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先验感性论 基本概念 空间时间
“先验感性论”是康德非常新颖的一个提法。人们通常认为认识是有等级的,或者说有两个层次,一种是感性认识,一种是理性认识。比如,我们常讲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感性认识是比较低层次的,是通过经验后天接收到的知识,理性认识是先验的,或者说是带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康德提出来有一种“先验的感性论”。我们要知道Ästhetik(感性论)是个希腊词,它本来的意思就是“感性论”。
到了18世纪,在欧洲的美学界出来了一位创造性的人物鲍姆加通(Baumgarten),他给美学起了个名字,就叫Ästhetik,即感性学。在鲍姆加通那里,他确实认为美的学问就是感性的学问。他启用了Ästhetik这个古希腊词,这是第一次,所以鲍姆加通又被称为“美学之父”。以前的人们谈诗学、审美鉴赏、艺术等等,都是零零星星的,没有使它们独立起来成为一门“学”,正是鲍姆加通第一次为它命了名。所以,Ästhetik通常被翻译成“美学”。这个翻译是从日本来的,日本人最开始就把它翻译成“美学”,而不是“感性学”。为什么呢?追溯它的词源,它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感性学”才对。那是因为鲍姆加通作为欧洲理性派的传人,对这个问题做了如下的解释:一方面,“感性学”所讨论的是感性认识,但感性认识严格说来还不是真正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才算认识;另一方面,虽然感性认识不算认识,但是它又可以成为一门“学”,这种学是关于美的,关于艺术的。所以,在鲍姆加通看来,Ästhetik乃是一门关于美和鉴赏的学问,与此相应的形容词“ästhetisch”,就是“审美的”、“美学的”。日本人正是根据鲍姆加通的解释,把它翻译成了“美学”,我们沿用了这个翻译。其实,在欧洲,自鲍姆加通之后,人们通常就把Ästhetik理解成关于美和艺术的学问。
但是康德提出了一个与此不同的看法,他认为Ästhetik应该还原它本来的,即“感性学”的含义。康德在写《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自己的美学还没建立起来。他是在《判断力批判》里面,才把美学建立起来。在当时,他还认为审美鉴赏是心理学的研究课题,艺术是有关工艺、技术的问题,而不是哲学所探讨的对象。他之所以把Ästhetik放在哲学中来谈,当作认识的第一个层次,是因为他把鲍姆加通的那种含义去掉了,对之做了重新界定,恢复到了它的古希腊含义。他有专门针对这个问题的论述,他在“先验感性论”一开始就在一个注释中提到,鲍姆加通把Ästhetik看成关于鉴赏力的评判的科学是“白费力气”。 [1]
那么,康德的作为一种“学”的感性又该怎么理解呢?这要从先验的意义上来理解,即“先验感性论”。康德认为在先验的意义上,感性也能成为一门哲学学问。在这里,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注意,我们无论是在搞翻译还是在阅读外文的时候,都不要贸然地就把Ästhetik理解成美学,虽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理解是没错的,但是如果遇到有关康德哲学的文本就要格外注意,绝不能把他的“先验感性论”翻译和理解成“先验美学”,因为康德曾明确解释过,它不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那么,为什么感性的东西同时又能够是先验的呢?这就需要对“先验(transzendental)”这个词加以解释。正如我们上面讲过的,有很多人对把“a priori”译成“先天的”有疑义,同样也有很多人对把“transzendental”译成“先验的”的有疑义。因为这个德语词既没有“先”的意思,也没有“验”的意思,你凭什么把它翻译成“先验的”呢?这是因为,我是从康德自己对这个词的解释出发进行翻译的。维特根斯坦说过:“一个词的涵义在于它的用法”,至于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它的词源是什么并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看它有怎样的用法。你怎么用这个词,就会赋予它什么样的含义。下面,我们看看康德是怎么用“transzendental”这个词的。
首先我们要把它与先天的(a priori)区别开来。我们上面讲过,先天的一般指的是在经验之前。在经验之前的东西有很多,形式逻辑,数学公理,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等)都是先天。先验知识也是先天的,但它有一个特殊的规定,即它是有关那些先天知识是如何可能的知识。它针对先天知识,探究这些知识成为知识的条件,这条件就是必须运用于经验之上,以及如何运用于经验之上。所以,也可以说先验知识是讨论先天知识如何运用于经验之上的知识。为此,就要探讨先天知识的来源、作用方式和范围,这些知识就是先验的知识了。而一般的先天知识就不管这些,反正在经验之先的东西都是先天的。韦卓民先生把a priori译成“验前的”,这个翻译其实很好。“验前”就是“在经验之前”。对应于此,“posteriori”就被译成“验后的”。而我们则翻译成“后天的”。其实从意思上理解的话,“先天的”和“后天的”不如“验前的”和“验后的”,因为它们本来就是逻辑上的问题,而不是时间先后的问题,不是天生的什么东西。但是韦卓民先生的这个译法没被人们所接受,中国人用起来觉得挺别扭。所以,为了与“先验的”有点联系,我们还是用“先天的”,但是要加以说明,不是说“天生的”、“天赋的”,不是这种意思,而是在一门知识里面,在前的那个东西,即在经验之前的东西。
当然,“先验的”也是在经验之前,但正如上面讲的,它是有所限定的,它探究这些先天的知识如何应用于经验之上。这就是说,“先验的”总是涉及后天经验的对象,虽然它本身并不是直接针对这些对象,但是它是针对这些对象的认识。譬如,形式逻辑是先天的,但它不是先验的,因为形式逻辑不管对象,它可以被用来下棋、打牌,做逻辑游戏,也可以用来天马行空的幻想等等。这就是说,虽然形式逻辑可以被用于对象之上,但是它对对象的内容丝毫都不关心。所以,形式逻辑是先天的,而不是先验的。数学本身作为对象的先天形式,虽然也先于对象的经验内容,但是对象的经验内容脱离不了它的形式。任何经验的东西,都必须在数学的形式之下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身都是定量化的。所以它也不管我们对这个对象是如何认识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对象的知识。自然科学的先天原理也是这样,它是自然科学知识的形式,但是它不探讨这个形式“何以可能”。它们都是先天的而不是先验的。只有探讨这个有关形式的先天知识是如何可能的,是如何应用于经验对象得以形成知识的,这样的知识才叫先验的知识。比如逻辑中的先验逻辑,数学所服从的时空理论,自然科学所服从的范畴理论。这个区别非常的微妙,大家要仔细体会,很多人都搞不清这个问题,甚至包括有些专门研究康德的学者,这层意思也没有搞清楚。先验的知识是非常微妙的,既不能偏向这边,也不能偏向那边,就像走钢丝一样,你要紧紧地抓住它本来的意思。
“先验”一词来源于中世纪,像大阿尔伯特、托马斯,还有其他的著名的经院哲学家,他们在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时,经常用到这个词。但是最初这个词和另外一个词“transzendent”并没有区分开来。这两个词的词根是一样的,在拉丁文里的意思也是差不多的。它们都是形容词,只是词尾不同而已。这种词尾的差别在于,transzendental更具有形容词的性质,transzendent的含义则更加直接一些,更加涉及所要形容的事物本身的结构,而前者更涉及事物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我们把后者译成“超验的”。“先验”和“超验”的译法基本上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了,但是也有很多质疑,特别是涉及现代哲学、像胡塞尔的现象学时,也带来很多疑惑。但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从康德主义来的,所以我们要把它们的源头搞清楚。
在中世纪,这两个概念到底有没有区别呢?很多人认为它们是混为一谈的。但也有人专门写文章论述这个问题,指出在中世纪经院哲学谈论这两个词的时候一开始确实是不分的。这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是不分的。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最主要的代表作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有两个含义:“第一哲学”和“神学”。人们通常认为这两个方面是一回事,中世纪的神学家更是认为,神学当然是第一哲学了。所以,中世纪的哲学家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把二者严格区分开来。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两个概念之间是有区分的。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的意思就是,你在探讨哲学问题的时候,它是一个前提,你要搞清楚任何一个哲学概念,就必须先要把它搞清楚。神学当然也是至高无上的,但是神学是另外一层意思,即形而上学这门学问是有关神的。亚里士多德把神看成“nous”,即“心灵”、“灵魂”、“理性”、“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关于思想的思想”,或者说是“关于神的思想”,形而上学家或者说哲学家是同神而不是同世俗的事物打交道的。“第一哲学”说的是,任何有关世俗之物的学问都要以它为前提,显然这种说法是面向此岸世界、为此岸世界提供根据的;而“神学”则是面向彼岸世界的,是就这个根据的至高无上来看的。它们之间有这么一点细微的差别,虽然它们讲的都是形而上学,但一个是就其超越于经验世界又必须运用于经验世界而言,另一个则是就其超越于经验世界而且与经验世界无关或者在其之上而言的。
中世纪哲学家后来意识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之后,就把它们区分开来了。第一哲学用“transzendental”来说,神学用“transzendent”来说。神学就是超验的,第一哲学则是先验的。“先验”和“超验”这两个词就是这样来的。其实,仅从字面来看,“transzendental”这个来源于拉丁文的单词里面既没有“先”,也没有“验”,“trans”的意思是“跨过去”、“越过去”,“zendent”的意思是“命题”、“句子”。“transzendent”里面虽然有“超越”的含义,但也没有“验”的含义。所以,对这两个词的翻译,我们采取的都是意译,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准确把握康德的意思,甚至于胡塞尔的意思。很多人都没有见到这一层,我曾专门写过文章讨论这几个概念的区别 [2]。
有人把“transzendent”翻译成“超绝的”,这是严格按照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的。但是这样做的话,它与“先验的”就不对应了。有人则把“先验的”译成“超验的”、“超越论的”。“超验的”按照字面上来说比“先验的”更准确一些;而“超越论的”则是想要完全对应“transzendental”一词的字面意思了。但是它们都没能突出康德本来的意思。至少在康德哲学里面我们主张,译成“先验的”和“超验的”,意思更加明确。康德的意思本来就很难捉摸了,你再搞的神乎其神就更加麻烦了。把“transzendental”译成“超越论的”,“transzendent”译成“超越的”,这能做出区别吗?“超越的”就不“论”吗?“超越论的”难道就不“超越”了吗?其实还是一个意思嘛!所以,虽然翻译要尽量按照字面意思进行,但是有的时候不必太拘泥。首先你要做研究,要把握它的真实的含义,把握住它的“神”,然后再来翻译,才能够站得住。我们的这个翻译,可以说在康德的任何著作里面都是放得下的。
“先天的”和“先验的”以及“先验的”和“超验的”区别大致就如上所言。在康德的书里面,这几个词经常提到,如果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我们就搞不懂他为什么有时候用这个词,有时候用那个。比如说在讲到范畴的时候,他只讲“先天范畴”,而不讲“先验范畴”。因为范畴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探讨这个概念如何能够应用于经验之上的,只有后一种知识才是先验的。他只讲“先验图型说”,而不讲“先天图型说”,因为图型说乃是介绍范畴如何应用于经验对象之上的。当然,康德偶尔在个别地方也会讲先验范畴,但这是他把范畴扩展开来讲了,它涉及了范畴的起源、功能、运用等等,一般情况下他只讲先天范畴。当他讲时间、空间时也是如此,他只说“先天的时空表象”,而不说“先验的时空表象”。并且,他曾明确指出空间不能够是先验的,而只能是先天的。因为,先验的东西不仅仅是先天的东西,而且是探讨先天的东西何以可能的一套知识,它不是一个表象,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摆在那里的直观形式。它要探讨的是概念和直观是如何起作用、是如何来参与和构成认识的,只有这样一种知识才是先验的。“先验”是康德哲学的关键词,如果这个没搞清楚,康德哲学的很多地方是读不下去的。其实,我们可以扩展开来说,就是每当康德采用“先验”这个词时,他都赋予问题一种认识论的含义,他要考察的是某种知识是如何构成的。不但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是这样,在《判断力批判》和其他康德著作里面也基本如此。因为像审美等问题里面,也涉及了认识问题。所以,凡是涉及“先验”的地方,都和认识论有关;而涉及“超验”的地方,则多与本体和自在之物有关,这是康德哲学很重要的特点。
先验感性论是先验的,也就是探讨有关我们感性的那些先验的认识论原理,也就是从先验的角度来探讨,我们怎么建立一门感性学。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感性里面包含有先天的知识、先天的成分。我们上一堂课讲了,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这是肯定的,但是一旦有了经验,里面就有来自于先天的成分,这首先体现在先验感性论里面。我们通常讲感性认识是后天的、经验的、被动的,是五官带来的。但是康德独辟蹊径,他认为感性认识里面也有先天的成分。这是康德非常重要的发现。我们通常都认为数学知识是先天的,而且是逻辑的、推理的,现代逻辑学更是把数学和逻辑合并成数理逻辑。但是康德把数学和感性联结起来,这种联结是如何进行的呢?我们说这个人数学好,但并不能由此说这个人感觉好啊?在康德看来,即使你的感觉再好,如果没有数学里面的那种先天的东西,对于知识来说也是枉然。那么,数学里面先天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时间和空间。先验感性论就是要探讨人们感性里面的这些先天的成分。它包含两个方面,即时间和空间。时空被康德称为先天的感性形式。每一个感觉里面,都有先天的感性形式,否则我们什么也感觉不到。假如你只有感官,而不具有感性的时空形式,你是感觉不到东西的。譬如说,你要看到一块红色,就必须首先要看到它的体积、面积,你还必须要经历一段时间。如果没有时间空间,哪怕你的眼睛再好,视网膜非常健全,你也是不可能看到红色的。你必须经历一定的时间,哪怕就一瞬间;必须看到有一定的大小,哪怕就一丁点。所以,在被动的感性的接受能力里面,已经有先天成分了,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已经有主动的成分了。按照康德的说法,我们必须首先具备了时间和空间,它们是我们主观感觉的先天形式,只有利用它们才能进行感受。这是康德的一个怪论,因为我们通常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独有康德主张时空只是我们的主观的先天形式。我们下面还要专门探讨他的时空观。
我们前面可以说一直在解题,“先验感性论”这个题目是怎么来的,即“先验”是怎么来的,“感性论”是怎么来的,先验和感性论相结合又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先验感性论里面的几个基本的概念。
二、感性认识的基本概念
1.直观(Anschauung)
康德又把感性称之为感性直观。他把直观看作是“与对象直接发生关系的”,它是一切思维把对象当作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3]按照古代的经典定义,所谓认识,就是观念或表象与对象相符合。“直观”的德语词是“Anschauung”,“schauung”就是“看”的意思,“an”是个德语前缀,意思是“靠在上面”、“直接在上面”,所以,“Anschauung”的字面意思就是“紧挨着看”,它是与对象的直接相关。知识由内容和形式构成,一切知识的内容都来自于直观。直观本身也有自己的形式,即时间和空间。感性认识是一切认识的内容或者说材料,严格说来它还不是真正的认识,不过是一些感觉经验而已。要达到认识,要达到科学的知识,还必须提升。但是它已经有内容,已经有材料和对象,所以说直观是一切认识的材料和内容的唯一的来源。这一点是康德从经验派那里接受过来的。既然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一切知识都离不开直观,那么没有直观的知识就是空的、假的,就是伪科学。比如说,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搞了半天都只是在逻辑推理,而没有任何经验内容,它就是伪科学。
康德在对直观所下的定义中,只是说直观是与对象直接相关,而没有指明“对象”指的是什么。康德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在感性中被给予的对象,一种是不在感性中被给予的对象,即自在之物。所以,直观也有两种,即感性直观和知性直观,后者也可以理解为理性直观。感性认识有感性直观,理性认识有理性直观,但是在康德看来人类是不具有理性直观的。通过感官和时空形式,我们所接受的只是感性直观,对于自在之物,我们接近不了的,它躲在后面,我们无法穿破现象的帷幕达到它。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上帝的话,——当然康德并不真相信上帝,——祂就可以不通过感性,而直接凭借祂的思维就直观一个对象,并且祂一旦直观某个对象,这个对象就产生出来了。这就像《圣经》上所讲的,“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一想到光,光就成了对象,就产生了。当然康德是不相信的,他只是借此来做一个比方,来说明人的认识局限性。他并不相信真的有一个上帝,但是他也并不否认。所以他说,假如有一个上帝的话,也许祂会有另外一种直观;但我们人没有,我们人只是通过感性获得直观的。所以,关于直观我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它是与对象直接相关的表象;其次,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人只有感性直观,而没有知性直观。
2.对象(Gegenstand/Objekt)
“Gegenstand”是个德文,“Objekt”是个拉丁文。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不大,我们曾经想要把它们区别开来,但是后来发现做不到,康德经常将两者混用。但是又不能不做出一定的区分,尤其是当这两个概念混在一句话里面的时候。但二者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对此康德自己并没有区分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康德用语不严的一个例子,通常人们都是这样解释。一般说,凡是拉丁文可能更抽象一点,德文呢更具体一些,但这个词本身用得极为抽象,所以倒显不出差别了。
对象有两种,一个是物自体,它是绝对的对象,另外一个是现象,它是认识的对象。物自体是对象,但是它不能够被我们认识,而只能够被思考。我们思考一个东西,并不等于认识一个东西,我们能够认识的对象只能是现象。所以,“对象”和“认识的对象”还不一样,只能被思考的和能够被认识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对象。
3.感性(Sinnlichkeit)
康德在表达“感性”的时候,用的得最多的是“Sinnlichkeit”这个德语词,上面讲到的“Ästhetik”这个来自希腊语的词,除了在标题中运用了一下以外,下文基本就见不到了。这就像我们中国人在写文章的时候,在正式的场合喜欢用点古文。一般谈到感性的时候,康德用的是“Sinnlichkeit”,这个词来自于“Sinn”,意思是“感官”、“感觉”,“Sinnlichkeit”是形容词的名词化,我们把它译成“感性”。什么是感性呢?它是“Ästhetik”的内容或研究对象,“Ästhetik”就是研究“Sinnlichkeit”的学问。康德认为感性是一种接受能力,它是最低层次的知识。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而经验是接受过来的,感性就是最初的一种接受能力,接受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所获得的那些表象。简而言之,感性就是接受刺激的能力。
感性虽然是被动的,但是它也有一种能力,所以它也具有一种主动性,即它是主动地接受,而不是完全像一块石头那样。初升的太阳照在我们眼睛里面,我们接受了,我们说它的光芒是红色的。但是当它照在一块石头上面,石头是不会形成红的表象的。只有具有感性能力的人,才能形成红的表象。所以,同样是一个太阳,它照在我们眼睛里面和照在石头上面产生的结果却是不同的,一个能被接受,一个不能被接受。接受也就意味着对此形成一个表象。所以,即使在非常消极被动的感性能力里面,也有积极的东西。康德在此不考虑感觉器官,因为它是后天的,感觉器官与石头本质上没有很大的区别,都是自然界的事物,遵循自然的规律。但是感性在接受物自体的刺激的时候,它自己的一套形式结构,即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先天具备的一种接受的能力。当我说我感到了某个东西,有人就会问这个东西持续多久,有多大。如果你说这个东西没有在时间中持续,也没有大小,那么人家会怀疑你是否真的感到了这个东西。如果某物连一瞬间、一毫米都没有出现过,你怎么会接受到呢?你必须说它经历了时间中的某一段,占据了空间中的某一位置,才能说明你真的接受到了它。所以,感性虽然是被动的,但是它的里面也有一种主动性。当然康德没有说这是主动性,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人的一切知识都不能离开人这个主体,人为自然界立法,就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建立起了有关对象的知识。
4.感觉(Empfindung)
感觉就是休谟所说的知觉、印象,最基本的是印象。康德虽然也用“印象”(Eindruck)这个词,但他还是比较偏好“感觉(Empfindung)”,后者出现得比较多。感觉可以说是直观里面的材料。我们讲直观由两个部分构成,即质料和形式,质料指的就是感觉,形式指的则是时间和空间。感觉是后天的、经验的,它们不是对自在之物本身性状的反应,而仅仅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所形成的表象。比如说红色、冷和热、硬和软等等,都是感觉,我们说这个东西是红的,难道自在之物本身就是红的吗?自在之物本身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判断这个感觉是自在之物所引起的,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归之于自在之物本身的性质。所以,感觉作为直观的材料完全是后天的,只有它以之为条件才能成为我们的表象的那种时空形式才是先天的。
5.现象(Erscheinung)
“scheinen”的意思是“显现、出现”,“Erscheinung”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即“现象”。有的人也把它翻译成“显现”,这也是可以的。但“显现”是一个动词,而“现象”则是一个名词。它是相对于自在之物而言的。它不是自在的东西,而只是显现给我们的东西。
现象也有质料和形式的两方面,质料就是感觉,或者准确地说是经过时空形式整理的感觉。时空在感觉里面是属于形式的,但是拿到现象里面,它就又属于质料,因为现象是在时空所构成的感性知识上面又加上了范畴,范畴是比时空更高的形式。对范畴来说,一切感性知识都是它的材料。
还有一个词“Phänomenon”,它也可以译作“现象”。它是一个希腊词,意思基本上与德语词“Erscheinung”相等。但是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微妙的区别。希腊文往往表示更抽象的含义,我们在看外文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尤其是在德文里面。因为对德国人来说,希腊词是外来词,读起来就缺乏语感,所以比较方便用来表达抽象的东西。那么,在现象中什么更加抽象的呢?就是那种已经经过范畴整理的成形了的现象。而那些没有经过范畴整理,仅仅是感觉的东西,也被康德称作为现象。这样看来,现象就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最初出现的现象,第二个是初次出现的现象经过范畴整理之后的现象物,或者说现象界。而Phänomenon通常用于表达后一个层次的现象。所以,为了区别我们就把后者翻译成“现相”。这是我搞出来的一个译法,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想到,以为没有什么区别,后来发现有一点区别,就用“相”取代了“象”。因为前一个“相”比后一个“象”更加抽象些,它代表一种已经成形了的,确定了的东西。而“Erscheinung”只是显现出来的东西,还不一定运用范畴,当然运用范畴之后,也可以说成是现象,整个现象界都可以说成是现象。但是如果要做出区别的话,就应该用另一个词,即那种代表了一种比较固定的东西的词。比如说,我们之所以说“照相”,而不说“照象”,就是因为“相”代表一种已经定格了的东西,它把你的形象定下来了。“Phänomenon”这个概念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Erscheinung”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它既可以指那种未经范畴整理初次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也可以指那种经过范畴整理的我们知识的确定对象,而“Phänomenon”则只指后者。
6.纯粹直观(reine Anschauung)
“rein”的意思就是“纯粹的”。在康德那里所谓“纯粹的”,一般情况下是指排除一切后天的感性的东西。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他才把后天的、感性的东西称之为纯粹的,比如说“纯感性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好像只有一个地方讲到“纯感性的”、“纯后天的”。通常来说,康德是用“纯粹”这个概念来排除那些不纯的东西,不纯的东西一般指的就是那些后天感性的东西。所以,“rein”与“a priori”的意思相近,先天的就不是杂七杂八的,而是井然有序的,是一个逻辑系统。
7.表象(Vorstellung)
“Vorstellung”这个德语词除了被翻译成“表象”之外,偶尔也被译作“观念”。它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而不是一个纯哲学的术语。这个词康德用得极为广泛,凡是出现在心灵面前的东西,都是表象。感性直观、范畴、理念,各种各样的原理等等都可以被称为表象。“Vor”这个德语前缀的意思是“在前面”,“stellung”是“放置”,所以“Vorstellung”的字面意思就是“放在前面”,在康德这里就是指“放在心灵之前的”东西。不管是具体的东西,还是抽象的观念,只要能够放在心灵之前的,就都是表象。这是一个含义最广泛的概念,它后来在胡塞尔那里变成了一个带有直观性质的东西,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直观”也是无所不包,范畴、感性等都被他看作是直观。
三、空间和时间
现在我们进入到先验感性论的实质部分,看看康德对时间和空间是怎么界定的。首先他把时间和空间称之为感性的直观形式,我们刚才讲到感性里面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后天的材料,一个是先天的形式。其中时间和空间就是先天形式,任何知觉和印象,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就不能被我们感受到。所以时空是主体的感受能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康德把一种主体的能动性放在了最为被动的知识里面了。感性知识虽然是被动的,但是它已经有主动的东西了。
先天的直观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感官的,一种是外感官的。内感官的直观形式是时间,外感官的直观形式是空间,这个比较好理解。外部事物都是在空间中的,而内在的东西都是在时间之中的。内感官的东西没有空间,譬如我可以在一瞬间想到几万里以外的东西,它不需要占据空间,但是它要占据时间。你想任何一个东西都要经历时间,所以内感官的对象是在时间中,而外感官的对象是在空间中。当然外感官也要在时间中,那是因为我们人在看外部世界的时候,要把外部的空间纳入到时间之中,所以我们说外部世界也是在时间之中的。但是就外感官自身来说,是不需要时间的。空间中的事物永恒存在,不需要经过什么时间,但是我们在看它们的时候把它们纳入到时间中来了,外部空间事物的位置的改变等等都是要通过时间的,而时间是在我们的内感官中经历的。
据此,康德批判了牛顿的时空观。牛顿的时空观是比较机械的,他认为空间是外部事物的存在的形式,空间就像放置事物的箱子,每一个事物都在一个小箱子里面,而每个小箱子都可以套上一个比它更大的箱子,就这样箱子套箱子向无穷扩大,以至于整个宇宙像一个大的箱子。按照笛卡尔的坐标,每个事物都是在小坐标系里面,而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的坐标系。牛顿是把时间看成一条无限的长河,我们看不到它的源头和尽头,所有的东西都在这个河流里面流逝,我们只是站在河的中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就是牛顿的时空观,它是客观的,也可以说是唯物主义的。康德对这种时空观是大不以为然的,作为一个先验唯心主义者,他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我们加给自然界的,它们不是后天的,而是我们先天固有的知识形式,我们用这样一种形式去把握经验材料,使它们具有了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即空间的三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这是康德对牛顿的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批判。
康德对莱布尼茨的时空观也有批判。莱布尼茨和牛顿的时空观是很有代表性的,与牛顿的客观主义相对立,莱布尼茨代表了一种主观性的观点,他认为时间和空间只是单子的表象。因为在莱布尼茨看来,万物都是由基本的单子所构成,单子类似于原子,但它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是一种精神的原子。作为精神,单子拥有表象,它可以是知觉、思维,也可以是灵魂。单子在它的表象里面,把万物都表象在时间和空间之中。但实际上,万物并不在时间和空间里面,只是因为人类的理性非常的弱,被感性蒙蔽了,才把事物看成是处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之下。在莱布尼茨看来,单子和单子之间的真正关系并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数学关系、逻辑关系,他认为数学和逻辑是统一的,他同时也是数理逻辑的奠基人。这就是说,时间和空间只是在人看起来如此,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它们背后的逻辑关系。所以他指出,时间和空间只是单子的一种表象,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在上帝的眼睛里就没有时间和空间,一切都可以归结为逻辑关系。所以时间和空间的真正本质是事物的逻辑关系。
康德从这里面吸收了一些东西,却与之截然不同。康德既反对牛顿的完全实体化的时空观,也反对莱布尼茨的完全关系化的时空观。康德的时空观是主观中的先天形式,而不是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关系,更不是这种关系在主观中的歪曲反映。时空既然是先天的形式,它就不会随意改变的,而是有它们自身的确定的规定性。如果它们只是像莱布尼茨所说的那样一种具有欺骗性的表象,我就可以随意地抹掉它们,因为它们本来就只是人的一种幻觉,只有它们背后的逻辑关系才是真实的。康德认为这是不对的。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是先天的一种主观形式,它们是不可或缺的,感性认识必须要纳入到这种形式的框架里面才能够被接受。所以,时空作为我们先天的接受能力,不像牛顿说的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主观的;但虽然是主观的,本身却具有一种客观性,你不能随意更改,也无法抛弃这套我们所共同固有的形式,也不能把它看作有待揭穿的假象。我们只能通过它们来获取感性知识。
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康德对时间和空间的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
1.空间和时间的形而上学的阐明
什么是“阐明”呢?阐明就是如果我们不能对一个概念进行定义,我们又要理解它,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阐明。下定义严格说来就是把一个概念包含在另一个更高的概念之下,所谓“种加属差”;但哲学中许多概念都是最高概念,没有更高的概念可以用来对它下定义,但可以进行阐明。阐明大概相当于所谓“解释性的定义”,就是把一个概念所包含的意思说出来。在康德这里它有两个类型,即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什么叫形而上学的阐明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对一个概念所固有的含义的阐发。也有的人把它解释为是本体论的阐明、存在论的阐明,这也可以。那么,什么叫先验的阐明呢?我们上面讲过,凡是康德讲“先验”的地方,都带有认识论的含义。所以,先验的阐明是就在形而上学阐明已经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之上,来考察一下这些概念是如何构成知识的,也就对它们的认识功能进行阐明。简要地说就是,前者是对时空的内涵和规定进行阐明;后者则是对时空在认识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进行阐明。这两个阐明有层次的区别,形而上学阐明是先验阐明的基础。
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有四条。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有五条,但其中一条实际上是属于先验阐明的。所以可以说它们都是有四条形而上学阐明。四条阐明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第一条和第三条,采取了一种否定的口气,讲时空不是什么;第二组是另外两条,采取肯定的口气,讲时空是什么。或者说第一组是消极的阐明,第二组是积极的阐明。这是我的划分,康德并没有做出这样的划分。我们下面分别考察一下这四条阐明。
第一条,时间和空间都不是得自经验的,而是经验的条件。这个我们刚才讲了,时间和空间都是先天的,在人们的感性认识里属于先天的成分,而不是后天得来的。如何证明这一点呢?康德说,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一方面看看我们能否设想一个没有时间或者不占据空间的物体?康德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我们无法设想任何东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却可以设想一个没有物体的时间和空间,虽然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却可以被我们设想出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时间和空间在逻辑上要先于它里面所包含的内容。这也就是牛顿为何要把时间设想为一条河流,把空间设想为一个大箱子的原因。我们也可以说,康德把牛顿的外在的时空观搬到了作为主体的人之内。康德也是主张一个大箱子和一条河流,但是它们不是外部的,而是主体的内在的认识结构。认识主体就是凭借这样一套内部的结构,去捕捉感性世界的材料的。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这些感性的外部材料就无法聚拢起来,就会散掉了,甚至根本就不能发生。所以,时空不是来自于经验的,而只能是来自于先天的。
第二条,时空是内外现象的必然性基础。这是对时空性质积极方面的阐明。内部和外部现象的必然性的基础,也就是先天的基础,因为只有先天的才是必然的,经验的东西只是偶然的。时空是直观的纯形式,是先天的,其中时间是内感官的直观形式,是内部对象的必然性基础;空间是外感官的直观形式,是外部对象的必然性基础。在康德那里,内感官的概念几乎就等于时间的概念,二者经常可以互换,而外感官的概念,也差不多等于空间的概念。但在这两者之间,时间更加基本一些,空间也只有纳入到时间中来才能够被心灵所把握,否则空间就是空间,我们也没有办法把握到它。譬如,虽然我们看一座房子,是从空间上来看它,但是我们也要从这头看到那头,从上面看到下面,这就要经历时间。所以,我们把外部事物也看作是在时间中的,但实际上主要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所以时间要比空间更加基本。
第三条,时间和空间不是概念。这和莱布尼茨是针锋相对的,莱布尼茨认为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是逻辑的,只不过是在人的眼睛看来好像是感性表象,最后可以还原为逻辑,还原为概念。康德提出来,时空不是概念,而是直观的形式。
第四条,时空是直观。这是时空的另一条积极的规定,我们上面已经多次讲过,康德把时空看成感性直观的形式,这种形式不是概念,而是纯直观。
这就是时空的四种形而上学的阐明,它们把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从正反两个方面罗列出来了。这四个阐明说了两层含义:时空是先天的和直观的。康德以前的哲学家讲先天的,通常指的都是逻辑的、理性的东西,是康德第一次发现也有一种直观的先天。通常人们认为直观的都是后天接受过来的,没想到在这种接受之中也有先天的东西。
2.空间和时间的先验的阐明
时间和空间的先验阐明是考察时空如何形成知识的。首先,空间表象是形成几何学的基础。在康德看来,几何学不是建立在经验归纳之上的,也不是从概念推出来的。虽然一旦确定了几何学的那些最高的原理,我们也可以进行推理,但作为推理的前提的那些最基本的原理不是推出来的,它们是公理。为什么是公理呢?因为它们是不证自明,一看而知,即它们是通过直观得来的。欧几里得几何学的那些公理都是建立在直观之上,而不是从概念推出来的。通过作为外感官形式的空间,可以直观地构造出几何学的基本原理,几何学从根本上说就是构造的或者说构图的知识,而不是概念的、推理的知识。你要不信,你就画个图嘛!画图去证明,画图是最直观的,没什么道理可讲。譬如,你能在两点之间画出比直线更短的线吗?一看而知,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其次,时间表象是算术的基础。在时间的先验的阐明中,康德对算术和时间的关系问题讲得很模糊,倒是在其他地方讲得很清楚,即时间和空间与算术和几何学是一一对应的。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应于时间的不是算术,而是机械力学,是运动。其实对应于算术也是可以的,因为时间的刻度是我们形成算术的基础。譬如你在数数的时候,你是在时间中把它们设想为等距离的,这个1和那个1是等距的,所以是相等的。你以1为单位,以10为进位制,这都是利用了时间的均匀性。你这个时候数数和明天数数,时间都是均匀的。当然他没有具体的解释,时间和算术的对应关系,这个比较难以解释。康德解释得不是很清楚。所以,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取而代之的是时间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运动当然是有关系的,譬如,我们的思维就是一种运动,它肯定要在时间中进行,在力学中通过时间来计算速度、距离等等。
为什么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会出现这种时空的不对称呢?时间和空间看起来是对称的,一个是内部的,一个是外部的;一个是几何学的基础,一个是算术的基础。但是在讲到时间的先验阐明时,他把算术隐去了,而引进了运动。运动必须要引入范畴,单凭感性是无法引出运动概念的,运动的概念有因果性的概念在里头。康德这样做实际上是不合法的,他是有一些苦衷的,我专门有一篇文章分析康德时空的不对称性 [4]。由于时间难以捉摸,我们只能通过空间来表达它,比如说我们用一条直线来表达一段时间,或者用一个表盘,在上面刻12个点,来表达一天就是24小时,这就是用空间来表达时间。但是,这种表达是不完全的,一条直线虽然可以表达时间所经历的路程,但是它不能表达时间的方向。有人说我们可以采取一个办法,画一条直线,然后画一个箭头,来说明时间就是朝那个方向的,但是这还是不太贴切。实际上,时间自身是无法用形象来表达的,如此一来我们怎么还能说时间是直观形式,而且是比空间更加根本的直观形式呢?时间是一个大问题,康德以后的很多哲学家都重新思考过时间。其实古希腊人就已经开始思考时间了,他们把时间设想为“命运”、“逻各斯”。到了中世纪,奥古斯丁对时间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他有一句关于时间的著名的话,“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就糊涂了”。时间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你不能说它的,不能解释它的,你越解释越糊涂。在现代哲学中,柏格森等人就把时间归结为生命;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把它归结为一种本体论的东西。为什么海德格尔不讲存在与空间?为什么柏格森不讲空间意识,而讲时间意识和意志的问题?就是因为时间是比空间更加深层的问题。康德在这里并没有深入,但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
3.空间和时间的结论
最后,我们把结论讲一下,结论有这么几点:
第一,时间和空间不是物自体的属性,而是主体的先天形式。我们认识中的先天形式形成了我们的认识能力,把经验的材料把握在时空之中,或者说接受在时空之中。但是,它不关乎物自体,物自体是不在时空中的,这一点要搞清楚。
第二,在现象的知识里面,时空所提供的只是知识的形式,而不是内容。感性直观的内容是知觉和印象,它们是些杂多的、偶然的东西,而作为先天的直观形式的时空是有必然性的,并且它的尺度是均匀一致的。
第三,时间对空间占有优势,它更加根本。我们虽然可以用空间来表达时间,但是表达得不完整,我们可以把时间看作一条线,但是这不能表达时间的相继性、不可逆性和一维性。因为一条线毕竟是二维的,甚至于是三维的。当你在黑板上画一条线,这条线实际上就是三维的,因为它毕竟还是有一些厚度的。所以,我们不可能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来表达一维的时间的,时间比空间更加隐蔽、更加深奥。
由此康德得出了两个概念,就是“先验的观念性”和“经验性的实在性”。由时间和空间所形成的知识首先是数学,它是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知识里面的先天成分,其次是经验的知识,它是时空形式和感觉材料相结合的产物。感性认识有时空的先天形式在里面起作用,所以它具有经验性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
什么是经验性的实在性呢?它是说,由时间和空间所形成的知识,必须要应用于经验性的材料之上才具有实在性,或者说一旦应用于经验性的材料之上它就具有了实在性,不是主观幻想出来的。与经验性的实在性相反的是先验的实在性,它是说,即使不应用于经验性的东西之上,我也可以单凭先天的东西形成一种实在的知识。在康德看来,先验实在性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经验性的内容,就什么也不是。只有当你接受经验性的内容,你才能意识到你有时间和空间。时空的实在性,只是一种经验性的实在性。虽然是经验性的,但它却有实在性,即客观必然性,而不是像休谟所讲的,完全是主观联想的。那么时空的这种经验性的实在性又从何而来呢?它来自于先验的观念性。时间和空间都是先验的观念,而不是后天的观念,也不是一些心理学的观念,不是突发奇想出来的观念,而是所有人不得不按照它去思考的观念。我们不能够抛开时间和空间去设想任何东西,因为它们都是认识主体的先验规定。由此,时空虽然是只是观念,但却有客观性,所有人都不可违背它。所以,正是时空的先验的观念性使得它们具有了经验性的实在性。只要把这种先验的观念应用在经验之中,这种经验就成了一种客观的知识,就成了具有实在性的经验。
康德对“客观”的理解与我们日常的看法有些不一样,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客观的东西指自在之物本身。但是康德这里所理解的客观,是指现象中那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天的东西。我们常说,客观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康德的客观也有这层意思,但归根结底它还是主观的,因为它是来自于认识主体的。但这种来自主体的东西,却具有不可违抗的必然性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黑格尔说,康德把我们所通常理解的主客观颠倒过来了。我们通常认为是客观的东西,在康德那里反而被认为是主观的。一方面,康德虽然也认为自在之物是客观的,但是在他看来这个客观是我们所不能认识的,我们自以为对它有认识,实际上那只是主观的一种幻觉,这就防止了独断论;另一方面,我们通常认为有关现象界的知识是主观的,但是由于康德加进了先天性,他就把它们称之为客观的,这就抵御了休谟的怀疑论。休谟不承认有什么先天的东西,他认为,既然一切知识最初都是来源于知觉、印象,那它们就是不可靠的。康德通过引进先天的东西,来说明有关现象的知识未必就是不可靠的,如果有先天的东西作为基础,它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经验性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在康德那里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是不可分的,是相互救援、相互解释的。经验性的实在性是由于先验的观念性带来的,而先验的观念性之所以是先验的,是因为它是运用于经验之上的,但它又是观念的。同时,他反对另外两个概念,一个是经验性的观念性,它是休谟式的,即经验性的东西都是观念的东西,没有实在性。另一个是先验的实在性,它是独断论的主张,即单凭先天的东西如逻辑就可以先验地断言一个实在的、客观的东西,而不需要任何经验的内容,在康德看来这就是超越于经验的界限之外去把握物自体。他用这两个概念,一方面反击了休谟的怀疑论、主观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反击了独断论。独断论有两种,即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凭借逻辑去证明上帝的存在、灵魂的属性、世界整体等等。先验的实在论脱离了一切经验的内容,所以是一种伪科学;而经验性的观念论则太主观唯心主义了,导致了否定一切普遍必然的知识。康德就是要在对二者批判的基础之上重建我们的知识。
我们上一讲在讲到时空是直观而不是概念的时候,没有细讲,现在把它补充一下。我们首先要思考一下,直观和概念的区别何在呢?先天的时间和空间作为一种直观的形式,它和概念有哪些不同呢?首先,在康德看来,时空都是无限的量的直观,就是说它们在量的上面是无限的,而在质上却是单一的。这一点是与概念不同的,一个概念和其他的概念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种和属的概念、大概念和小概念等等,它们相互之间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是有等级差别的。人的概念上面有动物的概念,再往上还有生物的概念、物体的概念,人的概念底下还有黑人、白人、黄种人的概念。所以,不同的概念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但在量上不一定是无限的,比如说各种各样的人在数量上都是有限的。概念只与质有关,而与量没有多大关系,比如说哪怕地球上只剩下一个人,那他也是人,人的概念仍然能够有效。恐龙灭绝了,在时间空间中已不存在了,但它的概念还存在。
其次,大概念和小概念之间是一种包含关系,即可以把小概念置于大概念之下,这种包含是一种类的包含。时空则与此不同。时空虽然也有包含关系,大空间包含小空间,长时间段包含短时间段,但是这种包含不是“包含在之下”,而是“包含在之内”,“之下”和“之内”是有区别的。“之下”是说,大概念和小概念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在等级上是有高低的;而“之内”则是说,大空间和小空间在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是没有等级之分的,大空间就是由小空间构成的。
再者,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作为量的直观,不是一点点给出的,而是一次性被给予的,它们的结构是一下子被端出来的。现实中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对已经被端出来的无限的时空所作出的种种限制。时空作为直观的纯形式,本身就是种无限的表象,是感性认识的先天结构,是已经在那里的东西。然后,我们用它们来把握经验材料,一旦这些具体的材料在无限的时空占据了自己的位置,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大千世界中现实的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事物。概念与之很不一样,一个概念往往是通过对许多比它更低的概念归纳、抽象和提升得到的。比如说“生物”这个概念,它不是一下子被把握到的,而是我们通过观察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然后将它们概括起来统称为生物。
康德对时空的这种看法与经验派的“积累性的”时空观很不一样,它属于理性派的“限制性的”时空观。理性派主张,我们先有一个关于时空的无限的先天表象,然后经由具体的东西限制出它的各个部分。而经验派则主张,时空是不断地堆积下去的,它们的无限性就在于它们可以无限地堆积下去。在康德看来,无限的时空其实根本不是一个什么东西,而只是一种接受能力,是一种先天的直观形式。这样一来时空的无限性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我们无法设想时间空间作为人所先天固有的东西现实地无限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人的头脑能有多大啊,怎么可能放得下无限的时空呢?但是如果把它们看作一种先天的能力,事情就好办了,它们本身不需要占据什么现实的时空,而是能够无限地去限制种种具体的经验材料,一旦分有它们,经验材料就处在现实的时间空间中了。所以说,时空作为无限的量的直观是一次性给予的,“一次性”可能有点不太准确,其实它的意思就是“先天的在那里”。凡是人的认识,就已经有那样一套时空的先天直观形式在那里了,而且它们是无限的,你可以从里面无限地限制出具体的时空。而这些具体的时空和那无限的时空的关系是“包含在之内”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上的不同,即一个是无限,一个是有限;一个大,一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