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轻盈的秘密
文/悉达阿汤哥

上过倒立工作坊的小伙伴一般都碰到过这种情况,有些人半天不用就学会了倒立,也有些人苦苦练习几个月甚至几年,还不能轻松做到倒立。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常归因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天生不同,或者这样给自己解释:我没有力量,等我建立起力量就可以倒立了。实际情况真的是力量差距吗?倒立一学就会的,和一直学不会倒立的,身体到底哪里不同?
多数阿斯汤加瑜伽练习者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拜日式中,从下犬式向前跳到双手之间时,偶尔会感觉特别轻松,完全不费力,不过这并不能总做到。但不费力的情况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绝大多数人往往不明就里。
之所以出现轻盈的前跳,很多练习者会说,班达/bandha收的好,或者呼吸配合到位。他们说得没错,更具体的是横膈膜和盆底肌对齐,即骨盆和胸腔对齐,建立起了胸腰圆柱体这个内核心,圆柱体的顶端是横膈膜,底端是盆底肌,周围被腹横肌腹内外斜肌包裹。内核心发力,激活负责稳定的深层肌筋膜,外部表层运动肌筋膜不被过度激活,因此才会感觉轻飘飘的不用力。
由于前跳动作是一个倒置加前屈的体态,不容易观察到横膈膜和盆底肌对齐。手倒立会比较容易观察。轻盈的手倒立体式,一定是骨盆和胸腔对齐,你可以观察练习者的后背是直的,几乎没有腰曲,并且背部和肩关节形成一个平面。

躺平在瑜伽垫或者比较硬的平面上,让肩胛骨平铺在地面上,然后向头的方向抬起手臂,看看你的手臂是否可以碰到地面,如果不能碰到地面,或者手臂勉强碰到地面,但此时后背隆起不再贴着地面,这说明你的手臂灵活性尚不支持你做手倒立的练习,肩胛骨外展/上回旋的能力不足。
这种情况下,越刻苦的硬撑练习手倒立,可能收到越糟糕的后果。因为这样的手倒立,身体的核心没对齐,内部深层的稳定肌不足以完成身体稳定任务,必须借助外部大的运动肌肉群体来控制身体姿态,这就导致你感觉特别吃力。另一方面,这些大肌肉群被稳定身体的功能占用,就减少了原本可以做的动作的可能性,而且由于这些肌群紧张牵拉,让部分关节额外受力,变得僵紧和脆弱,在手倒立中表现为肩关节和腕关节。事实上,当身体条件不具备时,刻苦练习,使用表层的运动肌做到手倒立的形态是可能的,但带来的副作用是,当你想要更进一步在手倒立的基础上加入后弯,比如做TicToc或者蝎子式时,那些紧张的肩关节以及腰肌竖脊肌都会变成阻碍,而这种阻碍正是你通过刻苦练习习得的。换句话说,练习是有次第的,按部就班的解决问题,练习的上限才会高一点。
为什么有人倒立一学就会,有人一直学不会?看明白上文,你会知道,差距并不在老师教的技巧上,那些技巧不复杂,身体素质许可,多数人很快就能学会。主要是各自的身体条件不一样,面临着截然不同的问题。比如手倒立中,对肩胛骨灵活度的要求,对横膈膜和盆底肌对齐的要求,这些完全不是一个短时间工作坊能解决的问题。
既然横膈膜和盆底肌对齐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动作中做到?
横膈膜和盆底肌对齐是我们观察合理使用身体的动态顺位后,在动作轻盈的练习者身上归纳出来的结论。如果我们的身体做到了,我们能感觉到,身体也变得轻盈。如果我们没做到,单纯去强调找这个感觉是没用的。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完全不是靠身体浅层大肌肉群硬凹就行,在动态动作中你靠硬凹也无法保持住,而且我们也不是在做跳跃或者倒立动作中才开始练习这种对齐,我们要做的是改变平时的身体姿态习惯,直到横膈膜和盆底肌对齐的状态自然而然出现,这样做动作时,我们自然就是对齐的状态。这种对齐状态,对多数需要核心发力的动作都有帮助,即使是后弯。在理想的后弯状态中,你可以清晰的看到髂前上棘和肋骨角形成一个平面,这正是横膈膜和盆底肌对齐的状态,这样才能避免后弯导致腰疼。

对齐横膈膜和盆底肌,平时最有效的练习是三维呼吸。通过避免呼吸问题让核心肌群失去稳定功能,就等于为自己建立在稳定上的运动能力添加了更多可能性。因为身体在无意识状态下要同时满足呼吸顺畅和稳定的要求,当呼吸顺畅和稳定不能兼顾时,身体会优先满足呼吸顺畅的要求,牺牲稳定。所以当你的呼吸习惯是经常卡在呼气端或者吸气端时,就会给横膈膜和盆底肌的对齐造成困难。比如,有些卡在吸气位的人,他经常是短暂的呼气,之后立刻重新开始吸气,导致胸廓停留在吸气位,前侧肋骨一直是打开状态,即使呼气时也收不回去,严重会形成肋骨外翻。而有些卡在呼气位的人,总是在不自觉的叹息,或者重重呼气却没有充分的吸气过程,这样带来的胸曲加深,可能形成上交叉综合症,叠加骨盆后倾。这些呼吸习惯都让横膈膜和盆底肌无法对齐,身体核心稳定功能失调。
所以要对齐横膈膜和盆底肌这两块掌管呼吸的肌肉,硬凹外部的大肌肉来实现胸腔和骨盆对齐注定无法持久,只要你意识一放松,胸腔和骨盆就会回到原位。要彻底改变自己无意识状态下的身体姿态,除了意识到自己这个姿势效能较低需要改变外,最好是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三维呼吸。觉知自己胸式吸气,胸式呼气,腹式吸气,腹式呼气,这四种呼吸方式都应该非常熟练并做到随时切换,自己不熟悉哪部分呼吸方式,做不到,那部分就是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
最终,这些呼吸的习惯日积月累都反映在了无意识的身体姿态中,这些姿态必然会带入到动作中,影响良好的动态顺位。而呼吸习惯的形成,再往深入是和情绪情感相联系的。一般人很少觉察自己的呼吸状态,呼吸状态多数依赖于情绪情感的变化。因此,你有什么样的呼吸状态,其实是你应对这个世界的心理状态的外化。不过好消息是,无论你改变这个链条的上的哪一个环节,不管是身体,还是呼吸或者情绪情感,都会带动另外两个的改变,只要方法得当,总会让你享受到轻盈的身体,安静的呼吸和平和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