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无法停下不想要的行为或想法 ||认识强迫

2019-02-09 01:33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提到强迫,可能大多数人想到可能是反复检查门口是否锁好,堆砌不平整的地方看着不舒服需要不断地调整以将布局变得规整,亦或是觉得手始终未洗净想要不断地去冲洗双手……

那么,强迫到底是何种存在?

 


强迫最常见的表现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一种反复的、侵入性的想法、冲动或是想象,且常常会让人觉得焦虑不安,例如脑海中出现“门未锁好”的想象;而强迫行为是一种反复出现的、难以抑制的行为,常常是刻板且无实际效用的。而文章开头列出的现象,若要判定为强迫,还得考虑其是否真的毫无意义,如果门锁已经确认过了还依然觉得心有不安,仍有怀疑,则可能是强迫观念在背后起作用。也就是说,合理的担忧不属于强迫观念,与现实结果有合理联系的重复行为也不属于强迫行为。

 

关于强迫观念,其中蕴藏着一些认知特点: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觉得要完美地完成任务是可能且必要的,即便是微小的错误也会导致严重后果而无法容忍其存在。

对不确定性的低容忍性(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因为个人认为自己对不可预知的变化没有足够的应对力,所以追求较高的确定感。在熊玲等人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强迫症患者内心缺乏知道感(一种无法想起某事却依然存留着“我知道”的感觉),由于个体无法获得这种内心的确信感,导致其更容易通过强迫行为来确认情境是“安全稳定”的。

控制思维的需要(Need to control thoughts,即个体认为自己必须得控制住那些闯入性的观念、想象或冲动,于是便有了“不能克制强迫观念或行为的反复出现,却依然努力地尝试去控制,于是反而感到更多的紧张和痛苦”这样的反强迫表现。

思维重要性的夸大(Overimportance of thoughts,个人认为那些闯入性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了。正常个体也会有一些闯入性的想法,如在上课时忽然产生“冲出教室”的念头,但他们不会刻意去控制,而高强迫倾向的个体则可能觉得这些闯入性的想法非常重要,变成现实的可能性很高,所以要很认真地对待,于是就陷入了“对抗闯入性想法”、“克制自己不去想但仍然会反复想起”等循环中。

膨胀责任感(Inflated responsibility,即个体觉得自己需要对很多与他无太大关联的事情负责。而Carter等人在对大五人格中的尽责性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拥有极端尽责性的个人会将谨慎变为强迫性的规则遵循、反复性质疑,对自己或他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生活满意感降低。

对威胁的高估(Overestimation of threat,个人高估了损害的可能性或严重性,如夸大对污染、肮脏的威胁,进而对“手是脏的”感到恐惧。

 



而关于强迫行为,有研究者认为其是为了缓和强迫观念带来的负面体验而表现出的行为。例如为了缓和心中的不确定感而反复检查门锁;为了减少“我的手是肮脏的”想法所带来的恐惧感,反复清洗双手……

也有研究者认为强迫行为的出现是因为行为学习双系统模型的平衡性被打破了。行为学习双系统模型将行为分为目标导向行为(goal-directed behavior)和习惯行为(habits),目标导向行为是基于目的而进行的,往往是有意识的、需要一定的意志来达成的行为,灵活性高但效率较低;习惯行为是自动化、刻板的,由刺激驱动的,效率高但灵活性低。一般来说,在新情境中个体需要运用目标导向行为来达成目标,而如果个体能够在相似的情境中反复地进行某一行为,则目标导向行为也会向习惯行为过度,而一旦旧有情境发生新的变化,则习惯行为又需要转向目标导向行为。而高强迫个体可能在从习惯到目标导向行为的转换上存在障碍,所以会出现仪式化的刻板的强迫行为

 

据英国国家精神病发病率的一项调查显示,相对于其他神经精神疾病,强迫症与个人的社会功能损伤、职业障碍有着更明显的相关,强迫症患者在社交活动、工作及常规生活中比非神经症和其它神经症个体存在着更严重的功能性损伤。所以,希望大家在简单地了解了强迫之后,给予陷入强迫的人更多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苗小翠,李益娟,汪孟允等.强迫倾向个体的信息加工灵活性[J].心理科学,2015,38(5):1264-1271.

2,熊玲,张仲明,李益娟,胡思思.强迫倾向、内心体验的信息水平与知道感缺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5,38(6):1466-1474.

3,《情绪心理学(第二版)》,Michelle N. Shiota, James W. Kalat著,周仁来译.

4Carter N T , Guan L , Maples J L , et al. The Downsides of Extreme Conscientiousness fo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Role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Tendenci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6, 84(4):510-522.

5Obsessive Compulsive Cognitions Working Group.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obsessive beliefs questionnai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trusions inventor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 2001,39(8): 987–1006

6Carter N T , Guan L , Maples J L , et al. The Downsides of Extreme Conscientiousness fo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Role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Tendenci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6, 84(4):510-522.

7Torres A R , Prince M J , Bebbington P E , et al.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Prevalence, Comorbidity, Impact, and Help-Seeking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Psychiatric Morbidity Survey of 2000[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6, 163(11):1978-1985.

8De S W , Kindt M , Knot S L , et al. Shifting the balance between goals and habits: Five failures in experimental habit induc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8, 147(7):1043-1065.


我无法停下不想要的行为或想法 ||认识强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