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合格访谈|日本考学需要一颗大心脏,而支撑它的唯有努力。

2023-07-08 20:00 作者:实学志塾  | 我要投稿

第一次课题在一个多月后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和我真正想做的研究并不一样,我也不完全认同这个领域的研究。没有信念感的研究是做不下去的,认识到这一点后我果断换了方向。

我觉得这很正常,刚开始接触这个学科,对各个领域具体在做怎样的研究是毫无概念的,只有实际去做,去深入了解了才会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所以开题这一步,一定要留给自己试错的时间。

 



背景

出身校:James Cook University

专业:会计学(绩点不高)

N1:155

托业:885


 


时间线

 2020年初:咨询

2020年初-12月:自学日语;日本短暂开国,考完N2第二天飞日本

2020年12月31日:入塾

2021年1月-7月:备考N1

2021年8月-10月:开题;开始学习专业知识

2022年4月:第一版研究计划书;早大→书类审查→不合格

2022年7月:最终版研究计划书

2022年9月:第一次参加笔试→庆应→不合格;名古屋→书类审查→不合格;开始准备研究生,得到了教授的一些积极反馈

2022年10月:上岸第一志愿,一桥大学

 



语言

我是毕业后接触到日语,发现了自己对于语言学的热爱才决定读研的。当时本来报了语言学校,结果碰上疫情封国,只好在国内自学一年,年底考完N2后来了日本。因为大学的留学经历,我对中介和私塾机构持谨慎态度,虽然很早就咨询过小云老师,我还是观察了一年,也对比过其他私塾,直到考完N2之后才报名入塾。

 

我认为学语言学,如果连N1水平都达不到是不可能学好的,所以我的计划是再用半年备考N1。事实确实如此,专业书籍里的很多日语我都看不懂,专业课上的很多语法现象我也是一知半解。实学志无限期辅导的模式,让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学习计划和进度。

 


关于语言学校

一周五天,每天三个半小时,加上通勤其实非常浪费时间,我单纯是因为喜欢在日本生活才早早过来的,这点没什么参考价值。

 

关于刷分

一桥出愿的时间最晚,刚好能赶上N1出分,所以我在没有浪费时间复习的前提下,裸考了今年7月的N1和托业,结果一桥不让提交语言成绩,最后都没用上。

 



开题

一开始我想做语用方向,由孙老师指导我,找到课题后开始写研究计划书,也读了一些这方面的论文。然而一个多月后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和我真正想做的研究并不一样,我也不完全认同这个领域的研究。没有信念感的研究是做不下去的,认识到这一点后我果断换了方向。

 

我觉得这很正常,刚开始接触这个学科,对各个领域具体在做怎样的研究是毫无概念的,只有实际去做,去深入了解了才会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所以开题这一步,一定要留给自己试错的时间。

 

之后misa老师为我推荐了很多期刊杂志和文献,让我从中寻找课题。面谈的时候,我准备了16个题目,每提出一个,misa老师都会为我分析是否有可行性、可报考的学校、被做过的点、可创新的点等等,只有知识面广且深的老师才能给出这么专业的建议。

我们讨论了很久,最后选择了一个我非常喜欢,也正好和misa老师的研究相关的课题。

 



研究计划书

写计划书的小半年是我进步最大的一段时间,阅读大量的先行文献让我的日语能力直线上升,同时按照misa老师的要求读了很多其他领域的论文,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都得到了提高。

 

因为一桥没有冬季考,所以我21年没有报任何学校,踏踏实实完善研究计划书。中途经历过一次大改,几乎全部推倒重来,最终在4月完成了第一版研究计划书。之后在7月还经历过一次大改,一直改到出愿名古屋前一天晚上,4000字的计划书,misa老师一句话一句话帮我检查,比我自己还有耐心,有问题我们就一起讨论,最后面谈结束已经半夜了。

 

我觉得有一句话特别适合用来形容研究:


Problems cannot be solved by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that created them. 研究计划书有缺陷在所难免,但只要保证自己在持续进步,每隔一段时间再重新审视一次,也许就能在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有所突破


这一次推倒重来让整体的逻辑都更加紧密了,是我自己终于能满意的版本,出一桥用的也是这份研究计划书。

 

包括在准备研究生联系教授的过程中,有夸我研究计划书写得好,提出很多修改建议的教授,也有让我好好加油的教授,甚至有教授给我发了学会的资料让我去参加。虽然也是我运气好,遇到的教授都很優しい,但我确实觉得一份合格的研究计划书,到哪里都会更有底气。

 

曾经也遇到过说我写得很烂的教授,但当时我也只会觉得是研究理念不合而已,不会轻易怀疑自己。日本考学需要一颗大心脏,而支撑它的唯有努力。

 


 

笔试

misa老师知道我要考一桥后发了很多论文给我看,实际考到的大题也都和这些领域息息相关,加上我前期看的一些论文,最后答题的时候引用了很多文献里的观点。

答题逻辑方面,misa老师一直都会花很多时间讲评作业,讲解答题逻辑,到正式考试的时候,我已经养成习惯有逻辑地答题了。我的缺点就是答题比较慢,还好一桥有三个小时,我一直到差十分钟交卷的时候才写完。

 



面试准备

第一次和misa老师模拟面试是在5月。我非常紧张,说话磕磕巴巴,特别啰嗦,有时候答非所问。面试结束后我全身都是汗,我对那场面试的印象是:拷问。


第二次是塾里的期中发表,我已经没那么紧张了。这两次模拟面试给我的经验是:1.回答问题无法按照稿子背,2.我只要不紧张口语就还比较流利,3.我说话慢且啰嗦。

 

我按照自己的特点调整了面试的准备方式,除了对研究的介绍以外,我没有背过面试稿,对我来说,面试稿的意义更多在于提供答题思路。所以我更注重顺逻辑,反复思考misa老师列出的質問リスト,反复重写过无数遍答案,直到自己完全找不出漏洞为止。并且每次回答都会计时,再难的问题也不能超过3分钟。相关的延伸问题,只要我能想到的,我都会逼自己去回答,尽量把研究计划书吃透。最后一桥的面试中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我提前思考过的。

 

考试前三位老师都为我做了模拟面试,孙老师提出了很多有可能被故意刁难的问题,让我提前有心理准备和应对方法。就连从没联系过的wendy老师都抽出休息时间,面试到接近12点。


练习真的非常有用,虽然我备考时间比较久,但总共报考四所学校,落了两个书类和一个笔试,所以一桥其实是我第一次参加面试。但在这之前,我已经进行过8次模拟面试了,考前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正式考试的时候,比起紧张,更多的是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教授那种兴奋的心情。关于研究计划书的问题,基本没有脱离misa老师提问过的范围,比较偏的问题,孙老师和wendy老师也有提过。哪怕是面试中的小细节,misa老师平时也都说过。比如我刚开口介绍,三位老师就齐刷刷低头开始翻我的研究计划书,如果之前不知道可能真的会慌。面试中我一直保持着misa老师要求的「元気」和「笑顔」的状态,虽然我是最后一个面试,教授们可能有点疲惫了,但结束的时候整个气氛都很欢快。

 

唯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志望教授几乎没有提问,只是一直在向我确认研究计划书的内容,并且输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给了我一些建议。结束之后我有点懵,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misa老师安慰我说,这说明教授对我的研究计划书感兴趣。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还好最后成功上岸,没有辜负misa老师!

 

如果要我形容自己的考学过程,应该是:每一步都走得很慢,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除了名古屋的书类选考没有合格,真的很遗憾之外,整个考学过程中我几乎没受到任何打击。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的目标清晰,并且把握好了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节奏。我的心态也比较好,哪怕遇到过一些挫折,也只是尽量去解决,不太会放在心上。

至于目标,站在考生的立场,确实很难去判断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总觉得自己只配被选择。诚然,作为考生,我们是被筛选的那一方,但未来是我们自己的,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除了有学上之外,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过怎样的生活也很重要。

 



学习方法

提前开始!!!

重要的事从这一秒就开始做,千万不要拖到考试前。我一直是一个注意力很集中,抗压能力也很强的人,但我却在考前两个月厌学了。我喜欢学习,但我讨厌考试!那段时间,我每天只能学四五个小时,再学就感觉要崩溃了。所以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考试前自己的生活上/精神上/身体上不会出现紧急状况。如果我不是从5月就开始练习面试,以我当时的学习状态,面试不会那么顺利。

 

不要迷信效率

总有人说效率比时间更重要,但没有人说到底怎样才叫有效率。踏踏实实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用来学习,量变产生质变。

 

尽量减少会导致拖延的小事

比如餐桌和书桌分开,吃饭时不需要收拾学习进程中的东西,我甚至从来不关电脑,始终保持一个坐下就可以开始学习的状态。

 

在保持正常社交的情况下减少玩手机的时间

考研是漫长而磨人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不建议完全放弃和朋友们的正常交流。我的方法是关闭朋友圈和大数据推送,之后再刷基本都是不感兴趣的内容,自然就不想看了。

微信: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全部不显示

短视频/小红书等app:设置→个性化/大数据推荐→关闭

 



为什么推荐实学志

师资+无限1v1就是王牌:首先,misa老师就是全世界最棒的老师!misa老师教会了我「研究」究竟是什么,这除了能让我考上大学院,也让我有信心能把研究做下去。除此之外,要写出好的研究计划书,需要大量讨论和推倒重来的过程,如果不是无限次我会觉得压力很大。

 

负责任:任何问题,老师一定会在当天回复,从来不会敷衍,面谈也从来没有约不到的情况。

 

线上课程:每个人的学习习惯不同,像我就只喜欢在家学习,而且考学最缺的就是时间,线上授课对我来说是最优解。


合格访谈|日本考学需要一颗大心脏,而支撑它的唯有努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