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运城盐业生产的池神崇拜

2023-09-05 10:19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运城盐业生产的池神崇拜

薛卫荣

(运城学院师范分院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运城学院学报》 2010年

摘 要:盐池神庙是河东池盐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兴起、发展与变迁无不与河东盐池的生产发展息息相关。盐池早在安邑建有监宗庙,唐代开始兴建盐池神庙,以后各朝代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修建。并对池神加号封爵,遣官祭祀。民国以来,盐业生产地位下降,祀神活动消亡。盐池神庙诸神封赐的变化,祭祀活动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盐池神庙;盐神崇拜;庙会;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08(2010)01-0044-04

山西运城盐池是古代全国有名的产盐地之一,因在经济、文化、政治中处于重要地位而被统治阶级重视。运城盐池神庙由此而兴建,并屡次扩建。古盐池神庙建筑规模宏大,形制完整。运城以盐池为神,有百姓崇拜的因素,但主要是由皇帝封赐。盐池神庙祭祀活动非常隆重,是全国产盐区中最具代表性的祭祀盐神建筑。通过盐池神庙的祀神、庙会、修建活动,可以透视当时人们对池神崇拜的心理现象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存在的缘由。

一、盐池神庙池神信仰的文化内涵

民间信仰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心理安全的需要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早期社会中,我们的祖先一直处于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的状况,于是,人们崇拜一切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之神,比如掌管水、火、雷、电、天、地、日、月、江、河、山、川之类的神,而要让这些神为人类造福的惟一办法就是封神加号、祭祀祈祷。可以说,这是人们在泛神信仰方面的基本特点。

运城盐池早期以煮盐之神宿沙氏为监宗,历史久远。①唐大历十二年(777),由于瑞盐自生,唐代宗于“冬十月,诏赐池名曰宝应灵庆,兼置祠焉”。②此后,历代皇帝对盐池均有加号封爵。北宋盐池“霖潦池坏”,历经四年,修复工程顺利完成。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诏封解州、安邑两池之神,东曰“资宝公”,西曰“惠康公”,而且在国都开封,皇帝驾御紫宸殿,百官奉贺。大观二年(1108),又对东西池神、盐风神进行了晋爵加封。③明王朝于洪武初年,正式诏定运城盐池神号为“盐池之神”。④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冬十月,因盐花不种自生,多至七百余万斤,商民称庆,敕赐“昭惠裕阜之神”神号。一”盐池神庙中的盐风神、甘泉神、太阳神、雨神、土地神、关帝等,也被封赐神号。

池神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赐号、封爵,从公爵到王爵,体现了人们对池神崇拜的心理。运城盐业生产主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风吹日晒,但是时有发生的一些诸如暴雨、客水入侵等灾难,导致盐花不能凝结,盐业生产下降,影响国家的收入。古时人们认为神具有创造万物、显示灵异、赐福降灾的功效。人们不能解释盐的成因,以及盐业生产过程中的种种不利因素,以为自然界中有神灵主宰盐池,认为池神在一些玄妙难测的事理上,有其通晓之能,希冀通过池神崇拜,供祭神灵,求助其指点迷津、解释疑惑,保证盐业生产取得丰收。进入民国以后,盐池经济地位下降,已经不能给国家和民众带来更多的利益,这种因物而生的信仰也就随之衰落。在这种普遍心理的影响下,池神信仰在人们心中逐渐消解,封神加号的现象也不再可能发生。

二、盐池神庙祀神活动的演变

祀神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敬、请求、谢恩等感情。祀神仪式具有很强的符号性,偶像、物品、话语、仪式动作都是表达的符号。这些符号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是一种很主观的体验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感情,或者虔诚,或者激动,或者敬重等等。祀神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它不能离开整体的社会而存在,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制约,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规范,表达了社会认同。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人们对抗自然灾害的力量是极有限的。在天日晒盐的生产过程中,古人产生了一些好奇、恐惧和依附的心理,便兴起了各种崇拜活动,最为常见的方式是对崇拜对象的祭祀,以求达到攘灾求福、祈求平安的目的。

一是表现为池神祭祀活动的演变性

早期的监宗祠是祭祀黄帝之臣宿沙氏的,只是民间祭祀,而没有编入国家祀典。“昔宿沙氏煮海为盐,故海盐即以宿沙氏为神。河东,盛盐池也,初称神曰監宗”。[(一盐池/》

唐大历十二年(777)十月,安邑一带连降暴雨,池生瑞盐,户部侍郎韩混请于朝廷,唐王朝认为这是神的功劳,是国家富强的吉兆。从此,池神由民间信仰而纳入国家祀典,开始了官祭。唐朝定于每年五月初进行祭祀。张濯的《唐宝应灵庆池神庙记》碑中记载“又来岁己未夏五月九日,天子降中贵人以牲牢祀之,制祀光临,衣冠列位,秩齐四渎,礼视三公,亦为盛矣。”①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九日,天子派遣长安的官宦到盐池,在池神庙供奉牲牢并举行祭祀活动。在国家祭祀

中,秩齐四渎(长江、济水、黄河、淮水),礼视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根据四渎祭祀时的牲帛规定,国家祀典中,池神受到三公礼遇。四渎祭祀相当于国家祭祀的大祀、中祀、小祀三等级中的中祀。 刘宇撰写的《灵庆公神堂碑阴记》记载“俎豆之数,视于淮济,享谒之期,载在王府。”②可见祭祀时的俎豆数,和四渎的淮水、济水祭祀的礼仪相同。池神从此列入祀典,永远奉祀,足可以显示河东盐池重要的经济地位。崔敖《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并序》记述“拖诸侯之法服,锵泮悬之清乐。”③当时以诸侯礼祀池神,以清乐祭祀。运城盐池历史上发生的这次转折,在后世历代碑刻中多次记述,影响甚远。

元代定于每年春秋两次遣官致祭。元初,忽必烈想把池盐的部分盐税作为军费开支,但由于连年下雨,盐不能结,于是祈求池神,终获丰收。为了报答神的厚恩,人们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官吏、盐商聚集在神殿前,演戏酬神,以表敬心。元代《敕赐御香瑞盐碑志》记载“以至顺四年七月初三日往,率运使臣拜不花等,以牲斋致祠如礼。”④《盐池神御香记》记载“今年五月,上遣翰林学士暗都刺,奉香祷于祠下,于是司厥事者牲牢醴币,惟严惟敬,涓洁致祭。三献礼毕,神其有灵。⑤这两通碑共同记载了使臣到池神庙赐御香祭祀的情形,祭祀中用特定的牺牲、醴币、白绢,仪式非常隆重,可以想象出当年的辉煌。

明朝定于三月初遣官致祭。明代改变了元代倒退的生产方式,盐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吕原《重修盐池神庙记》记述了祭祀的时间,“每岁于三月初,有司具牲牢而运司官主其祭。”⑥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侍御康公特祭盐池诸神碑记》记载“英英乎玄冬生盐,神之见也。……设祭五坛,乘公虔告如例,赛神三日。”⑦碑文中记述了盐池在冬天生盐,实属罕见,统治者进行了特祭,并举行了赛神活动,以感谢神的恩赐。

清雍正五年(1727),要求每年三月一日、六月一日、九月一日治盐官吏要亲往神庙致祭。]一《盐门”道光年间(1821-1850)前后,盐商于每年的二月及六月一日,邀请盐政官及地方民众,在庙内举行祭祀活动,规模盛大,隆重热烈。从此,盐商组织的祭祀,取代了池神庙的国家祭祀。清代中期以后,官祭的重要性逐

渐降低,由盐商主持的民间祭祀,成为盐池最大的祭祀。现在,运城盐池已转向了化工生产,盐池神庙已经没有了祭祀活动。

盐池神庙祀神形式由民间祭祀发展到唐代开始的国家祭祀,清中期后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直至消亡。期间池神祭祀的规格、次数不同,体现了统治阶级对盐池生产的重视程度。“至唐代宗大历初,六百余万缗。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河东两池盐利,岁收百五十余万缗。”[40可见盐池在当时全国经济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唐代宗开始至清代,国家统治者每年都会遣官到盐池神庙进行祭祀。不论官方还是清后期盐商组织的祭祀,人们都要举行各种仪式活动,以表对神的崇敬之情。神之所以为神自有其高超的德行,为人们所景仰,但是他们也需要人们进行祭祀,香火才会兴盛。这一方面表现出池神在统治阶级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表现出统治阶级向神祈求保佑,另一方面也是人性的需求与文化的价值观使然,神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惠性的契约关系。

二是表现为盐池神庙祀神的广泛性

从唐朝开始,盐池神庙除奉祀池神外,还有条山风洞之神、日神、雨神、关王神、土地神、甘泉神等,它们直接关系到盐业生产,所以也进行供奉,体现了崇尚实用性的精神。运城盐池神庙从整体布局来看,三座大殿是盐池神庙的主体建筑,它们一字形排列,两两相交,分别供奉池神、日神和风神。池神是主神,对盐池生产的丰收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居于中间。日神和风神分居于池神的两侧。向我们展现了盐池产盐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一靠池神保佑,二靠太阳蒸晒,三靠风力吹拂 《祭法》曰:山林川谷能出财用利民者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5也就是对人类的生存有贡献的都要进行奉祀。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盐池的生产依赖大自然的力量,所以它们处于显赫的地位,居于庙宇的中心位置。在庙中祀奉关帝的原因,主要是相传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被轩辕黄帝杀死的蚩尤精灵在运城盐池作乱,影响盐业生产。宋朝皇帝依照护国张天师的建议,摆设香案,祈祷神灵。后来,关羽显灵,带领岳渎阴兵,消灭了蚩尤鬼魂,使运城盐池的生产恢复正常。这虽然只是神话传说,但却反映了在宋朝这样一个关羽崇拜的升

华时期,关公身上的忠、义、仁、勇等优秀品格成为盐商和官吏们行事的道德准则,也是百姓追求的典范。清顺治九年(1652)赵如瑾撰写的《重修池神庙碑记》记载“至伏魔大帝者,池解南常平村人也。宋大中时,蚩尤祟池,邑人祷帝,忽风雷螟晦,空中有金甲铁骑声,久之天清日朗、池水如故而盐复生,人争感而与池庙并祠垂祀焉。”①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实用理性”的精神,需要什么神便敬什么神,何时需要神便何时敬神。

三是表现为盐池神庙庙会活动的丰富性神的产生,促使了祭祀活动的产生;而祭祀活动,又促使了庙会文化现象的出现。庙会产生后,其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延续发展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始终与神紧密关联。围绕神的系列精神文化活动,促使了庙会的兴盛,同时也使庙会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盐池神庙庙会活动的时间,因为没有文字传承,所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农历二月初一和八月十五,有的说是农历六月初一。水野清一和日比野丈夫所著的《山西古迹志》对盐池神庙的论述中说:“祭祀是在每年二月一日和六月一日进行。” 河东盐业博物馆馆长李竹林说庙会的时间是上述三个时间都存在,其原因是二月初一是盐场的开场日,主要是为了让池神保护一年的盐业生产。八月十五是盐场的完场日,是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酬神还愿的。而六月一日主要是为了进行商品交易,举行一年一度的葱蒜会。三个时间各有侧重,形式各异。

盐池神庙古庙会主要是祭祀池神,保佑盐业生产丰收。庙会期间,盐池神庙里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在隆隆的炮声中,在喜庆的鼓乐声中,开始了祭祀活动。人们摆上猪、羊、点心、水果等祭品,焚香燃竹,高诵祝词。地方各级官吏、盐商、老和尚、文人雅士等,三拜九叩,洒酒焚香,祈求池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盐业兴旺,百姓平安。祭祀大典结束后,还要在奏衍楼进行戏剧演出,以祭奠神灵,庆祝丰年。演出主要以蒲剧为主,演出剧目有历史剧、神话剧等,庙会中还有老百姓们自编的一些节目:杂耍表演,划旱船、狮舞、踩高跷等,既娱神又自乐,以表心中欢快之情。明嘉靖十四年(1535)余光《海光楼赋》记载“士女集而祈游兮,鱼龙角抵之跄跄。”②相传角抵是秦汉时一种技艺表演,大约同现代的“摔跤”相似。盐工在庙会期间买些葱和蒜,以备平时之用。盐池神庙的庙会形成了祭神、旅游、娱乐、贸易四个内容。

盐池神庙对诸神的祭祀活动,构成了神庙中特有的敬神文化,反映了古人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性,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正常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折射出来的是人对自然的敬畏,渴望天人和谐的精神。

三、盐池神庙的变迁与神人互惠的关系

盐池神庙中历代碑刻,记载了河东盐池的幅员、盐法、渠堰、运销及修建等方面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河东盐池的历史面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相关盐池神庙重修的碑刻有十余通,从碑文中我们可以了解盐池神庙布局的演变情况。运城盐池最早在三家庄乡庙村建有監宗祠,可惜早已没有了遗迹。现位于运城市南门外卧龙岗的盐池神庙于大历十三年(778)开始兴建,经过金代末年的战乱,盐池神庙的建筑已是满目凋零,破败不堪。元代利用一年的时间建立二王神庙,庙内的建筑比较简单,只有正殿一座,东西廊庑等。明代马理《河东运司重修盐池神庙记》记载神庙中有三大殿、檐廊,并新修建了土地庙、神厨、南禁楼、官亭、乐台、盐风亭、坊门等,池神庙的格局已基本定型。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盐池神庙碑记》记述了庙中的布局情况:池神中殿,次及左右条山、风洞神殿,由是而享殿,而乐楼,而午门,而东厨、土地二祠,海光、歌薰二楼,其东为关帝庙、甘泉祠,又其东则太阳、司雨二庙……盐池神庙的布局达到了历史高峰。

盐池神庙的修建,一是在历经岁月侵蚀,栋宇倾圮,人们担心神的责问而重修。吕原《重修盐池神庙记》记述“今为阴雨损害若此,庸知非庙祀弗修,明灵弗佑之所致耶?”胡继僖《重修盐池神庙碑记》记述重修以后,“从此盐花献瑞,产积如罔,不卜可知尔”。同时,封建统治者对影响盐业生产的神灵都修建了神庙,又增建香亭,便于摆放供品,上香祭拜,修建乐楼,便于演戏酬神,以报神恩。二是在遇雨盐不能凝结时,人们经祈祷灵验后为报神恩而重修。李庭《解盐司新修盐池神庙碑》记述在“频年霖雨,遂失大利”的情况下,“乃祷于神,宝气凝结,遂收五岁之积”,皇帝于是下旨建立了二王神庙。蒋春芳《奉敕重修盐池神庙碑记》记述“两举祭告,攸尔水减,盐生倍于往岁。”封建统治者认为这是神的灵应,于是修建祠宇,以彰其灵。三是在修建过程中,得到了盐商的捐助。王纬《大元敕赐重修盐池神庙碑记》记述在皇庆二年(1313),盐政官在盐商的资助下,于延祐元年(1314)在庙西边的空地上完成新神殿。但明伦《重修盐池神庙碑》记述众商的请求:“神惠所及,民之资也、商之利也,工费虽钜,商何敢辞?”于是踊跃捐资,修建神庙。胡继僖《重修盐池神庙碑记》记述了运商与坐商进行了认真商讨,确定“由运坐两商四六摊捐”。不论是人们心中对神的敬畏,还是在盐业生产过程中神的灵验,以及盐商的慷慨捐资,都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对盐池神庙的重视,表现了人们对盐池神庙中保佑盐业生产的神灵地位的认可,都体现了神人互惠的关系。但令人痛心的是池神庙屡遭天灾人祸。解放初期又遭严重破坏,加之无人管理,大部分建筑已荡然无存,仅遗存有三大殿、连三戏台及东西厢房以及新修建的海光楼等建筑。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革,运城盐池的历史贡献是辉煌灿烂的。民国以来,池神庙的祀神活动逐渐走向衰败。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人们对池盐生产有了科学的认识,不再对盐池生产寄希望于池神的保佑。另一方面池盐生产地位逐渐下降,盐池也逐渐转向盐业化工生产,不再生产食盐。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交通的日益便利,质量更好价钱更便宜的井盐、海盐销售量加大以及西北露天大盐池的开发,运城盐池在民国时期的产量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小“全年产量平均约一百万担,占全国总量的百分之二,视往昔,膛乎后矣!"[运城盐池盐业生产的辉煌时代已经成了永久的历史。运城池盐业逐渐衰落,池神庙日渐颓废,祀神活动趋于消亡,也是历史的必然。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运城盐业生产的池神崇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