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开课:《论语》精读 北京师范大学 孟琢 (全89讲)

2022-11-02 15:51 作者:林雪兔  | 我要投稿

1礼:协调多元的调适(自发-自觉)、“礼之用和为贵”、三叩九拜(不完全恢复古礼但反思)、人际关系与自我修身、“直而无礼则绞”、“和为羹也”

来源:情、俗

精神:协调

2葸:畏畏缩缩的状态

3和:带有多元的意志性

4气质不同,修养不同(不可随顺-礼来调和)

5勇与直:仗义任侠

6礼尚往来的精神内核:no交换-沦为算计

“人而不仁如礼何”

7易:周全

8礼的根本:守其志

9礼的表现:生活、修养、治国理政、社会生活细节与大端、文化生活

10乡党:生活中的孔子“恂恂如也”,温和关怀、区分平民下级上级的政治态度与礼仪风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1礼是一种合乎道德的实践方式:“君子义以为质”

精神世界越单调越容易坚定—不断拓宽眼界

12礼作为治国之道、治国的枢纽:摆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君臣父子的人伦)、双向“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鲁昭公:君臣关系的颠覆

榜样作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哉:境界、气向的狭小

“从其大体者为大人”

13礼:规范制约的状态

thinking:自由与规范(社会背景下)

经济能力带来自由向往—规则只多不少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整饬而不拘谨,灵活而不放纵(人与自然的协调)

14《侍坐》:不吾知也

哂笑:笑不坏颜

鲁莽草率、功利狭隘、见仪不见礼

15异乎三子者之撰

有所志:no停止循环状态

孟春/仲春/暮春

16狂:积极向上

时:自然四季的运转

脱离了现实中人与人间的区别、隔阂、规矩,真实无伪,相亲相爱

三种境界:①规范与自由(身份被专业技能限制):“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②修养与率性:本性生成与外在调整、率性节情(子路)

③礼仪与自然:在调适中本于自然而又不背于自然,摆脱急切、功利、琐屑,人天合一

17知(智)与勇

①格物致知:人与物发生交往的关系,逐步产生知识、“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教育为本-答疑解惑

②知与人:投向人文人伦关系—知言

失言:错误时候正当的话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也”

普遍的理解贯通

③知与鬼神

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对未知的回应与碰撞

“鬼者归也”、“神者申也”:能量存在

“未知生焉知死”:理想主义,把握当下,不否定不肯定

④知与学

“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

能实现的求知的实践、平等精神

“述而不作,求而好古”

⑤知与义(来源)

义者宜也

礼义—规约性

和义—社会性(自然形成内在)

德义—伦理性(依循麻木丧失)

大义—普遍性

⑥知与命

天命:神秘而又磅礴的力量

把握可以把握的东西:安之若素,先知后安

现实中的超越性:对鬼神的扬弃

神秘力量纯粹化

⑦知与无知

承认尊重自己的无知—有一种知的可能,不断推向真挚的可能性

有知无知的土地

⑧知与仁者

真挚如归

“安”:自然的融入,以选择为前提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安能之”

“和然后利”

⑨生命的自然,翩然起舞

价值选择—生命熔铸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立足人伦,指向德性

古人二勇:贵族的战争之勇

民间的侠士之勇

18勇与涌相通,情感的涌动,道德情绪的磅礴

是否有勇的核心要素:内在道德修养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暴虎冯河:鲁莽、实现价值不重视生命的状态

勇来自理性的抉择而不是感性的冲动

荀子思路:狗彘/商盗/小人/世君子之勇

19不让勇陷入到乱/偏执/失控

勇是对不仁不义的回应

20“君子义以为上”

义勇概念的提出

“乡愿,德之贼也”:嘲讽打击,虚无态度;

遏制自我突破,自我改变;

迎合现实与当下。

21“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苏格拉底、柏拉图对雅典政治反思:群体压迫/人群暴政

特立不群的品质

齐宣王三疾:好货/好用/好色

小勇与大勇:个人与公共正义

22道德/年龄/位置高

23《儒行篇》

24四个核心范畴:仁智勇礼

早期三大弟子:颜回子贡子路

“不迁怒不贰过”:仁者温暖的胸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5颜回的优秀品质:

求知好学,不断提升自我的品质

不迁怒,对弱者的关怀之情

首领君子品质

26基本共同的道德追求

捍卫师生的精神价值、理想纽带

“反席未安而没”

如此思考便如此生活,知思统一

27国治攻弱,国弱伐强

子贡外交天赋

智而不满足其志

28特点:骄傲 好胜之心

过度自信:不再宽容

29子贡问出重要贡献(端木赐)

道德修养的过度也非成(中庸)—对于学习方法的启发

静心而自然的状态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0深切的真情

立体而丰富的师生交流场景

在宗法血缘结构之外的友谊:亲密与信实

在友道中切磋琢磨(修身、仁不断提升)

从众与放弃自我、尚达的可能性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讲求方法,不是刚性而是柔性,不过度强求

度:独立的态度

朋友间的忠恕之道

31乡愿:一乡之人皆好之

群己观:群体中担当责任、仁群之爱

不被非自觉的群体意识所控制:不为群所动—精神自觉

32士:读书人自我身份认同

顾炎武“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

上中下士:安邦定国/谨信道德/“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尾生抱柱)

“斗筲之人”:装饭桶的容器、刚正气质

33独立不倚

历史人物评价:格局、气象、功业

尊王攘夷:两个根本性的政治秩序建立—政治/文化/文明的延续

儒家历史观的变化

3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超越功利性价值

什么都想要—把握最想要的

3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境界高他人无法解读:不是顺服命运、环境而是融洽;下学即具体学习而不轻视

孔子的自我评价三类:人生总结/不被理解/正面对话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具体与超越的辩证统一(中庸):在调和各种要素中实现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公开课:《论语》精读 北京师范大学 孟琢 (全89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