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是一盘隔夜菜


很多小孩不相信国内的文化产业还处在山寨阶段,在很多成熟的框架里做有限的徘徊并没有太多创新和突破。你年纪越大,作品的阅历越多,这种感觉也就越强烈。
关于“世界系”的背景设定
21世纪开始日本世界系作品的创作式微,青春期男主角阴差阳错跟世界命运捆绑的套路日本已经形成审美疲劳了。
毕竟要让未熟的男孩“修正”、蜕变和成长需要很长的篇幅,在一个故事跨度在2、3天以内,时长两小时的电影里搞一个叛逆少年当主角怎么看都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而且开头就是因为不想见亲爹而偷政府的专业载具离家出走的骚操作。
能跟这种主角媲美的大概只有《Z高达》的卡美尤了(因为厌恶原生家庭于是临时起意在殖民卫星抢走高达并加入叛军),但卡疯子也是在被夏亚和阿姆罗轮流修正到动画快结束才有点主角的样子。
总之郭帆借用的这种碇真嗣+冈崎朋也的父子局,要解开没有足够多的铺垫和笔墨插入是解不开的。中二少年担起责任以及核心战力的过程也不可能仅仅两三天。郭帆把这种套路的关键节点截下来插到流浪地球的故事里赶场完全没真实可言。
关于北京第三交通委的语音提示
其实这些中国的口号标语宣传真没啥新鲜的,只不过在电影里重新编排了一下。
当初“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在国内宅文化圈还是有点知名度的。
游戏《Fate/Stay Night》的Fate线中有一张CG,是Saber为了救士郎被Berserker劈倒在地。有好事者给这张图配上“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的文字做成表情图。

这句口号被郭帆一改对仗没了,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儿逮个屁嚼不烂当成梗到处刷。我能说啥呢,可怜这帮孩子生得晚?
关于北京三号地下城
郭帆大概想借用赛博朋克风格来描写地下城的生存状态。
赛博朋克的至少要体现出贫富差距的扩大,边缘人群一方面物质匮乏蜗居于平民窟,一方面失去对未来希望于是转而在虚拟产品中醉生梦死,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原子化,人际关系的淡漠
而且还有个大前提是因为资源向上集中,所以底层世界没有公共服务,而基本秩序也无人维护,形成类似曾经九龙城寨般靠地下秩序运作的模式。
所以片中这个赛博朋克就显得很搞笑了,先是混乱的霓虹灯,镜头一转一队军警呼啸而过又象征着中央依然保持着对基层强而有力的控制?
然后画面又一转切到一个平民窟,一堆人凑在一起打麻将。邻里关系这么好,还搞个毛的赛博朋克。
大概实在不敢点明北京的地下城里有情色服务业在运作,于是弄了几个兔女郎按时一下糊弄过去。
总之这一组镜头看得我扑哧扑哧直乐。
既然带着手铐就别搞创作了。
关于车队的行进路线
为了前往杭州,玉琮从济南到徐州到南京再绕到上海浦东然后再绕回嘉兴再赶到杭州。
这路线你们看得懂吗?我看不懂。
关于韩子昂的回忆台词
台词设计功力差劲,而这种差劲是贯穿全剧的。大概是工业党们太想跳出来批判商品经济和消费主义,觉得只有自己才会真正关注社会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未来。
也难怪,刘慈欣的写作一直有股烧烤女大学生的生性,觉得全社会的庸众们都在迫害人类文明的先驱者们。
====
做黑暗料理的老婆这个设定其实挺俗套的。郭帆在自己的印象里按照一个老婆婆口味要做黑暗料理大概就是一碗清淡的葱花面。
问题是他忘了在自己作品的设定中韩子昂和他老婆是世纪交替期间出生的,不是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从困难时期活到现在的老年人。
出生在大都会上海的00后小囡不喜欢吃蛋挞、不喜欢吃翅中、不喜欢吃意面,也没有营养搭配的常识而喜欢下厨做葱花面??
即便是我的爷爷奶奶(49前出生的上海本地人)生前口味也没这么寡淡。
创作不要想当然,要有调查,也要过脑子(海草舞都想到了,想不到新一辈人不可能喜欢葱花面?)
其他过于明显的设定硬伤
影片里战狼自己都提到过木星表面充满着风暴,其中木星的大红斑是存在三五百年的巨型风暴。木星大气运动剧烈充满着电闪雷鸣差不多属于中学的科普读物的范畴。所以你觉得如果地球上的氧气如果被抽到木星表面,需要找人手动点跟火柴?
92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被木星捕获,逐渐被撕扯成21个碎片,花了两年坠落在木星表面。我猜这也是刘慈欣当年的创作背景。然而电影中地球被木星捕获后几个小时就要直接撞击木星(后面改口还有三天),坠入角度大得惊人。用脑子想都知道地壳这么薄,想靠施加于地表的外力改变轨迹是已经不可能了。更别提七万公里之外的化学能爆炸能否产生这么强的冲击波。

这种程度的冲击力拍到地壳表面,轻则把地幔里面的岩浆都拍出来,重则直接把地球拍散架。
关于理工(具)男李一一
大概导演一开始定位就是工具人,没细想如何塑造这个角色。
一登场时为了符合劫后余生的神经质拿了PTSD患者的剧本。
后面为了顺利交代任务又立刻又拿到了干练有为青年精英的剧本。
在救援任务宣告失败时又拿回了痛哭流涕的剧本,而最后设计出点火构想时又拿到了轻浮而又骚话不断的剧本。
演员表现还不错,但三个冲突的剧本显然救不回来这个角色。
关于2001太空漫游的套路
航天飞行中人类遭遇指令冲突的人工智能背叛导致伤亡的设计其实挺老套了,当然你也可以说很经典。

太空漫游最后Dave直接去拔Hal的记忆和逻辑节点,刘培强伏特加直击摄像头就算了,在空间站主动引发火灾是什么操作?恕我看不懂(何况失重状态下火焰也不是这么燃烧的)。
关于《独立日》的套路
刘启和Tim放好火石后开车脱出的部分,包括开车闯闸门时副驾驶(Tim)碎碎念,驾驶员让他闭嘴的套路都出自《独立日》两位主角最后驾驶飞船逃离外星母舰的桥段。
其实球形战狼自爆前把全家照片放在仪表盘的套路也有点类似,包括当然这么说有点抬杠嫌疑。
跟小粉红觉得《流浪地球》革了好莱坞大片的命,处处充满创新的新鲜感不同。我眼里流浪地球还就是个套路的集合体。
关于各种尴尬的嘴炮
不算韩子昂对于上海的回忆,这部电影还有三个尬点,一个是刘培强在说服联合政府的“春节团圆”论,一个是韩朵朵毫无有要点地哭了一通求援,一个是父子诀别那一段。


不喜欢好莱坞的煽情方式无所谓,非搞中国特色台词应当具备最起码的说服力,情感的升华也至少做到水到渠成。
还真以为“屁理屈”(へりくつ)能推动世界?
关于战狼情结
球形战狼每次联络都要反复强调自己是“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通话前identify youself的时候不去报自己的编号,在国际空间站的职务和权限,却在反复强调自己的国籍,每次讲到中国二字声音还特意提高八度并带着自嚎感梗一下脖子的动作,笑死我了。还是十几年前中国可以说不那一套。

关于饱和式救援
饱和式救援是确实算是反了欧美大片的套路,但这种剧本导致了主角小队几乎打了通篇的酱油,对故事进展前半段毫无推动,以至于很多关键事件节点只能提供一个远景视角,导致最终故事讲得特别飘。
集体参与的故事不是这么讲的,非要以集体参与的角度叙事参与,大可以参考《世贸中心》这样多主角的叙事来回穿插。对传统套路的颠覆不等于就达成了有价值的突破。

总结
回头再看这部片子,值得称道的大概也就剩下特效和构图了。也没啥好总结的,反正我就是你们要找的战狼PTSD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