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说我普通且自信,是不是在骂我?”

2021-02-02 10:08 作者:Vista看天下  | 我要投稿




苦天下“普男”久矣的人们如获至宝。


一句“他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的审判,四两拨千斤地奚落了那些冒犯到自己的同性或者异性。





但让他们更没想到的是,敌人尚在活跃,大本营内部却突然产生了分裂。


战火烧到了女性的身上,昔日盟友开始相互攻讦与割席。


而所有的一切,只因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与“普男”同罪的标签——


普女。


01

“普通”即是原罪


何为普女?


顾名思义,是指“普通女孩”。


最早使用这个词的网友是这样解释的:


普女,一般用来形容那些长相普通、家境普通、工作普通的女性。


而且多为自嘲。


原本,对于一些普通女孩来说,这个词无非是卑微年轻人意识到生活的艰难之后无意识的自我安慰;


亦或是面对颜值、家世、能力等各方面比自己出色的同性时,通过自我调侃调整心态。


背后大有消解焦虑的意味。



正如年轻人用“小丑”的称呼自我保护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普女”成了一个群体的敌对。


说是敌对,实际上更多的是瞧不上。


鄙视“普女”的人们将她们称为“丑橘”,并把普通女孩之间的相互夸赞形容为“洗脑”“自我高潮”。


就像互联网上流行过的各种万金油金句,“普女”这个词的涵义在传播中不断被标签化、极端化。


原本投射着一代年轻人外貌焦虑、财富焦虑、阶级焦虑的词,逐渐被简化成了“颜值至上主义”。


就连“普通”这个词也在这群人的解读中,成为了一种令人鄙夷的特质。


一方面,她们奚落普通女孩“丑而不自知”——


“明明长得普普通,却硬生生在周围人的吹捧中把自己活成了小仙女。”


按照这种逻辑,人仿佛应当对外貌形成一种敬畏,应当在面对旁人的盛情夸赞时,铁面无私地说一句:


“你夸的不对,我不是美女。”



另一方面,她们也鄙视普通女孩“不求上进”——


“先天条件已经输给美女了,为什么不努努力用后天弥补呢?”


他们口中的后天努力,指的其实就是通过医美、整容等方式来改变外形。


诚然,对“美”的在意是人的本性,即便是通过整容的手段让自己更好看也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对“普女”的污名化,让普通成了原罪。


不承认外貌的平庸就是被洗脑;明知自己不好看却不努力改变就是自甘堕落。


没有个人选择,只有共同“向上”。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群体绑架被“美家军”们(即追捧美女的人)巧妙地披上了“自我提升”的外衣。


美其名曰“意识觉醒”。


可是等等,普通和自信有什么好需要“觉醒”的呢?


02

普通和自信有什么好骂的?


很显然,执着于打压“普通且自信”的群体,贩卖的依然是外貌焦虑的老一套。


把不同赛道的人拿来对比,并试图用同一套标准分出孰优孰劣,本身就是对普通人正常生活的倾轧。


这本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逻辑。


怪就怪在,追捧这套法则的人们,却将其奉为金科玉律。


朋友的赞赏,会被他们当做“糖衣炮弹”


从大量鄙视“普通且自信”品质的言论中可以发现,执着于摆脱“普女”身份的人们,并非单纯追捧美貌带来的愉悦感。


她们将外貌视为自己奋斗的重要资本甚至唯一资本,并希望能够通过对没美貌的最大化利用,实现阶级的跃迁。


外貌对命运的加成,从对“以色娱人,终落下乘”的警惕,变成了对“靠脸吃饭不丢人”的认同。


这原本是一种很容易被指责扭曲的价值观,却因为当事人主动认领了“三观不正”的标签,反倒显得他们的言行极其自洽,


悲哀在于,当争执中一方坦然承认自己没有底线,反倒稳稳地立于了不败之地。


“外貌”与“名利”绑定,让原本无罪的“普通”成了众矢之的。


即便有人对“唯外貌论”提出质疑,也很容易会被既得利益者们反驳为普通人的嫉妒心。


因此,“普女”一词自从被赋予了负面意义之后,在网络上便再也没有了能正常讨论与应用这种身份的语境。


与此同时,圈内人却在不断抱团中,实现了价值观的重塑与相互认同。



其实不难理解这种认知在信奉者眼中的吸引力。


现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高度竞争,导致多数人在做出选择时会面临更高风险性与不确定性。


工作怕被“优化”,恋爱怕被PUA,投资怕被“割韭菜”……


相较于财富、阶级,外貌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是更容易抓住的东西。


也正是在这种幻想下,对普女的无情嘲讽才有了滋生的土壤。



普女话题的相关搜索下,全是关于外貌焦虑的tag


变美成了不甘普通者的迫切需求。


有人真正跨出了这一步,并因此收获了正向反馈。


比如一些自诩瞧不上普女的网友,确实在主页中颇为得意地分享了自己因为颜值提升而获得的赞美、异性青睐甚至工作机会。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无法辩驳的幸运。




可是在不断积累的既得利益背后,却默认了太多的不合理——


天然地赋予美貌特权,忽视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


顺从地追求主流认可的“美貌”,无异于把畸形审美和社会规训正常化;

变不变美、努不努力本该是个人的自由选择。


可是对“普女”的讨伐已经挤压了普通人正常的生存空间,封闭了他们安于现状的通道。



普通无罪,忽略一切客观因素和主观选择谈“向上”是一种病态的积极。


不断输出内容贬低“普通”,并非是在为普通人提供更好的出路。


用嘲讽的形式煽动焦虑,更算不上是变相的激励。


03

放过真正的普通人吧


普通到底有什么错?


看起来,急于攻击“普通”和急于反驳的人似乎都忘了一点——


围绕“普通”和“自信”所起的争吵,实际上跟这两个词本身的意义毫无关系。

先来补充一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知识点:


普通,意为“正常的;平常的;一般的”,中性词;


自信,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果,褒义。


无论普通的标准再怎么降低, 自信的程度再怎么膨胀,怎么也到不了如今这种神怒人弃的地步吧?


说到底,问题本就不在普通却自信上。


想想前段时间被网友集体吐槽的直男自信,其实只是在用“普却信”的概念,来抨击部分男性让人不适的毛病。


比如乱开自以为幽默其实尴尬无比的玩笑;




油油腻腻地讲些让人不适的土味情话;




又或者是明明跟对方不熟,却完全没有边界意识强行套近乎……



这些对话都被当事人当做男人“普通却自信”的证据发到了社交平台上。


可仔细想想就能发现,其中不少是因为情商低、没礼貌而导致的尬聊。


当事人觉得不快是情理之中。


可是与其说是“普通”却“自信”,不如说是对方的言行举让人感到冒犯。




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乐于用一句“普通却自信”来表达对对方的不满情绪。


使用的对象,也从男性扩大到了全体人类。


为什么?


脱胎于脱口秀的普却信,本身就是为了调动观众情绪而炮制出的段子。


因为情绪饱满,因而容易被记住、被传播。



这个段子出来当天,票圈至少8个北漂打工人转了


就像过去的“人血馒头”、“雪花论”一样。


互联网上的金句裹挟着膨胀的情绪,准确地击中了网友的痛点。


“普男普女”言论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于自己被冒犯对方却不自知的不满。


而恰好,如今的互联网上又流行着“骂得难听不稀奇,阴阳怪气才带劲”的风气。


拉黑、回怼、问候户口本这样暴跳如雷的回应方式,哪比得上一句“你这么普通却这么自信”来得云淡风轻?



但一次次大规模、压倒性的讨伐,无疑是将人们的复杂情绪高度简单化。

越来越容易骂出一句“普却信”的背后,是越来越容易被遗忘的“我们因何愤怒”。


质疑和打压成了主流,逐渐淹没了正常的反思与讨论,也将问题的本质掩盖了过去。


可贬低普男普女的流量还切实地存在着,而且越来越难以忽视。


于是,因为这场争吵滋生的焦虑,成了一门又一门的投资理财、整形美容、智商税、消费税的生意。


“恕我直言,男性不到180约等于三级残废。”

“在北京工作三年买不起房还是别北漂了”

“这学历,在相亲市场上怕是没人要你吧”

……



北京相亲市场上外地普男的标准


一句“他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捧红了杨笠,也带火了综艺;


一句“普女都是温室里丑橘”,背后说不定就是全国的整形医院的电话被打到忙线。


可回过头来看,真正的普通人又做错了什么呢?


他们有着正常的价值观,正常生活的能力,偶尔因为身边人的赞美对生活的多了一点热情。


却因为被营造出来的无端攀比、选错了发泄对象的愤怒,被拖进了一场莫名奇妙的批判大会里。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互联网的热词金句发展到最后都会成为一个框,啥看不惯的事都往里装。


最先用普通且自信讲笑话的人,或许没有料到它会以如此迅猛的速度被人二次解读、转换成舆论场里的武器。


而在网络上用这两个词肆意给人贴标签盖章的人大概也忘记了,自己想要批判、质疑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或许,“普通”和“自信”这两个词被污名化和滥用已经成了既定事实。


但我们总还有机会,不要再轻易用这两个词去模糊问题、去绑架无辜者。


把普通且自信权利还给真正的普通人。


因为你我,在某个维度中,皆是其中的一员。



“你说我普通且自信,是不是在骂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