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历史试卷答案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教材内容分析】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重点阐述以自然环境为约束条件的人地和谐机制,对培养人地协调观这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借此理解国家总体安全观以及与资源、环境相关的国家战略,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窗口。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方面介绍中国的能源安全:首先,选择我国的能源作为战略性矿产资源案例,主要是因为1.现代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对能源的大量消耗基础上的2.我国的能源资源安全的主要风险为结构性短缺,石油资源一直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晴雨表3.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密切联系,从资源对环境的角度来看,我国煤炭资源充足,提高维持煤炭资源消费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但是会增大环境负担。其次,我国能源供需特点部分,重点是理解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能源需求增长两方面:1.有限的化石能源难以满足增长的能源需求2.中国富煤少油缺气丰水多风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关联更为密切。最后,重点介绍我国的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1.从能源供应各个环节消费特点和需求总量三个方面归纳未来趋势2.结合国际趋势和我国能源结构特征,说明我国未来能源消费趋势和能源安全风险。
但教材的内容上,本人基于自身对课标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学情对教材上呈现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取舍。首先,这一节教材上同时列举了石油以及煤炭两种能源的特性以及相关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实例,但是基于课时的限制以及考虑到课标中所陈述的“一种资源”,如何让学生透彻理解一种指定的资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才是本节课在有限的课时内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教学设计舍弃了煤炭的相关内容,而选取石油作为本节课贯穿始终的能源资源。
教材中有列举“公共汽车上的大包”作为导入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曾经特定时代内缓解能源紧张的措施。然而,这一案例仅局限于诸如北京的大城市,且考虑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在北京生活过的祖辈,以及这一案例可能离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都比较遥远,所以本人决定在此处更换导入案例。例如近期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俄乌战争所引起的欧洲能源供需市场紊乱,虽然材料选择上欧洲以及俄罗斯的文化历史与民族纠纷,能源供需市场特点等实例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遥远,但是因为这是一热点问题,因而学生在平常的新闻中都有所耳闻且较为关注,因此选择此材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说仍较为理想。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地理的知识,已经掌握了可持续发展、资源与国家安全之间的联系,可以自主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经验(例如陪家长去加油站加油时听到父母抱怨暴涨的油价)来理解课程内容,对目前中国的能源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能源战略与举措。且站在历史的视角,回顾过去,了解现在,联系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明确未来我国能源安全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重点】
我国能源供需特点,石油供需和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
【难点】
石油供需和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
【学习目标】
1.通过图表判读,了解我国能源供需现状以及我国能源分布现状
2.通过图文资料和实例分析,认识我国石油开发利用现状,并了解石油供需安全对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3.通过图文数据,认识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趋势,认可我国的发展政策,培育制度自信
【教学策略】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归纳和综合分析思维
2.关注热点,联系生活,突出案例教学,强化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3.关注能源战略时空动态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