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胡塞尔(四)

2022-05-13 13:32 作者:论哲三号机一一0ffical  | 我要投稿

B站:“姜宇辉老师”

现代西方哲学 胡塞尔(四)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5411d7gn?spm_id_from=333.999.0.0


胡塞尔

 

 

注:本文仅为复述,有节选,存在本人的理解。

三号机笔记




第五节课

1

复习

 

2两种态度

自然态度:原初视角,朴素的

现象学态度:反思视角,从自然态度那里抽丝剥茧

 

3自然态度的世界

种种对象

世界本身:并非对象/对象的总和,而是终极的背景和界域

 

4.世界——自我

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中心

复数的自我

自我的反思性,思维能力

 

5

自然态度已经有对世界的体悟了。

 

6

现象学在生活之中追问世界

 

7

不是独断论,说世界是xx

现象学从日常生活的哲思的澄清和揭示开始的

 

8.自然态度的根本立场:知觉信念

知觉信念是最根本的信念

知觉信念的核心:世界信念

笃信世界存在的信念,比笃信自我存在的信念更根本

 

 

 

 

 

 

 

 

 

 

 

现象学还原

1

结束准备工作,开始做还原

 

2

在知觉信念的基础上,去揭示在日常态度中的哲思的态度

 

 

 

3

一、现象学态度的转化方式:

 

1.自然态度的立场与视角存在转换,但根本上的世界信念并不动摇

 

日常信念的态度是有等机制的,是有根基的:世界信念

是树形的。

揭示潜藏的,澄清模糊的

 

自然态度之中,我们直接朝向对象,我们不考虑联系对象的行为,没有考虑打交道本身是怎样的。

 

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始终没有否定世界的存在

 

一个立足于世界信念版本的笛卡尔的开端。

笛卡尔的我思是在否定世界的存在基础上确定的我存在

胡塞尔的反省没恰恰是对世界存在的肯定的基础上的我存在

 

没有自我和世界的绝对分离

 

2.现象学态度的转化是整体性的,对世界信念本身进行【悬置】

 

把握对自然世界解释的基础,而非对自然世界的简单描述,世界与信念持续性的转变,描述是枚举不完的。

 

不能否定,不能单纯地描述

于是便要采取悬置

生活世界没有被否定,但转换了认识方式后生活变得陌生

正如同悬疑是日常的渗透出的不正常,慢慢地有点问题了。

 

3.【悬置】就是澄清其作用,对其进行【反思】,而非改变其样态

心跳是人活着的基础,但是在他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对其忽视。但它一直在跳。

【还原】:退回,节制

还原才最符合胡塞尔的看法,没有脱离开日常信念

松开一丢丢,没有脱离世界。

【悬置】:使自然意向【中立化】

【加括号】:这没有否定改写数学题,但让我们重视了部分的数字。但是,现象学还原的整体性被忽略了,可能遮蔽了其整体性

 

4

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过于错综复杂,以至于需要松动与世界的联系,稍微拉开一点点距离,却也没有脱离生活世界的情况下,去反思对事物的关系本身。

我们总是穿过与对象的联系,只重视对象。现象学恰恰是去关注这个联系本身。

此时,我们不是朝向对象,而是朝向朝向本身。

 

5

我们所相信的自然态度与其他态度的关系是?它有什么形式?它如何运做?

 

6

某种程度上,《存在与时间》非常忠实于胡塞尔。

(海德格尔可以看我专栏里,路遥的视频的文字总结)

 

 

 

二、与笛卡尔式的【还原】的区别:

 

 

1

笛卡尔:信念样态的转换(怀疑)

我们能不相信世界,以此为开始去找到不容置疑的基础

 

胡塞尔“尝试怀疑”,中立化

我们承认对世界的相信,以此为开始找到不容置疑的基础

 

2

当代的还原被看作是高阶还原为低阶,整体还原为部分。

胡塞尔还原就是自我节制,不是作在判断,是去审视判断自身。

 

3

“尝试怀疑”优于“普遍怀疑”之处

 

更接近“事实”本身

胡塞尔很有亚里士多德气质。

柏拉图认为两个世界是分离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存在这样的分离,而是彼此联系起来的,是连续的

 

同样的,胡塞尔肯定世界为起点。

而笛卡尔在生活之外找到起点,先怀疑一切。

胡塞尔不怀疑自然信念,而是要去追寻与其他信念的联系

去看清观念的呈现过程

 

更能体现主体的自由选择

笛卡尔的哲学那里,人被抛到幻梦里,无法自知,无法自控

在胡塞尔那里,把自身的认识一步步地去分析。极其严谨地细致观察下,一步步往下走

 

还原的方法是有主体的掌控的

 

是澄清而非取代/否定,保留前哲学的生活世界的有效性

取代意味着把不喜欢的干掉,如何换一个替代它

笛卡尔不要感觉、知识的基础,质疑一切,从我思找到基础重新搭台。

 

 

{直接悬置论证,给结论}

 

正式开始还原

一、【经验自我】和【超越自我】

1.

自我的含混性

世间性—经验我(it{第三人称/客观视角}):

l 物理(时间/空间)

l 生理(身体构造)

l 心理(知情意)

 

2

为什么胡塞尔哲学是主体哲学?

先验还原的最终结论是自我

如果一个现象学还原最终解释的是:什么是自我/主体。

 

3

自我被区分为两个面向/维度/层次,但自我只有一个

一旦区分,我们就要考虑这两者的纽带是什么?

经验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链接依赖于身体:身体是自然之物,也是属我之物

 

身体把这里的两者链接起来

 

经验自我是自然的我

超越自我是超越的反思的自我

 

这一中间的联系,就是身体

 

4

身体是胡塞尔想说却说不出的问题(@梅洛庞蒂和海德格尔)

此时,暗戳戳diss了以下萨特,比起梅洛庞蒂和海德格尔较为背弃胡塞尔传统。

上来就整否定,是很反对胡塞尔的立场

 

姜再一次锐评网友,哲学思考需要有自身动力的起点

姜的哲学课程已经开摆了。啥时候讲够意思,啥时候听课(虽然是他原话,但这么写真的没问题吗?)

 

5

含混与清晰对立

清晰意味着两个面相的分离,关这一系极其明晰

含混意味着两者的关联难以澄清地认识。

 

6

胡塞尔并没有完全解决,而是留下了自我的含混性。

 

两个自我的层次究竟是如何联系的?

海德格尔从时间性,在世生存去解释

梅洛庞蒂去从身体、肉身本体论去解释

 

7

世间性—经验我(it{第三人称/客观视角}):

l 物理(时间/空间)

l 生理(身体构造)

l 心理(知情意)

 

世间性——经验我 就是没有彻底反思的自然我,非常朴素的认识与反思。

把世间的我看作是科学式的实证的研究

自然科学是描述性的:它是我的认识对象,我能置身事外

人文科学是解释性的:我认识的对象就是人类,无法置身事外

 

我把自我当作客观对象,此时的反思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对象看待。

把自身当作自然物去看

 

物理:在时间上空间上有所占据。你站在这,意味着你排开了你体积的空气。

生理:不是死物,而是自身动态的活着的机能的运行法则:进食,呼吸什么的

心理:临床/试验心理学是理科的,要把人的心理规律作为对象客观分析。

 

 

 

 

8

存在=显现

 

9

超越性(I)

呈现的中心,两种呈现方式:

经验自我:我向世界显现(我接受世界的法则,之前的那三点)

超越自我:世界向我显现(我带着我的态度,我赋予世界意义)

 

在海德格尔那里,这就是沉沦和本真。

 

10

胡塞尔也讨论了超越自我也有关于时间性

 

12

哲学不是语文学,需要结合其他哲学家思想之中。思想的回荡

存在主义的基础是先验还原。

 

13

判定者

超越自我:可以接受世界的呈现或者否认它。对世界进行价值判定

 

14

世界拥有者

我不是被世界拥有

我可以对世界判断,我可以改造世界

 

15

现象学极易导向存在主义

 

选择、筹划、意义、主体性....

存在和生存和显现的关系

 

16

同一个存在者的两个方面

 

不是两个视角——侧面,而是两种自身的存在方式

 

错误例子:棋子的材质与角色

棋子在棋盘上有角色与功能,作为一个物件它只是物质

 

棋子不能自己发现自己

 

17超越的含义

超越不是在世界之外的,而是与世界有着意向的相关性

 

超越首先意味着世界向之呈现的接收者

 

18超越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关系最严重的误解是还原论的

 

生物学还原论:还原为“身”/“脑”的状态

 

心理主义(心理学还原论)

 

 

二、更进一步理解超越自我

意义的超越性

经验层次→理性空间

 

德性的超越性

自然倾向→正义感

 

超越自我是理性的执行者

 

现象学的目的在于

理解超越自我的形式结构和意向相关项

 

 

 

 

 

 

咱就是说这次多多少少有点摆了

 


【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胡塞尔(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