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 第258篇 平乐正骨
2015年十一假期期间,十四岁的儿子在玩耍时一不小心把手掌骨给整断了,不得已就医人民医院。人民医院检查确诊后,准备做手术。这时朋友们建议我去正骨医院看看,儿子也非常害怕做手术。不得已,我们来到了位于洛阳东花坛的洛阳正骨医院。在正骨医院我们被临时安排到过道的临时病床上,医生通过各种检查后,告诉我可以不用做手术,儿子知道后也非常高兴。不到两个小时我儿子的手掌骨接好了。后来才知道是正骨医院的大夫在X光机下用医生自己的双手给接住的。下午,我们住进了病房。第二天,我们通过三维CT确定手掌骨已经接好,医生说回去休息三个月就恢复如初了,并且办理了出院手续。现在儿子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而且已经如愿入伍当兵了。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这种接骨手法后遗症极大。手指头长期在X光机的影响下会癌变,正骨医院的老医生有的手指头已经切除了,有的已经因此失去了生命。
平乐正骨的传奇故事时有耳闻。洛阳平乐正骨第六代传人郭宗正遇到一个情况。一个人不小心掉进红薯窖,好不容易被人拖了上来,就是两只胳膊举在上面放不下来。郭宗正迅速用两手食指直捣患者腋窝,听到咯吱一声,患者两臂自然垂下,抬手间治好了患者的肩关节肌腱卡压。洛阳平乐正骨第五代传人郭灿若遇到一个胯关节脱位的病人,无论家属怎么哀求,他都说「治不了」,更气愤的是还让亲属立即把患者架到车上拉回家去。就在患者被架起、双脚离开地面呲牙咧嘴之际,他照准患者屁股就是一脚,患者腰背一闪,胯关节复位如初。洛阳平乐正骨第四代传人郭建三出诊时,遇到一个患者手托下巴排队候诊,走过去碰了一下他的胳膊肘,随口问他。『你站这儿干吗?」那人回答说,「候诊啊,下巴掉了』。就那一碰,治好了患者的下颌骨脱位。
其实,平乐正骨就在我们身边。清末军阀混战百姓生活凄苦,平乐郭氏正骨看病从不要钱,只在门前老槐树上挂一大簸箩,患者来看病,瓜果蔬菜,稻梁黍稷,随心布施,富贵贫贱一样排队候诊。清光绪年间,郭贯田为河南知府文悌儿子治疗,痊愈后文悌以两千金为其祝寿。郭贯田推却不掉,遂将其买成粮食开设粥棚,赈济灾民。如今的平乐正骨开展义诊活动更是家常便饭,还经常有针对性的检查、诊治,赠送常用护理药品,普及训练创伤急救、治疗及预防等知识。

平乐正骨,由郭祥泰创始于清代乾隆末年(1793),传承八代,大医频出。清朝嘉庆年间,孟津县平乐村郭家的郭祥泰偶然间获得了一本关于正骨的医术典籍,传说是一位云游道人带着老母亲逃难到孟津,饥寒交迫之时正好碰到郭祥泰路过救助,救助没有多久,云游道人就消失不见。多年后,郭祥泰又在外地偶遇这位云游道人,当得知老母亲康健之时,云游道人就将自己救危扶难的正骨奇术传授给了郭祥泰,最终形成平乐正骨。平乐正骨创造了“整体辨正、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结合”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手法整复、骨折固定、药物疗法、理筋按摩、功能锻炼”等一整套疗伤技术。
平乐正骨清代医过慈禧太后、左宗棠等宫廷贵胄,民国时医过蒋介石、张学良等党魁政要,新中国成立后医过党政要人,受到主席和总理的亲切接见,主席鼓励她「多带徒弟,好好为人民服务。」。平乐正骨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正骨学术流派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云峰(1905年-1976年6月),河南孟津人,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著名正骨专家。1952年,高云峰毅然将平乐郭氏正骨祖传秘方捐献给国家。1956年10月,她编写了《郭氏正骨学》一书。1958年9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中医骨伤科大学——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被誉为新中国正骨学界的“黄埔军校”。高云峰打破了郭氏正骨「传本家不传外姓」的家规,带领儿子郭维淮、侄子郭维纯、郭维新相继创办了洛阳专区正骨医院、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河南省平乐正骨研究所,洛阳正骨医院。1959年,她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委。
平乐镇位于洛阳东郊,北靠邙山,南望洛河,东临白马寺。平乐郭家的旧址已经破烂不堪,一溜房子,用土坯砌成的砖墙早已歪斜,随时有倒塌的危险。这个地方曾走出过驰名全国的正骨大师,这里曾经长年累月车水马龙。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个石器,一点兽骨,一团青铜,一块秦砖,一片汉瓦,一棵古树,一座石桥,或者一条老街,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视频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洛阳游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 第258篇 平乐正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