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片头片尾文案】第九十三集 摊丁入亩
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中用此来表达王权的核心思想,它不仅构建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总体发展框架,也成为执政者治理社会合法性的依据。正是在这一理念的主导下,生活在封建王朝统治时代的民众都必须承担缴纳赋税和提供劳役兵役的义务。对于以农立国的中国传统社会来说,赋役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❷明朝末期的天灾人祸恶性循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因为天灾,土地欠收,人民无力缴纳田赋;而此时辽东军饷催缴日紧,更造成大量流民,流民又变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加入农民起义队伍,成为明朝的掘墓人。面对天灾边患,明廷的财政已无力应对,结局只能是天下分崩离析,广大百姓更遭涂炭。
❸刚刚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面对地亩荒芜,百姓流亡,十居六七的严峻现实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尽早着手整顿赋役制度,对明朝积累的弊政大加厘剔,就难以维系民心,稳固和进一步扩大对全国的统治,于是清朝初年一系列整顿财政赋役制度的政策得以实行。直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制度被正式启用,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成为中国赋役史上的一件突出大事,被誉为良法美政。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赋税制度,它又给清王朝的统治和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呢?
❹大体来看,地多丁少的地亩分摊丁银率低;相反的,地少丁多的分摊丁银率高。除山西等个别省份外,各省摊丁入亩虽然在实行过程中遇到一定阻力,但整体来说,进展得相对顺利。摊丁入地最大的进步意义就是人头税没有了,意味着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封建国家对人身的控制相对松弛了。
❺在摊丁入亩实行的相关历史时期,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加到雍正末年的六千多万两,全国人口由顺治十八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的三亿多人。不过,人口大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相对于不断增长的人口,耕地毕竟是有限的,而人均耕地面积下降,每人所得粮食日益减少,很容易导致粮价上涨。更多农民失去土地,背井离乡,从而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❻摊丁入亩的最终效果还是印证了清初学者黄宗羲的冷静观察,他说“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这些小害累积的结果往往是赋税改革每改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是越来越重。战国时期的孟子说过这样一番话“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也正是雍正皇帝推行摊丁入亩的初衷,因为普通的农民能够细微感受赋税政策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哪怕一丝一毫的变化,公与不公,都会影响民心的向背,社会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