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原复习

2022-06-23 20:20 作者:BUL-BOUS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 由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第一性。物是感觉的集合,《创世说》,“万事皆空”、“存在先于本质”、“我思故我在”都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所以一元论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是上帝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静止不是不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绝对的和相对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凡物质皆运动,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仁者心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唯物主义三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水”是万物的始基 五行说


原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不彻底性(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形而上学性(片面静止孤立地看待问题)

机械性(人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久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实现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实现条件一是从实际出发,二是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三是尊重物质规律,四是社会实践。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白马非马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根本)揭示了动力问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形式问题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问题。

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多样性

坚持适当适度原则,如超出那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一刀切的做法违反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重点在二者的相互联系上,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 由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分为唯物的可知论和唯心的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如休谟和康德。

                              第二章

1、认识论存在三个对立:最根本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可知和不可知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

2、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反之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3、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客体和中介。

4、认识的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5、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

6、真理和谬误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条件地转化。

7、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对立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历史唯心主义反之;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唯心主义承认社会规律是主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的作用,而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

8、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绝对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9、社会意识(精神)由社会存在(物质)决定。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双向)。(单项)         

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10、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11、社会意识形式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治和法律思想。

1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是生产工具。

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将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了认识论。

                         经济学

1、 商品经济的特点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是从来就有,而是随着自然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商品的共性是价值。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2、 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

3、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   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 人们之所以交换是为了使用价值,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有价值。

5、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6、 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一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是商品交换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原则;三是商品的价格要等于价值。

7、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是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8、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决定价格的因素有价值、供求关系、突发事件和国家政策、平均利润率。

9、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各生产部门间的配置;

                    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觉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资源浪费;形成垄断;两极分化。

启示:树立市场意识;树立科技意识;树立竞争意识

10、 货币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1、  

12、 商品价值形式有四种,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对多); 一般的价值形式(多对一);货币形式

13、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大幅上涨。

14、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5、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所以货币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一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17、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不仅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还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使用价值)

18、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缩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注意:一定是先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最终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注意:超额剩余价值在先。其暂时。

19、  

划分意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能计算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m’是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v是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20、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金融资本。

21、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价格。

22、 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运动中得到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W=C+V+m  K=C+V 成本价格s

资本所有者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三种职能形式上。并存着的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23、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马原复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