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中国半导体公司,已经“50岁”
作者:王昕 来源:IT时报
任何一家拥有50年悠久历史的半导体公司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这家中国半导体公司已经从1972年成立,至今走过了50年历程,对于一路坎坷的中国半导体行业来说,更显振奋人心。
11月11日,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电科技”)举办纪念“长电科技50周年”活动。
回首半个世纪,长电科技的前身——江阴晶体管厂,于1972年诞生在中国半导体事业规模化发展的“前夜”。一批裁缝师傅从零学起,迈出了半导体制造的第一步。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困境之中百折不挠的江晶人开始了“芯片成品制造”的最初探索。1989年,公司首条集成电路自动化生产线投产。2000年,公司正式改制为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步一步完成上市、出海、跨国并购等诸多开创性壮举,直至成为如今的国内乃至全球芯片封装行业巨头。
今天,这家曾经的江畔小厂已经跻身全球业界前三。11月11日当天,工信部和江苏省工信厅领导以视频方式,祝贺长电科技迎来成立50周年的里程碑。
集成电路封测生产曾被认为投入多而回报慢,长电科技历经50载,是如何逐步走上行业领先、国际化专业化水平高的产业地位的?长电科技首席执行长郑力在活动中表示:“在中国乃至在全球,有50年以上的历史,至今仍在引领产业发展的集成电路生产制造型企业并不多见。长电科技一路走来的核心要素是长电科技从江阴晶体管时代至今,一直葆有一种与时俱进,自我革新的文化,推动着一代又一代的长电人,勇于接受挑战,勇于改善自我甚至否定自我中落后的部分,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精神,不断谱写着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营收、净利润均为历史同期最高
跻身全球前三,给长电科技带来了大展身手的舞台,同时也伴随着与全球企业同场竞技的严峻考验。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后,长电科技在2019年开启了董事会重组、公司章程修改、新的投资计划制定等新一轮公司治理的大幕。新的领导团队全面推行专业化、国际化管理,瞄准公司的短板精准发力。当年,长电科技即扭亏为盈,还在近三年里实现了令业界瞩目的业绩三连跳,步入稳健发展的轨道。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从2019年的0.9亿元增长到2021年29.6亿元,净利润率由2019年的0.4%,提升到2021年的9.7%。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达247.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4.5亿元,均为历史同期最高。
“异构集成”发力先进封装
在技术领域,过去三年中,长电科技取得了一系列高密度高性能封装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长电科技的SiP、晶圆级封装,2.5D/3D等封装技术都具备了可直面全球竞争的硬实力。公司在Chiplet 相关技术领域积累了长期经验和专利,在Chiplet 架构下对多个小芯片进行高密度集成,积累了丰富的大规模量产经验。2021年7月推出的XDFOI系列极高密度扇出型封装解决方案和今年攻克4nm芯片封装,都备受业界关注。
郑力解释,集成电路后道生产环节所做的“4纳米、3纳米”和晶圆制造的“4纳米、3纳米”是不一样的,长电科技利用小芯片技术,把多个小芯片集成在一起,让它集成的密度更高,让它互联的密度更高。“因为芯片本身的线宽线距有了一个大幅度的提升,这样的话把不同的芯片之间,包括在芯片之间的互联要用到互联层,叫做RDL或者叫硅转接板,这时精度肯定也要随之有提高;同时,在芯片和芯片对接时候的技术难度也是有明显的提升。”
郑力补充,未来芯片的集成技术要在后道制造进一步取得突破,核心不仅仅在于芯片本身的线宽线距,而是要考验后道生产技术怎样把芯片和更加精密的芯片,或者说“异构集成”,就是不同工艺之间的芯片要集成在一起,更好地互联在一起,这项技术意义是非常大的。

“交货快了,供应链的成本更可控了”
虽然今年实体经济的消费,包括手机市场存在一定下滑。但对集成电路产业来讲,郑力认为,对管理供应链反而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交货快了,供应链的成本更可控了”。
整个全球经济中,从汽车电子到消费环节,集成电路的使用数量呈现指数型的增长。郑力判断,虽然经济本身会有一定的波动,从两三个周期、三四个周期这样较长的周期来看集成电路产业的大趋势,无疑是向好的。
从比较长的周期来看,集成电路产业或者是我们所在的封测产业肯定是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它对整个产业提供的价值肯定是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封装测试这个环节,因为它在产业发展当中所承担的未来的任务、价值,创新的机会,会越来越多,郑力向《IT时报》记者表示,长电科技现在已经开始在积极地推动新的产能的建设,“未来我们还会根据产业需求,会有进一步的、比较大规模的、持续性的产能扩充,这顺应了整个集成电路中长期快速向前发展的产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