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之相·声音之声——随意中蕴含技巧

本期共同撰稿@笑颜暖心
周九良老师在表演上非常注重细小环节的艺术处理,以传统技法为手段,以真实生活为依据,表演形象生动、代入感强。

说话和表情——状似随意中蕴含技巧
有一种说法,相声两个字乃是“相貌之相,声音之声”。在相声演员状似随意的表演中,实则是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表情等表演技巧的。
相声演员叙述事情,描写人物主要靠说话。因此在重音、节奏、高矮音儿、语气等方面就要尤其讲究,要求语言要说得真切、具有表达力。
面部表情也是相声艺术的重要表演技巧。这是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刺激时的一种反映,是将演员的精神活动展示给观众的重要手段。
只是因为相声表演力求自然,所以观众往往不易察觉演员是在使用表演技巧。其实这也是有的观众会将台上的事情当真的原因之一,只能说演员的演技太好了。
《山东话》的一个小单元
20210325烧饼老师和周九良老师合作的传统相声《山东话》中学蒙古话吃肉的小单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三翻四抖的小包袱。
【台词】
周:吃肉呢?
烧:ma ha yi xi
周:吃的肉不一样,我吃牛肉
烧:牛肉,大犄角ma ha yi xi
周:羊肉呢?
烧:小犄角ma ha yi xi
周:吃鸡肉?
烧:尖嘴子ma ha yi xi
周:鸭子肉?
烧周:扁嘴子ma ha yi xi
周: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拿脑袋找齐啊?牛就是大犄角,羊就是小犄角
表演赏析
周九良老师是如何运用传统相声关于说话和表情的表演技巧来演绎这个片段的呢?
这个小单元其实很简单,是为了展现捧哏逐渐识破逗哏用假的蒙古话糊弄自己的小伎俩。重点是如何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捧腹大笑?
捧哏在这个小单元中的主要任务是替观众发声,把观众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观众想表达的情绪表达出来。表演成功的关键是捧哏的情绪要与观众的情绪同步。如何才能同步呢?
观众的情绪是看到逗哏表演后真实产生的,捧哏要想与观众同步,就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要随时随地注意观察、体验生活。二是要针对不同的节目与情绪进行长期练习。
我们来细品这段表演。
第一番,周老师听到牛肉(蒙语)时,扭过头眨了几下无辜的小眼眼,感觉好像哪里不对劲,但是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劲,咳了一声作为停顿。
第二番,周老师安耐下不对劲的感觉,向饼哥问了羊肉(蒙语),听到之后扭头琢磨,嘴里还小声的重复一遍,还是没有说出哪里出现问题了,遂想再次验证自己的猜想。
第三番,周老师便向饼哥问鸡肉(蒙语),听到时,他表现出来的神态就有种胸有成竹的表情,仰起头来,这是自己的猜想得到证实的傲娇小表情了。
第四番,当周老师问出鸭肉(蒙语)的时候,就随着饼哥的节奏一起大声地说出来了,而且还用手部动作模仿鸭子的嘴形。
周老师通过改变说话的节奏、高矮音儿和语气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变化。音量有“正常音量→减小→升高”的过程,音调有“正常音调→降低→提高”的过程。神情也与声音匹配做出了“正常提问→疑惑→试探→恍然大悟”的变化。语言节奏上也很注意速度和顿挫,有迟有紧。
周老师的四次提问,不但声音和神情的递变层次非常明显和真实,而且他的声音和神情是有高度一致性的,符合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疑惑→小心求证→大胆质疑”的过程。观众就不知不觉地被他和饼哥带入到了情境中去。
正是这种通过表演体现出来的真情实感,才能与观众的心理变化同步、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得包袱大响。这应该就是一个优秀捧哏演员的作用体现吧!
最后我想说
周老师说熟悉的台词毫无油滑之感,跟第一次听到逗哏的说法一样,情感非常真实,这很可贵。只有演员当真事儿演,观众才能当真事儿听。观众真听进去了,才能被演员带动情绪变化,产生好的演出效果。
演员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情感,表现出不同的语气和神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观众的笑声证明了饼哥和周老师表演的成功,更证明了他们是肯于钻研业务的好演员。

注1:发贴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周九良老师在舞台上的艺术设计,以及艺术设计背后的传统文化,从而理解周老师为作品付出的努力。
注2:所有内容仅针对【作品】和【角色】进行分析,不针对任何人,不与其他人横向对比。知识性错误恳请指正!感受性抬杠直接拉黑。
注3:参考资料
[1]侯宝林 口述, 刘祖法 执笔. 侯宝林谈相声[M]. 1.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