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摘录4-略阳、武都、西和
九、穿越祁山道
从汉中到陇西,有一条相对宽阔的通道,叫祁山古道。这条道从东南汉中盆地西源起,指向西北,形如走廊。走廊南墙是南秦岭和岷山山系(武都、阴平在此)。北墙是北秦岭,完全是穿山巡地而行,蜿蜒曲折,最后抵达祁山。到了祁山,等于除了山区,一路开阔可抵天水。
走廊除了两端,还有两个出口:
一个在成县,连通散关故道,可直抵陈仓(暗度陈仓线路)。
一个在文县(阴平),有一条七百里山路,直通绵竹。
所以,无论诸葛亮去祁山还是走散关,这里都是必经之路。五次北伐,四次都走这条走廊。
西汉水和嘉陵江,与祁山古道、散关故道几乎重叠。尤其西汉水,流经地区,就完全是蜀汉进攻陇西的路。
略阳,三国时代叫沮县,位于西汉水和嘉陵江合流处。
杜甫于乾元二年在天水待了几个月,也是走这条道入蜀。他一路观景一路吟诗,加上天水写的,共117首,统称为“陇右诗”。后世学者考证陇西地区、祁山古道、嘉陵道一带的史事变迁,这些诗成为重要佐证。
东汉安帝朝虞诩,曾任武都太守,抵御羌人。他主持开漕,效果惊人。
汉水:发源自紫柏山(在留坝和凤县之间),从略阳至勉县叫沮水,到了勉县叫沔水,流到南郑附近开始称汉水。汉水和西汉水并不相通。
《汉书·高后纪》记载,略阳在公元前186年2月22日发生一次地震。宁强县阳安关附近山体发生大面积滑坡,堵塞了西汉水和汉水之间的通道,让嘉陵江把西汉水夺走了。从此西汉水、汉水再不相通。而且地震导致氐道、羌道严重受损,到了虞诩时代才重新修通。
试想,如果西汉水和汉水想通,等于把益州、汉中、祁山和陇西四个区域完全连成一片,物流更为顺畅,北伐说不定会是另一番局面。
略阳太小了,因此蜀汉并没有着意经营,只设了一个武兴城(周长五百余步,只开西北一门,外面还有垒仓,俨然一个单纯的军事要塞)。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拿下武都、阴平二郡,以保证祁山道侧翼的安全。
诸葛亮派陈式进攻二郡,诱出魏将郭淮,然后亲自带兵驻屯建威,威胁天水后方。郭淮知道诸葛亮之意不在天水,而在二郡,于是很干脆地放弃救援,回天水了。
诸葛亮这次大胜后,重新恢复了丞相职位。郭淮也没挨骂,因为二郡人口已经搬迁一空,鸡肋一样,早晚得放弃。皆大欢喜。
前三国时期,名将雄师打得热闹,可战事并不专业,双方敞开厮杀,赢会赢得十分华丽,输会输得无比凄惨。
到了诸葛亮北伐时代,长时间的军事冲突给各国锻炼出了一批职业军人。他们指挥打仗很有章法,未必惊艳,但不会有大问题。

仇池古国:
三国时期,西和县一带居民以氐族为主,大户杨姓,号称氐王。马超、韩遂反曹时,叫上杨家,结果一战大败,一半人跟着马超投奔蜀汉(《后出师表》里提到的青羌,很可能有杨氏部属),一半人被曹操逼着迁徙到天水一带。西晋年间,八王之乱,老杨家偷偷回老家,开国,国号仇池。举事地点在西和县大桥乡仇池山中。
仇池国招惹了苻坚,被前秦灭了;淝水之战后,杨家趁乱跑回家,又起了一个后仇池国,招惹了拓跋焘,被北魏灭了。杨家不死心,先后建了武兴国、武都国、阴平国。北周大象二年,阴平国王杨法圳倾举国之兵,响应益州总管王谦号召,讨伐北周权臣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