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胡塞尔(四)

B站:“姜宇辉老师”
现代西方哲学 胡塞尔(四)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5411d7gn?spm_id_from=333.999.0.0
胡塞尔
注:本文仅为复述,有节选,存在本人的理解。
三号机笔记
第五节课
1
复习
2两种态度
自然态度:原初视角,朴素的
现象学态度:反思视角,从自然态度那里抽丝剥茧
3自然态度的世界
种种对象
世界本身:并非对象/对象的总和,而是终极的背景和界域
4.世界——自我
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中心
复数的自我
自我的反思性,思维能力
5
自然态度已经有对世界的体悟了。
6
现象学在生活之中追问世界
7
不是独断论,说世界是xx
现象学从日常生活的哲思的澄清和揭示开始的
8.自然态度的根本立场:知觉信念
知觉信念是最根本的信念
知觉信念的核心:世界信念
笃信世界存在的信念,比笃信自我存在的信念更根本
现象学还原
1
结束准备工作,开始做还原
2
在知觉信念的基础上,去揭示在日常态度中的哲思的态度
3
一、现象学态度的转化方式:
1.自然态度的立场与视角存在转换,但根本上的世界信念并不动摇
日常信念的态度是有等机制的,是有根基的:世界信念
是树形的。
揭示潜藏的,澄清模糊的
自然态度之中,我们直接朝向对象,我们不考虑联系对象的行为,没有考虑打交道本身是怎样的。
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始终没有否定世界的存在
一个立足于世界信念版本的笛卡尔的开端。
笛卡尔的我思是在否定世界的存在基础上确定的我存在
胡塞尔的反省没恰恰是对世界存在的肯定的基础上的我存在
没有自我和世界的绝对分离
2.现象学态度的转化是整体性的,对世界信念本身进行【悬置】
把握对自然世界解释的基础,而非对自然世界的简单描述,世界与信念持续性的转变,描述是枚举不完的。
不能否定,不能单纯地描述
于是便要采取悬置
生活世界没有被否定,但转换了认识方式后生活变得陌生
正如同悬疑是日常的渗透出的不正常,慢慢地有点问题了。
3.【悬置】就是澄清其作用,对其进行【反思】,而非改变其样态
心跳是人活着的基础,但是在他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对其忽视。但它一直在跳。
【还原】:退回,节制
还原才最符合胡塞尔的看法,没有脱离开日常信念
松开一丢丢,没有脱离世界。
【悬置】:使自然意向【中立化】
【加括号】:这没有否定改写数学题,但让我们重视了部分的数字。但是,现象学还原的整体性被忽略了,可能遮蔽了其整体性
4
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过于错综复杂,以至于需要松动与世界的联系,稍微拉开一点点距离,却也没有脱离生活世界的情况下,去反思对事物的关系本身。
我们总是穿过与对象的联系,只重视对象。现象学恰恰是去关注这个联系本身。
此时,我们不是朝向对象,而是朝向朝向本身。
5
我们所相信的自然态度与其他态度的关系是?它有什么形式?它如何运做?
6
某种程度上,《存在与时间》非常忠实于胡塞尔。
(海德格尔可以看我专栏里,路遥的视频的文字总结)
二、与笛卡尔式的【还原】的区别:
1
笛卡尔:信念样态的转换(怀疑)
我们能不相信世界,以此为开始去找到不容置疑的基础
胡塞尔“尝试怀疑”,中立化
我们承认对世界的相信,以此为开始找到不容置疑的基础
2
当代的还原被看作是高阶还原为低阶,整体还原为部分。
胡塞尔还原就是自我节制,不是作在判断,是去审视判断自身。
3
“尝试怀疑”优于“普遍怀疑”之处
更接近“事实”本身
胡塞尔很有亚里士多德气质。
柏拉图认为两个世界是分离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存在这样的分离,而是彼此联系起来的,是连续的
同样的,胡塞尔肯定世界为起点。
而笛卡尔在生活之外找到起点,先怀疑一切。
胡塞尔不怀疑自然信念,而是要去追寻与其他信念的联系
去看清观念的呈现过程
更能体现主体的自由选择
笛卡尔的哲学那里,人被抛到幻梦里,无法自知,无法自控
在胡塞尔那里,把自身的认识一步步地去分析。极其严谨地细致观察下,一步步往下走
还原的方法是有主体的掌控的
是澄清而非取代/否定,保留前哲学的生活世界的有效性
取代意味着把不喜欢的干掉,如何换一个替代它
笛卡尔不要感觉、知识的基础,质疑一切,从我思找到基础重新搭台。
{直接悬置论证,给结论}
正式开始还原
一、【经验自我】和【超越自我】
1.
自我的含混性
世间性—经验我(it{第三人称/客观视角}):
l 物理(时间/空间)
l 生理(身体构造)
l 心理(知情意)
2
为什么胡塞尔哲学是主体哲学?
先验还原的最终结论是自我
如果一个现象学还原最终解释的是:什么是自我/主体。
3
自我被区分为两个面向/维度/层次,但自我只有一个
一旦区分,我们就要考虑这两者的纽带是什么?
经验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链接依赖于身体:身体是自然之物,也是属我之物
身体把这里的两者链接起来
经验自我是自然的我
超越自我是超越的反思的自我
这一中间的联系,就是身体
4
身体是胡塞尔想说却说不出的问题(@梅洛庞蒂和海德格尔)
此时,暗戳戳diss了以下萨特,比起梅洛庞蒂和海德格尔较为背弃胡塞尔传统。
上来就整否定,是很反对胡塞尔的立场
姜再一次锐评网友,哲学思考需要有自身动力的起点
姜的哲学课程已经开摆了。啥时候讲够意思,啥时候听课(虽然是他原话,但这么写真的没问题吗?)
5
含混与清晰对立
清晰意味着两个面相的分离,关这一系极其明晰
含混意味着两者的关联难以澄清地认识。
6
胡塞尔并没有完全解决,而是留下了自我的含混性。
两个自我的层次究竟是如何联系的?
海德格尔从时间性,在世生存去解释
梅洛庞蒂去从身体、肉身本体论去解释
7
世间性—经验我(it{第三人称/客观视角}):
l 物理(时间/空间)
l 生理(身体构造)
l 心理(知情意)
世间性——经验我 就是没有彻底反思的自然我,非常朴素的认识与反思。
把世间的我看作是科学式的实证的研究
自然科学是描述性的:它是我的认识对象,我能置身事外
人文科学是解释性的:我认识的对象就是人类,无法置身事外
我把自我当作客观对象,此时的反思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对象看待。
把自身当作自然物去看
物理:在时间上空间上有所占据。你站在这,意味着你排开了你体积的空气。
生理:不是死物,而是自身动态的活着的机能的运行法则:进食,呼吸什么的
心理:临床/试验心理学是理科的,要把人的心理规律作为对象客观分析。
8
存在=显现
9
超越性(I)
呈现的中心,两种呈现方式:
经验自我:我向世界显现(我接受世界的法则,之前的那三点)
超越自我:世界向我显现(我带着我的态度,我赋予世界意义)
在海德格尔那里,这就是沉沦和本真。
10
胡塞尔也讨论了超越自我也有关于时间性
12
哲学不是语文学,需要结合其他哲学家思想之中。思想的回荡
存在主义的基础是先验还原。
13
判定者
超越自我:可以接受世界的呈现或者否认它。对世界进行价值判定
14
世界拥有者
我不是被世界拥有
我可以对世界判断,我可以改造世界
15
现象学极易导向存在主义
选择、筹划、意义、主体性....
存在和生存和显现的关系
16
同一个存在者的两个方面
不是两个视角——侧面,而是两种自身的存在方式
错误例子:棋子的材质与角色
棋子在棋盘上有角色与功能,作为一个物件它只是物质
棋子不能自己发现自己
17超越的含义
超越不是在世界之外的,而是与世界有着意向的相关性
超越首先意味着世界向之呈现的接收者
18超越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关系最严重的误解是还原论的
生物学还原论:还原为“身”/“脑”的状态
心理主义(心理学还原论)
二、更进一步理解超越自我
意义的超越性
经验层次→理性空间
德性的超越性
自然倾向→正义感
超越自我是理性的执行者
现象学的目的在于
理解超越自我的形式结构和意向相关项
咱就是说这次多多少少有点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