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笔记Ⅲ—我与人物
在完成了对内容和方向等大方向的回顾之后,我打算来认真地看一看这个我一直想写但又没有时机去做的点。
人物。
在2022整体蜕变中,给我感觉最深的地方无疑是这里。

我和人物的不解之缘最早要从小学开始。
那个时候就非常喜欢在网上到处乱逛且胡思乱想的我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RPG类游戏,也看到了众多玩文字人物设定的内容。
最本真的想法就是:
哇,这个好酷哦,我也要整一个。
所以就开始了单纯些人物设定的创作时期,也是我创作的开始。
再加上该阶段特有的非常自信,以及略微见识多了一点,小学时候的人物设定基本上都是怎么玛丽苏怎么酷炫怎么来,而由于看到的校园网论坛里面基本上都是同人世界人物设定和游戏世界人物设定,所以我也就不明就里地按格式填。
甚至不明白有些项目是什么意思。
反正就是把自己对所期望的一个人物应该具有的都填了上去。
包括后来在各类RPG游戏里面,我都直接完全将个人带入,让“我”这一个人物的化身参与到了那个世界里面。
现在翻找了一些以前的设定,在那些人物上面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我自己的样子,包括但不限于姓氏、喜好、性格等,而仔细观察现在的我,又或多或少可以发现从前设定里我所不具备但期望的东西。
或许这就是普罗透斯效应的一种体现。
回归正题,在初级阶段,我将人物和自我混杂在一起,我是我自己,笔下的人物则是我的化身,替我在那个世界探索我所无法触及的一切——直到现在这还是我创作的基本动力之一。
而正因为所有角色形象都有现成模板,所以压根不用考虑如何表达人物形象。
“这个人就是这样的啊?”
这让我在人物的表达上面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最后还是初中语文老师给我点明了最要命的点:
“这个人物形象你确实知道,但是别人不知道,别人只能从你的表述里去看这个人,就像画画,别人只能看见你画出来的,而去猜你没画的。”
第一次摆正对我创作的人物和我的区别也是在那时候。
因为向来都是创作以自己为原型的人物,所以刚开始写他人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思绪。而初中的作文,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写人记事”,不会写别人,那就意味着除了什么“说说我自己”这种题材,基本上都没戏——实际上这个题材也需要带点他人的描写。
所以就被我初中语文老师要求了人物相关的随笔。
但不会啊。
只有看书。
那是我读小说最多的时间,从网文到《天气之子》再到《月亮与六便士》……只能说构思和表达人物的能力确实不是完全靠自己空想所能提升的,而要借鉴与模仿。
而逐渐意识到“我”这一个体,和别的东西的区别,且发觉以前写的东西里面的自己,看起来总会有莫名的羞耻感,所以我直接转入了第二阶段。
把笔下的形象与自己分离,让他真正成为他。
最初的尝试在日记里,我构建了一个叫做“书灵”的形象,依靠对话式的语言。
但我完全没有思考过它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说白了这个形象是什么样取决于我当天的心情。
不过这让我语言和心理描写能力有了提高,和随笔里着重练习的动作等描写的提升BUFF叠加在一起,才突破了那层门槛。
我开始从基本构成考虑一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想到哪就写哪。
这里借助了那种表格式设定的思维方式,开始用关键词设定人物。
而标志作品为当时手写的MC同人小说《方块法师》,在史蒂夫的基础属性上打个人标签这种做法,相当于套皮。
不过真正的变化同样也在那一年,初二。
作为同时具备舰长、御主、提督、指挥官等的我,忽然在阿B推送的广告上面发现了一个叫“欢乐书客”的平台,也就是刺猬猫。
这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相较于我此前读过的题材大多关于修真,架空历史的网文,同人小说这个大类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而尤其是同时找到了不错的原创小说作品,我才发觉构思一个人物还要考虑背景,考虑社会关系,考虑性格对行为的影响……而表达人物也可以完全不直接描写人物本身,表达人物的同时也可以让人物带上象征意味……把我的眼界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自此,我才开始了自己对人物的探索。
从2018年末开始。

到了临近初中毕业的2019年,我大概是有了大致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而且在阅读或者浏览其它文艺作品的时候下意识地关注其中人物和其它的表达,而不断以短篇文本的形式练习,所以大体构思人物和表达基本上算入门了。
而庚子年初的超长寒假给了我第一次系统练习的机会。
我第一次往阿B的专栏里面投了稿,叫“春秋院”并且定为时光篇,总共十二章。(但早在2020年末就删掉了,因为那个时候觉得自己文笔属实拉跨)
又加上对于崩三和方舟的喜爱去深入了解了每个角色,我忽然发觉了一条天堑,横在我自己的人物和那些人物之间。
她们就仿佛真实的存在,并且都能够引起我的情感变化。
她们会笑,会哭,有幸福,有悲伤,或是英雄为万人歌颂,或是独自走向黄昏落幕……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同样是我对世界的一次思考。
如何让构思一个人物有这么方面,如何让他变得立体,变得丰满,有血肉……
由于中考的间断,我直到在那个暑假沉下心读了一本书。
《森野女巫的烛光道具店》
在刺猬猫平台,作者是戒红所。
它给了我答案。
就像卡密尔那句。
世界不黑也不白,而是一道精致的灰
这样才是一个立体才有的样子,过去的我只会画平面图。
有光面,有暗面,有灰面,才能够有立体感,才能够让人物站起来。
此即为,人的复杂性。
没有什么可以只用几个标签设定的人,只有突出属性的人。
当然,立体感也并非必须一定要有光与暗的对比,把人物多面化,同样也是构思人物的方法,但这需要在表达上下功夫。再者说,只是对单一属性角色影响也存在,像绫波丽,但那是角色属性过于突出……总之我目前对于人物的理解就是,立体,多面。
这个多面可以是多个从多个角度表达,也可以是在构思人物的时候人物所具备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后者一般较少。

所以在对2022之前的回忆占了绝大多数份额之后,时间线终于推进到了2022年。
“若”的出现。
她绝非偶然,因为在高中我的创作是绘画与写作交织的,并且因为接触到了跑团和更多的RPG类或者模拟经营类的游戏,在之前所形成的化身观念又一次冒了出来。
既然直接面对自己过于尴尬,那作为我的理想型总可以了吧。
于是在我和虚拟之间多了一个人物形象。
我没有给她取名字,因为她在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称呼,她作为我理想中的存在而有着一段又一段的人生。
我幻想中她就是另一个我,平行世界里她代替我做了我做不到的事情,了却我的遗憾。
直到十六岁生日那天,我做了一个梦。
(就是那篇十六岁的生日会)
我见到了她。
然后在我计划用于自称的“芷若”里,取了第二个字。
“若”
代表美好,也代表了如果。

在对于内容虚构和现实成分的回顾里,我提到了“若”这个完全由我虚拟出来的人物,贯穿了多部。但并不是说这些作品的故事是一脉相承的,而是“若”这个形象出现在了这些世界里,以一个相同但不一样的个体。
她可以是《邻家与寄宿生》里面20多岁且温润的邻家长姐,可以是“在魔力充盈的世界里种一株植物”中专一但脑袋像榆木的仙人门徒,有时候还可以从《普通?高中生日常》里瞥见她躺在午后草地上晒太阳的样子……不管在哪里,她都是她,她就是若。
“若”的形象是我对于过往所有人物的总结,最后在我的主观下成为了她。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她没有固定的样子,所以说“若”更像是一个灵魂。
一个代表了追求和无限美好未来的灵魂。
当然,除了“若”之外的化身我还有许多,比方说在游戏里惯用的人设“沐落落”,社交身份“白草”,这些都是基于我自己的形象而脱出的。
唯独“若”。
这个人物早已脱胎换骨,不再是我的所有物,而作为独立个体存在了。
我只能记住“若”是什么样。
因为“若”就是“若”。
她是我最满意的人物。
或许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存在难以表达,但如果能够完成那些作品,我对于若的最初设定就可以发挥用场。
那是一个叫做“睡眠时长两千年”的计划,其中我第一次想到了独立世界之间的统一。
里面有一个在任何世界都是一样的存在。
祂的名字就叫“若”。

我想接下来我在人物一途上所要面对的,应该就是继续积累和观察。
因为不管构思如何巧妙,表达始终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