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9课(下)

2022-02-07 23:33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上下相维官员设置有上下之分,上下官员要相互配合。用于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官员之间。


庆历新政: 中国北宋仁宗庆历(1041年-1048年)年间范仲淹进行的改革。当时北宋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身为谏官,向仁宗提出"明黜陟、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次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但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兵农合一:源于周代。就是行政和军事合为一体的管理制度。即村社居民行政组织与军队的军事编制两两相应、互相统一的制度。村社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统一。出则为兵,入则为农。战时为兵,平时为农,这种制度下既节省了劳动力,也一定程度增加了军事力量。

 

征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征:征收。即国家征招义务兵。一定条件下,国家强制征收士兵,国民必须从事军职义务。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征兵制减轻国家兵役费用的支出,但古代过重的兵役,加重人民负担,引发阶级矛盾。

 

募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募:招募。即雇佣兵役的制度。国家以出钱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兵。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我国历史上实行募兵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北宋、南宋以及元、清。募兵制减轻了百姓兵役负担,一定程度增加政府财政支出。

 

靖康之变:1125金灭辽以后,看到北宋统治腐朽,防备空虚,决定一鼓作气,灭掉宋朝,统一中国。北宋疏于防范,金军长驱直入,宋徽宗仓皇让位,太子赵桓(宋钦宗),改1126年为靖康元年。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其后康王赵构南下即位(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建立,偏安江南,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和议:停战、讲和的主张。中国古代历史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都有和议签订。这些和议中,两宋表现出了软弱,也给两宋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和议保证了双方边境的暂时安宁,也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岁贡:岁:每年。贡:进献。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9课(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