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城市
元代,定都北京以后,这里逐渐成为全国政治的中心。公元1283年至1293年,为了连接南北的交通,将南方粮食运到北方,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重新修建京杭大运河。从此以后,大运河缩短九百多公里,北京成为大运河的终点——
2023年4月,在北京游览之际,我寻访了这里的大运河遗址,包括广源闸遗址、紫竹院公园(南长河)、澄清上闸遗址、什刹海等。2013年3月5日,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这些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北京市的积水潭(什刹海)、万宁桥(澄清上闸遗址)、东不压桥遗址(澄清中闸遗址)、玉河河道和通惠河通州段河道。
1.广源闸遗址
4月15日中午,参观完万寿寺,顺着南长河向东,我来到大运河广源闸遗址。元至正二十九年(1292),在白浮泉引水工程之上,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这座水工建筑,俗称“豆腐闸”。
此闸是元代通惠河上游现存的头闸,结构分为闸门、闸墙、基础三部分,可以调节河水流量,还能控制水位高低。同时,在闸上铺设木板,具有桥梁的功能。如今,在闸墙两侧有四个望水兽,保持“桥闸一体”的历史原貌。
2.紫竹院公园(南长河)
4月15日中午,顺着南长河向东,我走进紫竹院公园。过去,这里是一片低洼的湿地。元代,在高梁河上游,郭守敬开挖长河时,这里形成蓄水湖泊,成为北京城的水源之一。
明清时期,在湖岸边,修建福荫紫竹院,成为皇家的行宫。1953年,在这里建成紫竹院公园,南长河和双紫渠穿园而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的基本格局。其中,南长河是明清两代皇家钦定的御用河道,长约11 公里,宽约25米。
3.万宁桥(澄清上闸遗址)
4月16日傍晚,穿过热闹的南锣鼓巷,我来到玉河上的万宁桥。这里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原为木构筑,后改为石筑。如今,此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成为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的交汇点。
万宁桥为单孔拱券,长约34米,宽约17米。桥两侧现存六只镇水兽,东北护岸上为元代石雕,西侧设澄清上闸,乃积水潭的入口。元代,此桥位于元大都中心,桥上南北大街贯穿,桥下运河东西流过,成为都城交通枢纽。
4.什刹海(积水潭)
4月16日傍晚,经过万宁桥后,什刹海的美景扑面而来。在落日的余晖之中,水面波光粼粼,充满帝都气息。行走在什刹海岸边,微风拂面,轻松舒适。
元代,修建大都时,紧临积水潭,选定中轴线。京杭大运河建成后,积水潭的漕运兴盛,成为元大都的商业中心区,米面市、木器市、珠子市、缎子市等大小集市沿积水潭岸边设立。
明代初期,积水潭缩小,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跟“前三海”呼应,俗称为“后三海”。后来,因为后三海周围有十座佛寺,这里开始被称为“十刹海”,也写作“什刹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什刹海的街巷变得流光溢彩,人群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在酒吧一条街上,弥漫着文艺气息,透过开放的门店,歌手演唱的流行音乐吸引路人驻足观看。
在什刹海岸边的烟袋斜街里,各种各样的小吃店鳞次栉比,香气扑鼻,热闹非凡。其中,有一座不起眼的广福观,修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管理天下道教的道录司曾经设立于此。
提起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家都会想到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周口店猿人遗址等。其实,大运河也是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是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从古至今,大运河的两岸都是北京的交通要道和繁华之地,汇聚南北文化,展示京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