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时期,诸葛亮最恨的三种人,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

2021-05-08 16:16 作者:球坛风云杨先生  | 我要投稿

早在三国时代, 蜀汉政权刚建立的时候,队伍复杂,管理松散,诸葛亮通过对三个属下的处罚,很快稳定了局面,显示出了高超的管理智慧,

多学习,快进步

在公元220年的春天,在成都的高层传着一个消息,说刘备身边爆发出了一个惊天的谋反大案,说马超要谋反,这个消息可把整个成都官员都给吓坏了。马超是个什么人,那是一个有队伍的人,手里有一拨儿能征惯战的人马,另外马超在西凉地区威望特别高,一呼百应,马超要造反那还了得,就在成都这些官员正在紧张的时候,大家一打听,悬着的心又放下了,说其实不是马超造反,这个小道消息传错了。是有人要怂恿马超造反,什么人这么嚣张?敢在这时候怂恿马超造反,原来是刘备身边一个非常受器重的谋士,这个谋士在三国志中,大家可以查到他的名字叫膨羕,根据三国志记载,膨羕字永年,广汉人,这人长相不错,身高八尺,容貌甚伟,但是性格很差劲。首先是非常自大,非常狂妄。第二个就是说话特别难听,经常口吐狂言,

话说这种狂人在刘璋手下是一个小小的书佐,也就说是个秘书。就在这个位置上,膨羕还是把周围人给得罪了,后来他的同事们就把这个检举告发了,说他有问题,膨羕就被处罚了,三国志上记载叫做髡钳之刑。就把一个人给剃成光头脖子上箍一铁环,这是一个非常羞辱人的刑罚。膨羕是被刘璋给处罚很不得志的一个人。刘备入川给膨羕就带来了好运,刘备入川后在庞统和法正的建议下,刘备就任命膨羕当个谋士,发现膨羕还确实挺有才华的。因此刘备就对膨羕破格提拔。刘备自领益州牧以后提拔膨羕做治中从事,这用现代眼光看就相当于政府秘书长,膨羕一得到提拔以后,三国志就记载了说膨羕此人“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就是说这位仁兄一旦被提拔了,就变得很嚣张很得意,就不把周围的人放到眼里了。

诸葛亮这个人一辈子最恨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对上不忠,变节投降的人。第二种人对人不敬,自大狂妄的人。第三就是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组织之上的人,在蜀汉政权当中,凡是跟诸葛亮爆发矛盾的人都是这三种人。那你回头再看这个小小的膨羕,寸土未得,寸功未建,居然就这么嚣张,所以膨羕的行为引起了诸葛亮的十二分的反感。诸葛亮就就跟刘备建议说,膨羕这人志大心广,野心比较大,要早做防范。听了诸葛亮的建议后刘备就决定把膨羕从中央政府调出,去江阳做地方官,做江阳太守。其实刘备这个行为也很高明。刘备此举是为了测试一下膨羕,有人说你野心态度不正,那你自己又觉得你很好,那我把你先调一下,调到基层去干工作。

膨羕当时拿到了这个调令以后,立刻心里就着急了。本来是风光无限,春风得意,一下子心就凉了,膨羕的感觉就是盛开的花朵儿遭了霜打,骄傲的公鸡挨了水泼特别的不痛快,膨羕就找马超来发牢骚。到了马超那儿,马超问他说:“彭先生,您这水平挺高的,咱们主公一直挺器重你,这怎么突然就到小地方去任职了呢?”膨羕一咬牙,说了一句特别难听的话说:“老革荒悖,可复道邪,”这意思说什么呢?说刘备这老家伙昏庸糊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的?但是紧跟着膨羕还不解气,又说了一句更狠的话,膨羕压低声音跟马超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可定”。这不就明摆着撺掇马超造反吗。中国人有一句话叫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真得管住自己的嘴,尤其是在你情绪不稳定的时候,

等膨羕走了,马超就原原本本详详细细把这些东西都写成报告,报告给刘备,刘备一见就急了,你这是鼓动我大将造反这还了得,立刻派人把膨羕就抓进了监狱,所以我们讲的一个人。你必须要管住自己的情绪,像膨羕这种人就属于情绪大于理性。关键时刻管不住自己的嘴。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都败在这个事上。刘备决定严肃处理,那膨羕在监狱中害怕了,这回知道害怕了。三国志在膨羕的传记中就记载膨羕亲笔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两个内容,第一个给自己做辩护,第二个拜托诸葛亮给刘备讲讲情,别对自己下狠手,这样的问题不是发牢骚的问题,你是煽动造反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要容忍了,以后队伍还怎么带呀?所以诸葛亮跟刘备太度非常坚决,就是说这人不能原谅,一定得严肃处理,最后判了膨羕死罪,让他自我了断,结果膨羕就自杀死了。

同事交流


诸葛亮在处理蜀汉的问题员工中有两个特别典型的技巧,第一个技巧叫做设置底线,留有余地。这个技巧涉及的一个人很了不起,这个人是蜀汉政权当中一个重要人物,名字叫李严,何许人也?追追根儿李严是荆州南阳人,他是刘表的手下。曹操占领荆州的时候,李严因为瞧不上曹操,所以宁可跑到成都去投奔刘璋,后来,刘备入川的是刘璋派李岩在绵竹跟刘备作战,结果李严就投降了,刘备提拔李严做兴业将军,张武二年的时候,刘备就把李严就招到了永安宫。提拔为尚书令,

彰武三年,刘备病重,就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所以实际上蜀汉托孤托的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李严是诸葛亮的副手。李严属于资历浅背景浅,刘备为什么会托孤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刘备选李岩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当时刘备手下有荆州集团益州集团两大集团,而且益州集团人数比较多。为了平衡两大集团关系,托孤大臣一定要有一个荆州集团代表,一个益州集团代表,所以选李严做益州集团的代表是为了平衡两大集团的关系。第二个原因就是李严的职务是尚书令,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偏重军事的,那诸葛亮去管政治管民政,刘备希望一个人管账,一个人管军事,起到平衡的作用,能够保证住不能一家独大,能够起到牵制诸葛亮的作用。

刘备提拔李岩的策略叫做破格策略,有人就觉得我的工作交给这个人,他资历不够,背景又不够,但实际上呢,你想这个年轻人资历浅的人,如果按正常的秩序,他当不上领导,现在你破格提拔他了,他一定会特别珍惜,特别努力,而且特别知道感恩,特别听指挥,这四个特别都是那些资深有素质有背景的人不一定具备的。所以重大的事件,很多领导都会喜欢破格儿,刘备也喜欢破格,李严被提拔起来了,再后来诸葛亮和李严的合作当中,问题就爆发出来了。两件事情引起了诸葛亮十二分的反感,我们前面谈到了同样引起数诸葛亮反感,李严引起诸葛亮反感主要是因为贪婪。首先李岩给诸葛亮写信,劝诸葛亮仿照曹操那样加“九锡”称王。诸葛亮回信严厉地批评了李严,第二件事就是诸葛亮公元227年要出兵北伐,他调李严守汉中,结果李严就提出待遇要求,说“建立巴州让自己当刺史,不当这个刺史我不去汉中”,这事就没成,

公元230年,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又调李严自己的队伍去汉中,结果李严给诸葛亮回了封信,说“曹魏的托孤大臣他们都开府建衙,我也要享受这个待遇“,李严本来就属于领导,一让他干活他就要待遇,这事儿让诸葛亮非常恼火,但是为了大局诸葛亮没爆发,诸葛亮就把李严的儿子破格给提拔成江州地方长官,李严这才到了汉中,结果到了汉中就出大事了。诸葛亮让李岩管粮草守后路自己北伐,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忠厚长者波折少,是非小人变故多,“就是同样一件事儿,忠厚长者做挺顺的就做成,是非小人事特别多,李严这种小人他就出事了,

三国志记载叫”夏秋之际,直天淋雨,运粮不济“。就是天下雨粮草没供应上,没供应上其实是有客观原因的,你跟领导解释一下就行了,咱们谁都会犯错误,主动承认比什么都强,但李严选择不承认,而且要掩盖,这是非常糊涂的,李严用了一个特别小人的方法掩盖,第一,他给诸葛亮写信说,皇帝让你退兵,第二给中央政府写信,说诸葛亮退兵是为了诱敌,等诸葛亮回来,李严就开心地问诸葛亮说,丞相,粮草已经足了,你干嘛退兵啊?这事把诸葛亮搞得火冒三丈非常恼火,诸葛亮就把李严以前写的信都拿出来了,证据确凿,白纸黑字,于是诸葛亮联合几十个大臣一起上书弹劾李严,把他所有的职务都给解除了,然后贬为庶民就流放了。

历史学界争论起了这个问题,有的人说李严冤枉,同为托孤大臣,你诸葛亮政治军事一把抓,一手遮天坐镇成都,人家李严被外放到边远地区,被边缘化了,所以李严讲条件属于争取应得的权利,反抗不公正的待遇,这是应该的,但李严的问题不在这儿,不在要待遇上,李严的问题在于提到待遇的时候,他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把个人的得失凌驾于事业得失之上”。托孤大臣托的是责任,要的是贡献,


什么叫领导?领导首先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但李严不是这么想的。李严把托孤大臣当成了政治资本,当成了进步的台阶,拿着这个身份就要捞个人好处,赵云赵子龙和李严相比较。托孤的时候赵云的身份刘备的四弟,那威望和武功都比李严高,李严的是尚书令,而且封李严都乡侯,赵云是镇东将军只是个永昌亭侯,到后来这个北伐的时候,李严已经做到了骠骑将军,按照汉代官职第一大将军,第二季骠骑将军,他跟诸葛亮是平起平坐的,李严还发牢骚受委屈要待遇,

当时的赵云是两朝老臣,还救过先主的命,这么老的资格这么高的功劳,赵云仍然只是个镇东将军,而且仍然在前线出生入死,他比李严的职务低了很多,人家还在那儿玩儿命呢,你比人家多得那么多好处,居然发牢骚不上前线,赵云就没要待遇,赵云也没发牢骚,兢兢业业干工作,在事业心上李严比赵云要差很多,这叫做把个人得失凌驾于事业之上,第二个更要命的,就是李严“拿着责任当筹码和上司讨价还价”。你可以提要求。但是你不能拿着责任提要求,大敌当前,北伐关键时刻,让李严去上前线,李严拥兵自重不上前线,你给我待遇我就去,你不给我待遇就不去,李严这样做是非常错误。

什么叫责任,就是没有任何借口,无论何时何地都得认真做好的事情,什么叫忠诚,就是无论是受了委屈还是受了不公正待遇,都不折不扣地履行承诺,这叫忠诚。李严是既没责任也没忠诚。当时蜀汉政权发现里面有的问题的人很多,大家都一致要求把李严给弄弄走得了,但诸葛亮还是容忍了李严,一开始还满足李严很多的待遇,给了很多的回报,诸葛亮的原则就是你有私心没关系,只要你给我做贡献,我跟你说一个底线,你只要不碰这底线就可以,

诸葛亮设的底线是什么?支持中央支持北伐,只要你李严做这件事情,其他的事我都可以容忍,但李严辜负了诸葛亮的希望,辜负了诸葛亮的宽容,到后来就不拥护中央,也不支持北伐,搞小动作,所以诸葛亮决定对李岩下狠手,他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先主刘皇叔临终前的托孤重臣,在蜀地他有着很深的根基,与诸葛亮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像李严这样的属下犯错,怎样处罚起来才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诸葛亮没有一棍子打死,这是诸葛亮特别高明的地方,李严是托孤大臣,属于领导手下位高权重的下属,诸葛亮注意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先充分暴露矛盾再处理。诸葛亮连续写了两道表彰,把李严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暴露得清清楚楚以后才处理。第二个问题就是走民主路线,把个人意见变成大家的意见,在关于处理尚书令李严的请示当中,这个文件当中诸葛亮特别神奇的是找了20多个人签名,

这就是诸葛亮想要大家都认可这件事情,增加权威性,降低群众的误解,第三就是给李严解除了所有职务,但是给了出路,给了尊重,给了余地。没有一棍子打死。保留了待遇,而且诸葛亮还亲自慰问李严,在给李严儿子的信当中还表达了将来他改了,还可以回来再干。这件事情体现了诸葛亮第一胸怀,第二,稳定队伍,他是有策略的。李严这种人他属于态度有问题的员工,还有一种员工属于态度没问题但能力有问题的员工,这种人一旦犯错误了,这也是一个很挑战的事情,特别这种人如果跟领导关系很好,怎么办?在蜀汉政权当中,这人就是马谡马幼常,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领导最尴尬的事情就是轻信犯错误,你怎么处理,你处理轻了大家说你偏心,处理重了大家说你心黑不重感情。

公元228年的春天,诸葛亮引导大军出祁山,一路上所向披靡,天水,南安,安定这几个郡都投降了,北伐形势一片大好,关键时刻的战略核心就是街亭,那诸葛亮让谁当守备司令呢,诸葛亮点了马谡。为什么让马谡当这个守备司令,我们判断两个原因,第一,诸葛亮有信心北伐一定成功,街亭守备司令是第一功,第二,诸葛亮有私心,这第一功不给赵云,不给魏延,专门就要给马谡,因为诸葛亮希望有了这个功劳以后,马谡将来可以再进一步,说不定可以当诸葛亮接班人,所以诸葛亮是想捧马谡。但是马谡真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到街亭那块儿以后,舍水上山,不守要道,不建城池,最后被打得大败,导致了整个全线崩溃,

北伐大败,后人就有人来分析了,说为什么马谡守不住街亭,关于马谡这种干部守不住街亭的问题呢,我们给大家谈一种棋类游戏,这棋类游戏叫象棋,相信在各位都会下象棋,咱们有句俗话叫学会军马炮,吃饭不用叫。会下象棋,顾不上吃饭。在象棋当中包含着很高明的管理学的策略,我们谈其中的一个棋子,就是帅旁边儿有一个棋子叫士。这是相当于什么呢?就是领导身边出主意搞理论的谋士,象棋给定了两个规则,第一支士的时候。他这个走一步叫什么呢?叫支士,支招的支。第二,士不管怎么走,不出九宫不离开王身边,九宫相当于什么相当于指挥部。所以象棋规则告诉我们,出主意搞理论的谋士只能支招儿,不能到一线搞执行。那诸葛亮就让马谡这个谋士到一线搞执行,说明诸葛亮不会下象棋啊。他违反了运用棋子规则,所以我们更深入地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出主意搞理论的谋士,他搞不了一线的执行呢,脑子的原因,就是搞理论谋划的人,他有个特殊的思维模式,叫极端思维,

我们来在分析一个现象,你看我们找幼儿园小朋友,你问他,宝贝儿,请问一加一等于几?小朋友会乐了,说等于二,还会抬头跟你一句说,阿姨,你看我聪明吧。你要问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说同学,请问一加一等于几,小孩儿会鄙视你这问题,说:谁不会呀?等于二呗。你要问一下高中生同学请问一加一等于几?他不会回答,他会愤怒,说怎么着?你要问一个搞理论极端思维的博士,博士,请问一加一等于几?这博士点点头,会把眼睛转向苍茫的远方。她深吸一口气,给你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好。这里边有现象学,语义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说不定还有进化论,你给我整10万块钱咱立个项研究研究得了。所以极端思维的特点就是知识多了,分析多了,这种复杂思维会把你引向极端。那真正学习的特点是学了很多知识,你还能回归常识,这个就了不起啊,所以我们讲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懂得知识应用的条件,在常识真理面前毫不犹豫。这叫智慧,

但马谡没这智慧。诸葛亮告诉他,依山傍水,当道扎营,按这个常识你就赢了,但马谡去了就想极端,我得玩儿一个邪的,我得有创新点,中国古代的管理智慧当中我最喜欢的两个案例,一个是三国里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个是水浒里的宋江拍桌子骂李逵,将来有机会给大家讲那李逵的事儿,咱们先讲马谡的事儿。你看那京剧上就说了,马谡打了败仗了,大败而归。来交令的时候呢,诸葛亮先让王平进来,没让马谡进来,王平进来了,把王平就骂了一顿,处理了一下,接着马谡爆门而入,马谡进来自己就心虚了,马谡比李严强,李严是犯了错误,找理由要掩盖,马谡不掩盖,他承认,说丞相我打败仗了,辜负你的希望,你处理我吧。诸葛亮一没有骂,二没有打,诸葛亮就指着马谡的脑袋就数落他说:幼常啊幼常啊,你是幼稚,我让你依山傍水,当道扎营,你为什么就不听,马谡说,丞相,我就想搞一个创新点,年底写论文,评个高级职称啥的,

标新立异未必是好事儿。家常饭最养人,能用常识手段把工作做好就是最高明的管理。为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搞形式主义的标新立异害人害己,所以诸葛亮说你真是气死我了,马谡说:丞相我认罚。你罚我吧,诸葛亮跟他说,我不罚你,说就话就把军令状拿出来了说军令状写得清楚,临行之时说明白了,打了败仗,提头来见,左右推出去把他崭了吧,马谡一看真要杀,马谡也急了,马谡就跪下了,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我这么年轻30多岁,您能不能饶了我,我戴罪立功不行吗?一见马谡求情,诸葛亮眼泪就下来了,诸葛亮说,幼常啊。不是我要杀你,军法无情,你犯了制度了对吧,我杀你跟剜心一样,但是不得不杀,所以诸葛亮就嘱咐马谡,你放心吧,后事我给你安排好了,你就放心地去吧。就这样把马谡推出去,一刀就斩了。

斩马谡神奇的是有两个效果,第一是全军胆寒,大家说,兄弟千万别犯错误,马幼常关系那么好,水平那么高,犯了错误也掉脑袋,所以大家胆寒,大家尊重制度,尊重权威,第二是全军感动,大家说咱们丞相真是好人,被下属那么喜欢那么关切,所以我们说一个高明的领导就是让下属又怕又爱的领导。一个高明的家长,就是让你儿子又怕又爱的家长。你光怕不行,光爱也不行对吧,所以什么叫严父就是又怕又爱的父亲。那处理完马谡以后呢,诸葛亮没有就此停手,他接着上书自贬,自贬三级。这个也是诸葛亮的智慧啊,诸葛亮的意思就是处理完他,我处理我自己自隆三级,这样管理的权威性也上升了,整个队伍的亲和力也有了,所以回过头我们看看这个诸葛亮处理员工对李严这样的人,他是设底线留了余地,对马谡·这样的人,他在严肃纪律的同时特别强化的感情。这个是诸葛亮的高明的地方


三国时期,诸葛亮最恨的三种人,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