他兄弟俩崇尚维新,用先进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的理论知识,对子女进行教育。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科学知识教育,使他们的下一代都成了有远大理想、有文化知识的人才。


刘潇然(1903-1999),刘道安兄长,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翻译家。1916年年考入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后留学日本、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专攻农业科学,我国著名农业专家。曾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创作和译著多部,中科院院士。是马克思最早的《资本论》草稿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


三弟刘克强(1905年--1947年):1938年入党,曾任新四军四师十一旅豫皖军区独立旅政委,烈士。四弟刘士超早亡。五弟刘洪阳:1938年入党,原名:刘志远。曾任豫、苏、皖新四军十一团政委。四川省计委主任,副省长等职。六弟刘志清 ,乳名六郎。1936年生,在村内读完小学,1950年春考人强一中分校读书。,初中毕业后让他到开封去读高中。





申阳革命纪念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