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6课(下)

hey~
欢迎来看中外历史纲要概念解释
坚持积累概念,变身历史达人吧!
回纥:是中国少数民族部落,其先祖为匈奴。最初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今主要分布于新疆,在内蒙古、甘肃、蒙古以及中亚的一些地区也有散居。唐天宝年间(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领袖建立回纥汗国,势力进入天山地区和中亚,居民仍以游牧为主。788年,改名回鹘。840年,回鹘汗国被灭,被迫西迁,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的维吾尔族。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甘州回鹘,后称为裕固族。回鹘汗国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和唐王朝保持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回鹘人对于中国文化和中亚文化的发展都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和亲: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唐蕃会盟: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双方表示:患难相恤,暴虐不作。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史称"唐蕃会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
赞普:唐吐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新唐书·吐蕃传》:“其俗谓雄强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吐蕃的赞普主要是取其宗教上的含义。强调他的权力来自上天,即所谓"君权神授",强调了赞普的血缘属于神系,君权来自天神。
外重内轻:指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上出现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外重内轻容易引发割据分裂,促使统一王朝走向任人唯亲:用人只选跟自己关系亲密的人。
节度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安史之乱:755年--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而发动的叛乱,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叛乱使得唐国力锐减,也促使唐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此事件以安史命名。同时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藩镇:又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廷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增添了许多节度使,管辖藩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防止边陲异族的进犯,但是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这种地方割据势力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
朋党之争:指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当时朝廷大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相互倾轧四十余年。又叫牛李党争。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是唐走向衰亡的因素之一。
五代十国:是五代(907年-960年 )与十国(902年-979年 )的合称。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亡朱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用了十几年时间,铲除了尚存的割据政权,979年,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了解更多知识点欢迎戳下方链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