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学习
以前我把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分开,感觉是两回事,近来感觉脑力有点跟不上,好像一次次的在挑战自己的上限,甚是乏力。感觉自己需要扩展眼界,需要帮助,互利共赢,于是打算也在社交账号上做这件事情,以后时间只能越来越少,再不开始更没有机会了。本来想开个公众号但比较麻烦自己又没有太多精力写文,权当是个分享。小破站还算有点数量关注者,可能也看缘分吧,也不知道这种在视频软件上的专栏有没有人看。本人于2021踏入中医之门,2023方才初窥门径,属T10086层次。本专栏系列仅为增长医术,学习实在知识。在自用的同时能帮到大家,共同进步。非常期待能有人一起交流,也求指点,博采众长嘛。先发一点舌诊的内容,多为自己容易忽视或重要的,摘自《中医舌象辨析》冀敦福主编 老舌多见于实证。多因实邪亢盛,壅滞体内所致。《辨舌指南·辨舌之神气》说:凡舌质坚敛而苍老,不论苔色白黄灰黑,病多属实。 《辨舌指南·辨舌之神气》说:“舌质浮胖兼娇嫩,不拘苔色灰黑黄白,病多属虚。”《临症验舌法》说:“凡病属实者,其舌必坚敛而兼苍老,病属虚者,其舌必浮胖而娇嫩。”嫩舌主虚,若胖大而嫩多为虚中夹实,如因脾虚,水饮痰湿阻络而致的胖嫩舌。此外,先天性舌血管瘤患者,可见舌的局部肿胀而青紫,属于血络瘀阻的局部病变,多无全身辨证意义。 点:突起于舌面的红色、白色或紫红色星点。大者称星,小者称点。色红的称“红星舌”或“红点舌”,色白的称“白星舌”或“白点舌”。是草状乳头增大,数目增多,乳头内充血水肿的表现。 点刺色绛紫为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舌见瘀斑在外感热病为热入营血,气血壅滞,或将要发斑;在内伤杂病,多为血瘀之征。 若生来舌面上就有裂纹、裂沟(正常人中约有5%),且纹或沟中有舌苔覆盖,又无不适感觉者,此为先天性舌裂临床应与病理性的裂纹舌加以鉴别。 舌体不胖有齿痕,舌质嫩者病中出现一般病情较轻,多见于小儿或气血不足者。 《千金要方》指出:“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辨舌指南》说:“凡红舌强硬,为脏腑实热已极。”说明舌强硬一般不是局部病变,而是关系到内脏的病变。 先天性舌系带过短,亦可致舌体伸出受限,此为舌体受舌系带牵绊所致,又称“绊舌”,无临床辨证意义。如《彩色辨舌指南》指出:“凡舌短由于生就者,无关寿天。”小儿见此,只需矫形手术,切断舌系带即可恢复。 吐舌和弄舌一般属心脾有热,此外,发育不良的先天愚型患者亦可见吐弄舌。 近代研究,颤动舌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体质虚弱,神经官能症,高热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舌苔由润变燥,标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若舌苔由燥转润,说明热退津复或痰饮水湿之邪渐化。 主痰浊、食积为患。腐苔的形成,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之邪上泛,聚积舌面而成。故有“厚腐之苔无寒证”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若病中,舌苔由板滞不宣而化腐,由腐渐退,渐生薄白新苔,此为正气胜邪病退之象;如因久病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已生之苔不能与胃气相通,渐渐脱离舌体,浮于舌面,此属无根苔,是病重的征象。 2.脓腐苔多见于内痈(肺痈、胃痈、肝痈、肠痈)或邪毒内结,是邪盛病重的表现。 3.霉苔多因胃肾阴虚,湿邪内踞,虚热与湿毒蕴郁熏蒸上泛而成。 《辨舌指南》中认为:霉苔“此由胃脘腐败,津液悉化为浊腐,蒸腾而上,循食道上泛于咽喉,继则满舌,直至唇齿上下腭皆有糜点,其病必不治也”。 清·石寿堂《医原》指出“此因胃肾阴虚,中无砥柱,湿热用事,混合熏蒸,证属不治。”其轻者,仅见舌之局部,是正虚邪盛之候,其重者是津液悉化腐浊,病情严重,预后不良。一般多见于重危患者或营养不良的小儿。 地图舌多见于儿童,与阴虚体质有关。 辨舌苔的剥落应与先天性剥苔加以区别。先天性剥苔是生来就有的剥苔,其部位在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多因先天所致,不作病舌论。 花剥苔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胃肠功能失调、贫血、缺乏铁剂及B族维生素、过敏体质及精神紧张焦虑等引起舌乳头新陈代谢紊乱的因素有关。部分人出现剥苔或地图舌与遗传因素有关。 临证应注意偏苔与剥苔的鉴别,偏苔是舌苔分布的不匀,偏于某一局部;而非剥苔之原有舌苔,而后由于病理造成苔的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可见舌质。 见真苔说明胃气尚存,应急以养胃之品以扶正祛邪。病中出现假苔皆为虚证,应以养胃益肾之品,扶助正气,以挽救生命于危亡之倾。 一般认为,判断舌苔的真假,以苔之有根、无根为依据。苔之有根、无根又要看苔之易刮与否。苔不易刮去的为有根,属实证;苔容易刮去的为无根,属虚证。但苔的易刮、不易刮,不能完全说明有根、无根的问题,亦不能完全据此以辨证之虚实。故真假苔与苔之有根、无根并不完全相同。如易刮去者,虽属假苔,但不一定无根,若屡刮屡生,舌面并不光洁,则仍属有根,并非虚证;苔不易刮去,但一般正常匀铺的薄苔,而不得认为其为实证;亦有平人,清晨舌苔满布,食后苔即退去,虽属假苔,并非无根。医籍有:苔随食化者,中虚之候,……若退后苔少或无苔则是里虚。《伤寒论本旨》有云:“无根者,表分浊气所聚,其病浅;有根者,邪气内结,其病深也。有根之苔,又当分其厚薄松实,厚者邪重,薄者邪轻,松者胃气疏通,实者胃气闭结也。”此段只是把有根之苔从厚薄实松几方面来分析邪气的深浅,没有涉及正气的问题。临证务必结合全身症状,具体分析,方不致误。 “白舌(苔)为寒,表者有之,而虚者、热者、实者也有之。”如白砂苔主热甚伤津。故临证应结合舌质、苔质等变化做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其他各色舌苔均可由白苔转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