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足,女足,体工队和市场化
今天仔细摊开说说男足女足和整个体育行业的市场化问题
只要长期关注国足,你一定能经常听到一个词,“都是体制的问题”,比如男足女足输了,很多人往往就开始了,都是体制的问题,要市场化商业化搞青训,再比如这次女足赢比赛了,很多人又会讲,女足实际是男足商业化拿钱养着的,所以商业化好。
那么,这个在足球背后频繁出现的体制化争论,究竟是在争什么呢?
大家争论的体制化,和所谓的市场化,区别又在哪里呢?
1 体工队和市场化
体制化,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体工队。体工队全称是体育工作队,市体校→体工队→国家队。
各地体校的运动员,由省级体工队进行选拔,进入体工队,参加省级比赛,全运会等。
体工队提供编制和工资,食堂和宿舍,进入体工队,意味着成为职业运动员,“专职体育的工人同志”
同时,国家队选人,基本上也是从各地体工队进行选拔,体工队是举国体制的基石。
所以,所谓的体制化,简单来说就是这么一个国家专职拨款,各地体工队去体校挑尖,然后发工资养运动员的机制。
这就是为什么,你去看我国运动员训练场馆时,发现他们挂着的是
“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缘故
不是为梦想也不是为球队,而是“为国争光”

那么,市场化又是什么呢?市场化,就是运动员不是由体制选拔,也不是由体制发工资,而是商业化的市场里自己跑出来的。
比如德国足球,有多个层级,你从社区比赛踢起,都是周围爱好者来参加,你踢的好,就能带着球队一级级打上去,赢奖金,晋级,再赢奖金,你俱乐部成绩好,球迷就多,门票就卖的好,你的薪水也节节高,最后你认为可以以此为生,于是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比如克洛泽,18岁左右的时候,他还在德国第七级别的地区联赛踢球,本职工作是木匠~当然,也有大俱乐部,直接成立一个青训营,去各地学校找尖子,然后进青训队。但总之,不论运动员还是俱乐部,都是市场里跑出来自负盈亏的

理解了这个,你就明白,体制化和市场化的优劣了。体制化和市场化,都能选拔出优秀的运动员,体制化是各地体工队为国争光选拔人才,市场化则是有了成绩才能在市场中存活。
体制化的优点是下限高,见效快,计划性强。哪怕你们国家不流行某个冷门运动,甚至根本没有这个运动的商业比赛和群众基础,你靠着体工大队的编制,也能拉出一队运动员甚至产生世界冠军。典型是射击,相比国外,我国大众持枪率和射击俱乐部数量都基本为零吧,但是你看我们一样有优秀的射击运动员。所以体制化也经常被吐槽是拿金牌的捷径,尤其是某冷门项目国外商业化不成熟都是业余运动员时,你这边是体工队的职业运动员,那就很有优势。
但体制化也有缺点,那选拔范围窄,基本上靠体工队去各地体校选人,很难面向整个社会大众选拔。其次就是商业化弱,因为是体制占主导,没有商业联赛,自然也没有盈利模式,更别提从中赚钱了。
那么,市场化呢?市场化的优点是上限高,可盈利,产业化强。比如足球的五大联赛,篮球的NBA乃至大众不熟悉但其实最赚钱的美国超级碗等,都是门票转播赚的飞起,整个产业链盆满钵满。其中的运动员们自然也能拿到超高的薪水,甚至不止运动员,裁判,教练,分析师,乃至赛事解说,球队球探,都能从整个产业中获得盈利。高水平的比赛,超高的薪水,相比体工队体校机制,无疑能吸引更多人才参与。而强大的产业链,也保证了从业者生计,哪怕你最后无法成为球场上的球员,但做一个分析师,解说,俱乐部运营,都能维持生计。同时,因为能从市场上盈利,所以国家也无需再进行拨款了,运动员和俱乐部们自己就能通过商业联赛获得高收入养活自己。
理解这些,你就明白中国足球背后的体制化市场化路线争议了。首先就是体制化的上限摆在那,国外老牌强国都是市场化路线,有从顶级联赛次级联赛一路到社区联赛的多级联赛机制,上上下下无数球员参与,顶级联赛有职业的球员和俱乐部,下面的次级联赛有无数半职业球员和爱好者。这时你靠体工大队的那点人才储备,很难去抗衡这么庞大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当年日韩都开始市场化,商业联赛越来越火越来越多年轻球员涌现,大家觉得再不搞市场化以后更难打。
其次是产业发展,一直以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走的都是体制化路线,国家拨款来养运动员。然后有人觉得,现在经济也发展了,大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也增加了,我们完全可以搞市场化吗。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又有五大联赛日韩联赛这么多成功案例,大众基础也足够,那当然是最容易搞成的。原本要国家拨款养球员,现在我搞一个足球联赛,不但不需要国家拨款,他自己还能赚钱,甚至还能用足球联赛的钱去养别的运动,先富带动后富,我简直是天才。
所以,当年让足球去试水市场化,基本是所有人的共识,加上那么多成功案例在前,可以说就差一个程序员了。但执行中,似乎出现了一点问题,而且还不是小问题。
市场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的一切,都要建立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商业联赛上。他的一切,都要建立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商业联赛上他的一切,都要建立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商业联赛上
有了商业联赛能赚钱,俱乐部才会给高薪有了商业比赛能赚钱,俱乐部才会主动选好球员,因为成绩不好就输球掉级滚蛋有了商业比赛能赚钱,俱乐部才会做青训,因为好球员都太贵了,所以我不得不自己捣鼓青训自己培养这才是青训机制出现的原因,不是各大俱乐部们良心一热要给年轻人机会,而是成熟市场下出现的最优解,好球员都是天价,所以我不得不自己去培养好苗子。
2 折戟
但足球的商业联赛,没有搞起来。并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足球联赛没搞起来,我们的篮球联赛也说不上成功,围棋联赛没起来,羽超排超都没起来,甚至乒乓联赛也多年裸奔。是不是无法想象?
很多人说足球联赛不成功是因为大众基础薄弱,那乒乓的大众基础总足够了吧,随便一个学校都能拉出一堆会打乒乓的吧。但乒超联赛在2016、2017、2018几年都找不到冠名商赞助,无数人吐槽乒超组织业余管理混乱。比如2015年,因为合同纠纷,效力于山东鲁能队的张继科“罢赛讨薪”,最终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认为“俱乐部疏于管理,因此对俱乐部和张继科本人给予通报批评,并处以各5万元处罚”张继科都能欠薪,其他情况自己想象

排球呢?2020年排球协会就表示,因中国排球联赛的商务运营推广方排球之窗欠付合同款项,中国排协已于4月14日与其解约。

篮球CBA呢,俱乐部亏钱也是众所周知的,甚至球员讨薪都不是个例了。

羽超就不提了,林丹直接发博过

所以很多人动不动参考欧美五大联赛案例,要我说最值得参考的明明是乒超,乒乓这样的国民基础都建不起商业联赛,这证明在目前国内,市场化,商业联赛这个模式可能压根就走不通。因为不是足球中超搞不起来,而是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乃至围棋,全都搞不起来。
3 分歧
那么,原因在哪呢?为什么国内的商业联赛都搞不起来呢?
第一个观点是,我国还没发展到这个时间点。尽管我国这些年发展迅速,但整体来说,2020年,我国的人均收入还在3W这个点。

而日本达到这个点是在90年代。

那么,日本的职业足球联赛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1993年。

简单来说,日本人均收入和2021年中国人均收入类似的时候,压根连职业足球联赛都没有。那当时日本运动员哪来的呢?中学校队--大学校队--企业兼职球员。底层是校园运动,上层是企业买单。这也是为什么甲子园作为高中校队锦标赛关注度这么高的原因,棒球堪称日本国球,但早年日本棒球比赛也是没有商业联赛,而是以校园队伍如六校联盟等为主体的。在国民级参与度和多年校园比赛的基础上,1950年代才孵化出职业棒球联赛。
所以,第一个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的人均收入来看,大众还没有足够消费习惯,支撑不起商业俱乐部盈利。而商业联赛的前置基础,社区联赛校园联赛等,国内也还不够成熟,所以商业联赛这事,可能还要再过两年。有疑问的不妨尝试一下不用百度回答以下问题,中超CBA排超乒超联赛的门票能在哪里买,单张票的价格又是多少?
第二个观点,则是体制背锅论,认为目前我国的大众市场已经足够孵化出商业联赛了,做不好的原因是商业联赛名义上是市场化了,但实际上市场化不够,体制影响还过大。这个观点也有充分证据比如中超足协的一系列下饭操作



头球算两球(其实是比分相同头球算净胜球)的规则,任何足球比赛都是无法想象的,但你们硬是给玩出来了,所以这显然是体制瞎指挥的锅。
乒乓那边也有类似佐证从2021年10月3日到2021年10月12日,2021赛季的乒超联赛持续时间只有短短10天你没看错,10天这显然让赞助商和转播商没法玩。

为什么这么短呢?
因为那一年奥运全运和世乒赛几乎无缝衔接,而国乒国家队要为这些国家比赛做封闭训练。队员要去国家队集训,为国争光的,你俱乐部能说不字吗?
除了大大小小的集训影响,还有一个问题是价格干涉。很多人都知道足协出过限薪令

但其实乒羽中心也会去干涉联赛的收入标准。据乒超对于球员的工资规定,特级运动员(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税前纯工资要达到50万元人民币。当然,我不是说这个价格高了,事实上,2003年,他们还出过一个压低的。。。你能想象吗,商业联赛市场给出高薪水了,他们不但不高兴,居然还要限制~原因是“如果联赛就能拿高薪,国家队比赛可能就不上心了”麻了

商业联赛,运动员的归属权应该属于商业俱乐部。薪水价格,自然也是要交给市场。你又要搞商业联赛,又要来指导价格,甚至还能具体到多少万,这叫哪门子商业联赛?
但实际上,薪水还是小钱,更大的问题是,球员归属。真正的商业联赛,运动员是自由签约,或者以合同形式和俱乐部进行签约。俱乐部再对球员进行包装商业化。而中国乒乓球员,尤其顶尖球员,归属基本都是国家队,当然,这个是历史原因大家要理解,因为乒乓球员本身就是体制培养出来的,归属当然也是国家的。
但当他们回到俱乐部打商业联赛时,身份就很模糊。你无法说明白他是什么,是国家队队员,还是具体俱乐部队员?于是当俱乐部需要市场推广,公益活动,商业活动时,“国字号”球员往往难以配合,因为要和国家队沟通,很多商业活动,国家队员身份可能无法参与。你们是XX俱乐部的赞助商,原则上我也应该配合,但实际上,你还是要去和国家队沟通。。。但商业俱乐部,买大牌球员,往往就是看中其的影响力广告效应。对于商业俱乐部来说,薪水是50W还是100W,差别都不大,只要能开发队员的商业价值,都能赚回来。但运动员归属的问题,让商业俱乐部根本无法完成商业联赛最需要的“造星”运动,这才是致命一击。这也导致,国家队可能要自己来干科普大众运动推广这种累活。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刘指导带队员们干活的剧情实际上,商业俱乐部干这些活才是更擅长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这块的主动性。

当然,我其实理解~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这一批运动员都是体制培养的,你直接把归属交给商业俱乐部了,搞不好要算国有资产流失。。。这块究竟要怎么改,我也只能说,围观吧。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你足协乒羽这么一顿捣鼓,俱乐部们能忍吗?赞助商们能忍吗?答案是,这里又涉及到了我国的复杂国情比如篮球这边大家熟悉的八一队,他是什么性质呢?解放军队伍~

再比如女排的北汽,她又是什么性质呢?北汽女排是由北京体育局和北汽集团共同管理~而众所周知,北汽又是国企~并且这不是个例,排超俱乐部背后基本是各地体育局在管

所以,很多人说目前国内的商业联赛名义上是商业联赛,但实际上依然是体制内的联赛,其实没说错~目前的许多商业俱乐部,看起来是俱乐部,但背后还是大国企们在买单,体制内在管理,他们其实根本不在意你商业俱乐部盈利与否,也没有意向去给你俱乐部搞什么商业开发造星,当然也完全配合国家队的操作。基于商业的优胜劣汰灵活选择机制,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八一队,北京体育局和北汽,会考虑怎么靠俱乐部赚钱,做商业运作吗?小同志,今天我就来教育教育你什么叫服从大局
因此,当大家在喊管办分离,体制协会不要瞎指挥时,应该要认识到,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个是体制协会确实有瞎指挥的,在用行政力量去干预市场规律一个就是,商业俱乐部这边,其实根本没有制衡机制,一群国企比你还讲大局,更不考虑市场规律
而这,就引出了第三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商业俱乐部背后是商业公司买单,但我国的民营企业,其实也就这两年才刚刚起来。这个观点的最好例子是中超的一堆地产公司

为什么一堆地产公司进入中超搞俱乐部?因为广告效应。怎么算的呢?剑南春花6亿拿下央视标王,效果就一个新闻联播前的整点报时,换算一下,等于说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的价格是1秒钟15万。但如果拿来搞中超俱乐部呢?比如恒大,4月2日中超揭幕战,有25家电视台现场直播,有300多家媒体报道。全场要给你念无数次“恒大”。一个半小时的直播时间,如果换做广告来看,要多少钱?”当俱乐部来算,这投入是亏了,当广告来算,这简直赚翻了。万达,恒大的足球俱乐部都在他们走向全国的扩张中起过作用,比如老许就提过,以前去见地方政府,别人都没空理你,因为你就一盖房子的。现在去,完全不一样了,你是中国第一足球队的老板,你麾下的球队是全民偶像,影响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地产招投标过程有很多灰色的小动作,放在以前,顶多就是“广州某地产商被欺负”的财经版块短讯,而现在,可就是“恒大老板遭遇不公”的头条新闻,对方的顾虑会多很多。房地产行业独特的期房-高周转扩张模式,迫切需要强大的知名度作为支撑和背书。而投资足球,是性价比非常高的一种广告方式。商业俱乐部是亏钱,但相对于地产公司每年铺向全国的巨额广告费,这点投入实在是九牛一毛了。
因此,相比国企们讲大局完成任务,地产公司搞足球俱乐部,反而是最合理的,地产公司需要足球俱乐部的知名度,自然也会想着办好联赛弄好俱乐部,给自己贴金攒人群,这其实已经是最接近市场化的方案了。英超等五大联赛,也是这个逻辑,英超俱乐部很多也是亏损的,为什么还永远有地主家的傻儿子跑来接盘呢?因为买下英超俱乐部等于在全世界范围内打广告。沙特财团当年买纽卡斯尔的时候就有人提过这事。

这也是前两年中超一度看着还行的原因,地产商们集体涌入,一起把热度和资金推起来了。这两年为什么顶不住了呢?因为地产公司们快速扩张的时代过去了。所以,理论来说,最有动机搞中超俱乐部的,其实是BAT们,但互联网公司自己就有渠道,压根就不用大老远跑来买球队打广告。而如果他们真要买球队,他们可能会选离年轻人更近的电子竞技俱乐部~
第四个观点比较直接,认为锅在大众休闲时间上当年90年代甲A也办的火热啊,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呢?因为大众休息时间少了,城市压力大了,生活节奏快了,都忙着赚钱了,哪里还有空看球赛?所以,归根结底,足球篮球联赛搞不好,还是你加班多的锅这个观点我认为也有一定道理~
4 回归
总之,说一千道一万,不论哪个观点,共同结论都是,目前我国商业联赛,可能确实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前,体育项目去搞市场化,等于自杀。很多人都觉得市场化是万能药,动不动市场化搞青训就能解决问题,但都忽视了,市场化和青训,也许有很多前置条件要解锁,比如刚刚说的,人均收入,大众休闲时间,足够的民营企业,管办分离的改革,才能有商业联赛的出现。这些问题其实远超体育项目本身。在没有完成这些前置任务的情况下直接想要搞青训出结果,这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
适合目前现状的,可能反而是老老实实走体工队路线。事实上,女足这次成绩,就证明了这一点。女足是怎么来的?是市场化选拔来的?NO是足协强制你俱乐部必须办女足,不然不给进联赛,等于还是建了一个体工队,最后结果也显示了,成绩也还不错。你觉得体工队没前景,但事实是体工队至少有下限在,市场化可能更难看。
所以,很多人可能会说,体育项目不能再走老办法体工队,要市场化商业化,但我觉得,任何趋势,也要尊重客观事实,市场化何时开启,究竟怎么走,还是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 这个世界上,永远,永远,都没有一吃就灵的万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