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片头片尾文案】第九十四集 文治与文字狱
❶公元1657年,岁次丁酉,这一年,一场全国性的科场舞弊惩治举动震惊朝野。十月二十七日,顺治皇帝下旨,将在当年顺天乡试中存在舞弊行为的李振邺、张我卜等人七名官员和新科举子立斩,抄没家产,父母、兄弟、妻子等一百零八人流徙尚阳堡。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❷《明史》中国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史书从清军入关后的第二年开始筹备,到乾隆四年最后完成,前后历时九十四年。这部史书的编纂者众多,几乎囊括了清朝前一百年中最有名的博学鸿儒,可谓人才济济。最初清朝统治者设立明史馆,是为了笼络明朝遗臣,增加汉族官员的感情寄托。
❸随着编纂过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汉族知识人加入了进来,成为清王朝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而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也在这些读书人中,不断剔除与自己统治思想相悖的部分。一部明史见证了清朝前一百年的文治,也见证了这一百年来因推行文治而出现的文字狱。怀柔与镇压相互使用是清朝统治者对待汉族知识人的策略,清朝统治者称之为宽严相济。
❹清王朝的前一百五十年是一个从乱到治的过程,这一百五十年里政治、军事、社会、文化整体呈上升趋势,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比较重视宽严并用以加强对广大臣民,特别是汉族知识人的引导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的统治。
❺然而,清朝的统治者对汉族知识人始终是不信任的,他们对结党深恶痛绝、对有名望的儒臣深怀疑虑、对草野遗民更是念念不忘,于是他们一方面笼络读书人,一方面打压读书人,交互使用怀柔与镇压的两手,最终达到让天下读书人不敢有二心,只为我所用的目的。
❻这种所谓的宽严相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清王朝的根基,使国家实现了由乱到治。然而恰恰是这样的宽严相济也导致了可怕的后果,清朝时查缴禁书、文字狱横行,这对于中华思想文化来说无异于一次浩劫,而当时的读书人因惧怕文祸,不得不将学术思想限定在朝廷允许的框架内。学问多用于保身,而缺少争鸣和探索,如此一来,清朝的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走向狭隘和禁锢。时代在变,国际形势在变,如何应对决定了清王朝的未来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