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身边都有什么人,用鲁迅的镜子照照看

2023-06-26 17:41 作者:长视角  | 我要投稿

钱理群先生发现了鲁迅的很多镜子,原是照那时知识分子用的,但使用寿命远远超出了知识分子及其时代的范围。鲁迅,发明的夜的“眼睛”和“耳朵”几乎将人间面具衣服扒个精光,是大发现者,也是大发明家,很多人在他的镜子面前会现出原形,爽得麻凉。

帮闲、帮忙、帮凶与扯淡

鲁迅说统治者只在两种情况下关心或者需要知识分子。一种情况是,统治者刚刚掌权时“偃武修文”,需要知识分子来粉饰,此时知识分子就扮演歌功颂德的帮闲角色。另一种是在统治发生危机,无计可施时,病急乱投医,统治者开始垂听知识分子的“治国平天下”意见,而知识分子也觉得英雄终有用武之地,于是高高兴兴地“出山”了,这时成了“帮忙”。

鲁迅深刻尖锐地揭露司马相如、屈原之类,不过是统治者的帮闲或帮忙。屈原的《离骚》不过是“想帮忙而不得”的产物。“帮闲”不过是写写诗,猜猜谜语,说说笑话;“帮忙”则是要出谋划策,参与国家大事。司马相如、屈原之类的人都确信自己的才华不仅是写诗、下棋,做清客,而愿作“帮忙”,帮忙而不得于是发发牢骚。主人作恶时,“帮忙”“帮闲”就成为“帮凶”。

帮凶的特点在于“使血案中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使统治者的杀人食人了无血迹。无论帮忙帮闲,都需要才华,司马相如和屈原的作品至今仍有人读,因为有才气。可怕的是有帮忙、帮闲之志,无帮忙、帮闲之才,这样的人就称为“扯淡”。

二 丑(二花脸)

“二丑”出自绍兴戏曲舞台上扮演清客的角色,属于智识阶级,清客、幕僚就是帮闲。但是一方面他帮主人的闲,一方面又向观众做鬼脸,说“你看,这个公子多蠢啦、多笨啦”,表示与主人划清界限,“二丑”是不忠实的奴才。知识分子聪明敏感,主人气焰正盛时,他心甘情愿做主人的帮忙帮闲;主人气焰不足将要崩溃时,他敏感到了,就开始做不忠实的帮忙帮闲,成为“二丑”。反观主人,做主子时以其他一切人为奴才,当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例如降晋之后的东吴暴君孙皓,甘愿为敌人做帮闲。

隐 士

鲁迅把中国文学尤其是唐朝文学划分为两种:廊庙文学与山林文学。廊庙文学是帮忙帮闲的文学或叫在朝文学。在野的文学就是山林文学,不做帮忙帮闲,离开主子衙门,隐入山林。但是中国隐士与西方隐士不同。西方隐士是宗教性的,因信仰而隐,常常同时又是苦行僧,不断对自己施以苦刑,做精神追求。

中国隐士是政治性的,帮忙、帮闲不成便去做隐士,是“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一有机会便由隐士转为帮忙帮闲,算是“候补的帮忙帮闲”。在中国做隐士还有一个好处:易出名。出名之后成为高士,名声若传到皇帝耳中,也许有机会得到重用。于是,隐士成为一种资本,做隐士可以提高地位,成为进一步做帮忙帮闲的资本。鲁迅尖锐指出,登仕、隐士都是“噉(啖)饭之道”,是达到自己目的,升官发财的途径。最可怕的是“谋官谋隐两不成”。

可见官是要谋的,隐也是要谋的,官和隐没有本质区别。隐士看似悠闲,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悠然见南山”也需要物质基础,陶渊明有奴才给他做饭、种地,如果饿着肚子,无论如何也悠然不起来。隐士并非不食烟火,也追求物质的东西。鲁迅剖析隐士心理:“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不闻,心平如水”,但“苟有议及自己们或他们一伙的”,则“虽在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也是“耳聪目明,奋袂而起”的。

君子和雅人

孟子说:“君子远庖厨。”君子要吃牛羊肉,但又害怕看到牛羊被杀时的可怜样子。这是君子的特点,也是其内在的矛盾。鲁迅夸张嘲讽说君子将牛羊赶得远远的,然后“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齿,摸摸肚皮,万物皆备于我了”。这样的雅人其实是俗的,他毕竟要吃牛羊肉。作为人,永不能避开俗世。问题在于,他既要吃牛羊肉,又要远远地逃避牛羊的痛苦挣扎,也就是说他害怕看残酷的事情,对残酷的事情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借以保全自己的“性灵”。一方面他们自身充满矛盾,他们不可能不俗,得吃饭,得活着;另一方面在现实中起到的作用是对历史血腥的掩饰。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对林语堂、周作人的闲适小品持严厉批评态度,不是没有道理的。

革命小贩

杨邨人在大革命时期曾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便离开革命队伍。据说是因为“家有老父母”,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他曾经干革命,却出卖自己的朋友,在文章中攻击当年的革命战友,包括鲁迅。鲁迅批判他,杨邨人回信诉苦,两头不讨好:当年的革命战友对我不好,当局者对我也不好。原因何在?鲁迅指出就是因为你只是“革命小贩”。你拿革命来做买卖,但在当局者看来,你门面太小,资本不够。当局者看中“永远的阔人”:革命前是阔人,革命后还是阔人。这样的人永远不吃亏。还有一种人彻底地背叛革命,不惜拿朋友的血染红自己的帽子。而“革命小贩”指的就是背叛自己的信仰,但胆子太小,背叛不彻底的知识分子。

革命工头、奴隶总管

这是鲁迅与周扬论战时提出的概念:他们是革命者,甚至是领导人,但扮演的角色仍是奴役他人的工头。鲁迅常说,我老是觉得背后有人拿鞭子在狠狠地抽我,把我当奴隶,要我为他们干活,我每回回过头来稍示反抗,还说我对革命不够努力,要我拼命干,但他其实不过是个工头。打着革命的旗号,实际上还是个奴隶主。

京派与海派

北京是明清帝都,上海是各国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文人在京则近官,涉海则近商。京派是官的帮忙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帮闲。从官那里得食,在中国传统中是不大光彩的,所以影影绰绰。北京文人频频向官方暗递秋波,但只能“暗递”,还不能公开投靠,公开就要受谴责,所以只能“隐”。当商的帮忙帮闲,其情状则“显”。上海文人往往洋洋得意、踌躇满志;北京文人则稳重、城府很深的样子。糟糕的是,单纯做官的帮忙或单纯做商的帮忙都不行了,于是南北合流,把断砖、旧袜、皮袍与洋服、巧克力合在一起,形成京海大杂烩。

大众的帮忙帮闲

他打着大众的旗号,做大众的代言人。其实,他的个体意志服从于大众意志,做的是大众的帮忙帮闲。应该说这是鲁迅的一大发现。在传统社会里,知识分子主要是官的帮忙帮闲,到了近代社会,也即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不但继续做官的帮忙帮闲,而且有做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危险。

针对以上,鲁迅提出了知识分子的理想状态。他说:“凡有改革,最初总是觉悟的知识者的任务。”这些知识分子必须“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有毅力”,总的说就是能独立思考,有个体精神自由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在与大众的关系上,“他也用权,但不骗人;他利导却并非迎合;他不看轻自己、以为是大家的戏子,也不看轻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喽啰”。自尊自重同时又尊重别人,他与大众是平等的,可以做大众的事业,却又保持着个体的独立性。

来源:钱理群《北大演讲录—话说周氏兄弟》九州出版社2013年

身边都有什么人,用鲁迅的镜子照照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