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上海-一些你不曾涉足的角落,一本你不曾打开过的历史书

引言
在这篇超长文章的开篇,我不妨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上海,这个中国绝对意义上的超一线城市,在大家的心中是什么样子呢?
这个问题显然对于不同人来说会有完全不同的答案,有人可能会认为上海有的是海派作风与小资情调,有人会认为上海有的是拥挤的地铁以及繁忙的工作,有的人则会认为这里是东方巴黎与江南水乡的融合……诚然,有的人向往上海,有的人却在逃离上海,但是无论如何大家对上海的印象以及感受是实际体会以及媒体宣传所展现出来的,每个人的处境不同,自然看待问题的方式就不同。
那么,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来看上海这座城市,我们前往一些并未聚焦在聚光灯下的地点,我们了解一些深埋在历史书中的故事,我们不去感受城市的繁华,反而其探索城市繁华背后的厚重历史,如此这般去体验上海这座城市,是否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呢?
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上海已经快两年了,我在闲暇之余去过很多地方,本系列文章更多的是对于我足迹的记录,以及对于我心中的上海的理解,以下的这些角落,相信大家很多都是第一次听说以及了解,本系列文章均为笔者原创,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全网唯一的,如果屏幕前的大家对这种内容形式感兴趣的话,不妨就仔细的读读看吧:)
本系列文章聚焦的点主要在于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华界民风、工业文化、淞沪会战等等方面,没有店铺推荐,没有精修的图片,有的只是真实的故事以及地点背后恢弘的人文历史以及水文地理。本文采用行政区划作为章节的排列方式,市区中的行政区划采用1999年上海的行政区划,具体如下图所示,增加闸北、卢湾、南市,南汇四个行政区。

本系列文章构思与2023年1月初,动笔于1月底,文章于2023年7月8日正式书写完毕。本系列文章内容极长,知识面极广,大家没必要通读全文,在目录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来阅读即可。
目录文集:rl665848
目录明细:
杨浦-沪东工人文化宫 丹阳路地铁站-以小见大的杨浦历史,浅谈杨浦城区规划
结语
所有章节中,我个人最满意的两节是浦东滨江和江湾五角场。特别推荐这两节给大家。
好的,正文写完了,下面是我的一些感悟以及心里话,大家随便看看就好。
先说一下我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出力不讨好的完成这样一篇选题小众不会引起任何波澜的文章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便是我对于如今社交媒体中工业化的精致感到一丝厌倦,在如今的互联网上,我们搜索一个陌生的城市,出现的往往是一些经过高度包装化的景区或者是更简单粗暴的购房推荐。而极少有文章去介绍城市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而恰恰在这些不为人知角落中发生的事情才是城市中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我认为大城市的“大”字其实不是指繁华,而是指的是多样化。上海生活的这段时间中我见到了不同的人体会到了不同的事,于是我想深层次的去了解这座城市。写作本文的想法我在2022年年初就有了,本来想在2023年元旦成文的,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文章整体拖了半年,以至于文章成了如今大家看到的样子。
在如此快节奏的的社会中,我们往往不会花时间去了解一件事情背后承载的意义,而更多的去关注了事情本身。以至于我们看到的世界往往是失真片面的,互联网上的世界与真实生活中无疑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就像抖音记录的是美好生活而不是真实生活一样(笑)。在武康大楼前拍照的大部分人其实欣赏的并不是武康大楼本身,而是武康大楼作为打卡点存在的一个意义,而意义本身就是被高度人为赋予的。我认为闸北宝山路上的上海老北站大楼更具有拍照价值,历史上无数的名人志士都是在这里乘车本向四方。如果说徐汇以及卢湾租界中的小洋楼代表了一种一眼可见的美,那么本系列文章中这些地点的美就需要大家做功课才能欣赏了,或者说,这些破旧的街区,荒废的轨道本身并不美丽,但是当我们对这些地点深入了解后就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丽,这种美丽或许不被大部分人所接受,但是这或许就是美丽的本身。我认为能支撑一个人内心秩序平稳的不是简历的豪华、不是试卷上的分数,不是钱包里的钞票,而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获取幸福的能力。
我们在说回本系列文章本身。“老上海”这个东西,现在似乎被默认为“民国时期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事实上,上海自开埠以来,上海一直是一座厂房林立、产业工人数量领先于全国的工业城市。工人文化也是上海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万千历史中默默无闻的人民,才是推动历史车轮的丰功伟力。本系列文章中的所有故事中的地点都是不需要购买门票就可以体会的,大家只需花费公交费以及地铁费就可以前往感受,这些地点我都亲身拜访过,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远比在网上搜文献纸上谈兵更有力量。这些平凡人平凡事给我带来的感动远超灯火辉煌,电影《十月围城》中的每一个角色其实并不完全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是他们都无形中改变了城市以及创造了历史。小说《北京折叠》中一层空间与三层空间互不来往,但也会产生交集,二层空间与三层空间的关系则更加微妙,每一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本文则更多的将目光聚焦于不被大家了解的二三层空间。
说完文章我们就再聊聊笔者本人吧,其实可能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笔者是一个纯理科生,进入中学以来历史以及政治这两门学科从几乎从没怎么及格过,我平时对于社会学等知识也完全不了解,我有一个爱好就是十分喜欢地图,中学时代我就经常不听课就捧着地理课本上的世界以及中国的地形图硬看。而我历史不及格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便是我十分讨厌“同质化”的内容,总愿意对某一件事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历史这种学科其实对于这部分是比较抵制的,以至于懂得都懂了(笑)。为了写本系列文章我在图书馆翻阅了很多与上海近代史相关的书籍,这才弥补了我历史知识的匮乏。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你这么了解上海,以后大概率会留在上海吧。其实我认为这两点其实没有很大的联系,在上海的小两年时间中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以上海作为载体,深入的了解一座大型都市运转的底层逻辑,而我探索这个底层逻辑的方式则是通过分析大城市的一二三产业工人的日常以及城市的交通布局来分析城市运转的底层逻辑。如果我想未来留在上海的话,我其实更愿意糊涂一点对这座城市有一些神秘感而不是研究的如此通透。当人们问我上海如何的时候,我并不想仅仅的说外滩有多么的恢弘,校园有多么的美丽,而我更想说出这座城市所承载的人文历史是多么的伟大。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热爱,而真正的热爱则是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你可以热爱一直球队,但记不住所有球员的名字。你也可以热爱一个故事,却记不住它的含义。你可以喜欢上一片花海,却记不住花海本来的颜色。热爱就是热爱,热爱是最纯粹的,热爱是自由的,热爱应当是没有任何压力的。无论我毕业后是否会留在上海,我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远不会结束,或许我在10年20年后再来到上海,我一定会前往我在文章中书写的那些地点中,此时望着变化后的街区再看我多年前写的文字,相信我一定会有一种更深的感受。人生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达;见了天地,体会了伟大与渺小,所以谦卑;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皆苦,所以慈悲。
临近文章结尾我们重新回到文章开篇的那个问题:大家在看完这么多故事后又会对上海做出一个怎样的评价呢?
我想引用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言来回答: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这个世界纵有千万种糟糕,但是也有千万种美好。华丽的南京路与狂野的军工路同时存在、磅礴的世博园与凋敝的惠南镇交相辉映、外滩的观光码头与洋山港的万吨巨轮互成一体、虹桥的人流不息与龙阳路的熙熙攘攘互不交集、洋楼下的名媛名车与宝钢中的工人对比强烈、城市的多样性恰恰构成了城市的本身,我想所谓的大城市中见的“世面”就是这样的吧。而关于上海到底什么样子,我想大家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判断,这个判断不应被任何人所影响,它只属于你自己。朋友们,用你的生活来定义成功,而不是让别人定义的成功来吞噬你的生活。如果你对成功定义是超越别人,那么注定会失败,因为世上总有比你强的人,如果成功的定义是超越自己,那么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上海就是你心中的那个样子。
如果发朋友圈是为了记录生活,那就别太在乎别人的点赞和评论,如果运动是为了健康,就不必太在乎“你怎么没瘦啊”,希望我们可以不被声音所羁绊,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朋友们,don’t worry be happy,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以上,本系列文章就正式结束了,紧赶慢赶的也算是在2023年7月9日这个无比特殊的日子结束了全文,文章中难免出现错别字以及错误,希望大家多多包涵,也感谢屏幕前的你可以耐心的划手机屏或者滚动鼠标看到这里,写完这20万字,也算完成了一件我读研期间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这种事情未来也会有很多。一年后我就要毕业了,毕业前的这段时间就要被论文工作等等事情所占用,以后我大概率也不会花这么大段的时间去写这种文章了。也希望我在多年之后再次翻阅这些文字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更加不一样的力量,下面的图片是我的微信,如果大家对于文章中内容或者对我本人感兴趣的话,欢迎与我做更深一步的沟通。

行文至此,本系列文章共计文字19万5千字图片356张,再次感谢大家对于本系列文章的支持,我们有缘再相会。
Baubiene
2023.7.9于上海
本系列文章同步发表于马蜂窝旅游,内容大家随意转载,无需标明出处。原文以及图片大家可以通过联系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