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长安三万里》的一点想法和评价

2023-08-02 11:42 作者:雪岭洞箫声Snowii  | 我要投稿

好的:双线叙事结构精彩、主角塑造充分、画面和分镜精彩、配乐还不错、情怀拉满、高潮处情感冲击力极强。 不够好的:配角比较单薄、前半段叙事比较流水账、双线叙事中的一线比较薄弱、剧情深度上有遗憾。 推荐人群:希望找到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学生、历史同人爱好者、热血题材爱好者、冷兵器战争题材爱好者、武侠爱好者、古建筑爱好者、特效爱好者。 不推荐人群:反感「大场面」的人群、对历史考据要求苛刻的人群、对流水账忍受能力不强的人群、尿频患者、不接受魔改的李白狂热爱好者。 能说的太多,又感觉说不完,想到哪写到哪吧。 下面涉及剧透。

对电影预告的两大感受:期待和懵圈。这个题材确实是挺少有人尝试的,能这样登上大银幕,无论成品如何,我也会冲着题材去看。但是——这个电影的主要角色是李白和……高适?我就很奇怪,李白和高适之间有啥可讲的?如果电影最想呈现的是诗歌,那李白和杜甫两位巨星无疑是更加合适的。如果想以友谊为主题,李杜或者高杜也都更可选。 不过看过电影之后我也理解了。电影想在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下呈现今昔对比,而高适作为参与平定战乱的武将(姑且不论历史上的高适战绩如何),兼有军人和诗人的身份,既创造文明亦保家卫国,更能呈现唐朝的盛衰翻覆,更适合揭示「诗在,长安就在」这一立意。为此,编剧不惜大改历史把李白和高适的相识提早了二十年左右,并且给他们加了一个近乎是金庸小说式的相遇。所以我觉得《长安三万里》的确是有一些武侠的意思,还有之后李白、高适、郭子仪三人极其巧合地在驿馆相逢并结为生死之交,居然给我一种《天龙八部》中三兄弟少室山战群雄的既视感。 虽然宣发上更强调李白,但是实际电影中高适才是男主角,李白是男二,以高适的成长为主线,穿插了与李白之间的回忆,这不失为一种讨巧的做法。李白太「仙」了,但几个人真的懂超凡脱俗到底是什么?再加上李白这个名字,是一个太过经典、深刻的文化烙印。这些意味着,无论怎么设计李白这个角色,恐怕都会有一大片人觉得是错的。 而高适相比之下,起步就是比普通人烧好一点的程度,其不善言辞、刻苦、善良、沉闷但又充满热忱的形象,也的确更容易让观众发现共鸣。以高适的视角来看,李白让人感到「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其一些荒诞行为也显得似乎合理了,这也给李白的塑造增加了一些「容错率」(甚至就算真的出问题,也可以说成——因为这个故事是高适讲述的,他可以故意讲成这样)。 对高适的塑造是本片中一个极大的成功之处,这个角色我很喜欢!家道中落,他的出身与理想,让他给自己背上很沉重的包袱,他也为此半生不顺遂,但是没有流露出任何自暴自弃,虽大器晚成,也算是得偿平生所愿。

对李白的塑造,我前文也说了,李白这个角色,几乎无论怎么塑造都是错的。这种前提下,《长安三万里》甚至能说,它的好,就是敢写李白的复杂、敢写李白求取功名心切、敢写李白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挣扎而痛苦,哪怕知道这样会挑战观众的既有印象。(前半段依然有两处情节让我觉得值得商榷:一处李白干谒不成,就在当街胡乱挥剑泄愤;一处黄鹤楼题诗时,李白见到崔颢诗作而自觉不如,「李白搁笔」的典故在这变成了「李白摔笔」……这是否编剧用力过猛而显得角色缺乏气度?) 李白的「仙」,在诵读《将进酒》时达到了极致,也在国破家亡之际无法维持——这也可以视作个体命运、文化兴衰和国家命运三者相互关联,具象化在李白身上。李白本身就是盛唐的一大文化符号,回头看《将进酒》,仿佛是隐喻盛世崩塌前最后辉煌。 影片今昔交错,也在最后的剧情里,更给人国家兴亡与文化盛衰相互映照的意味。高适对李白的回忆,以讲述到李白被流放作结尾;而最后李白获得赦免,咏出《早发白帝城》,则在得胜后借由公公之口讲出的。这是个很棒的相互映照。高适在前线胜利之时,李白也找回了他的「仙气」、他的创作热情。文化是军民保家卫国的精神支柱,而家国也在现实中支撑着文化的复兴,身为盛唐文明象征的李白,也在「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唤起了重建文化的信念与希望。 比较遗憾的是,作品对于唐朝盛衰变化的原因着墨不多,前半段大多时候都着重表现「盛」本身了,对于唐朝的内在腐朽,仅仅是借由其他角色提了几嘴李林甫、杨国忠来带过。 实际历史上的高适曾经多年混迹底层,其诗作中不乏对民生疾苦的感怀,同时他有着深远的政治眼光,可惜电影在这上着墨不算多。如果电影能刻画一下高适的这一面,将高适塑造成看清盛世中潜藏危机的形象,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相对比,那相比能让电影的意味更为深远。其实电影中高适写下「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一处,高适就有些洞悉盛世危机的意思了,完全可以再深入一点,让观众借由高适视角看到更多。 而对于唐朝「衰」的呈现,本是相当适合在「当下」的时间线里进行,但「当下」呈现的存在感相对弱,几个让人以为很重要的角色——吐蕃俘虏、公公,几乎没有什么性格表现或者是带出引出关键的剧情(吐蕃俘虏跑了之后再没出现,更显得这一开头给出不少镜头的角色其实很多余)。 也因为相比对高李的情谊、对诗歌的呈现,影片中对唐朝盛衰原因阐释得很不充分。在屏幕上念将近三小时的诗,的确能唤起大家的文化认同感,但还不足以称之为深刻。追光动画一向被认为画面优秀和剧情薄弱,《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追光求变的决意,剧情问题依然存在,但已经称得上有很大突破了,我也很期待之后能有更好的作品。总得来说我还是很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一遍《长安三万里》的,毕竟我真的希望这样的电影多来点。 ——————— 补一点塞不进前文的想法: 1.配乐还行,没有觉得明显不行的地方。我听出那么一点宗次郎的感觉。《初到长安》和《将进酒》两处是比较精彩的。 如果还有人想拍类似题材的电影想找配乐的话,以我对国内配乐浅薄的了解,我一个想到的人选是田汨。还有林海、关大洲应该都是很适合的。 2. 如果我去找的朋友像片中李白那么健忘的话,我觉得我会气死。

对《长安三万里》的一点想法和评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