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东北?【星球研究所】

关于东北,我们可以有很多解读。
它是富饶的黑土地,
(吉林长春丰收田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是广阔的林海雪原,
(大兴安岭雪景,摄影师@老山货)▼

是无尽的奇珍异兽,
(长白山紫貂,摄影师@NoOne晓东)▼

也是魔性的东北口音,是直率且有趣的灵魂。
(东北知名喜剧演员众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关于东北,我们也有太多的疑问。
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如今为什么沦为难振兴的老工业基地?
(沈阳市沈海热电厂,摄影师@孙林路)▼

曾经中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区域,如今为什么渐变为一座又一座“空城”?
(黑龙江绥化-滨江列车,2010-2020年间流出30%的人口,是东北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荧屏上的东北人朴实有趣,印象中的东北机构人浮于事,构成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当我们试图还原它的真实面目,也陷入了对东北的迷思,难免沉浸地问出一句:
啥是东北?
地理意义上的东北,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面积约126万平方公里,从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大连,直线距离1600余千米,甚至超过大连到台北的距离。
(东北行政区划与位置,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如此广袤的一片土地,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文化的同质性,成为中国最有区域认同感的地区之一,以至于我们可以模糊掉近6000千米的省界,讲述一个“整装东北”的故事。
史前时期,这里照进了中华文明的一道熹微曙光;封建时代,这里孕育了骁勇善战的中原征服者;近现代,这里点燃了一个贫弱国家的工业雄心。
即便如今世事变迁,这里依然流淌着不变的热血。
(从上到下依次为红山文化玉龙、沈阳故宫、抚顺的钢铁工厂,摄影师@鞠骁&视觉中国,制图@李雪茜&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不过,在历史的激荡开始之前,初生的东北,只是千里冰封的粗砺大地。

01 艰难开局
东北的开局由三条山脉开启,它们争相隆起,合围出如今东北的轮廓。
(东北地形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西部,大兴安岭自北向南,绵延1400余千米,约等于北京至上海的距离,数万座山峰相连,汇成大地的波涛。
(请横屏观看,绵延的大兴安岭,摄影师@老山货)▼

大兴安岭西坡,缓缓过渡到海拔约1000米的呼伦贝尔高原,这里平坦开阔,草原一望无际
(请横屏观看,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莫日格勒河,摄影师@洛源)▼

东北北部,是平缓的低山丘陵,海拔只有500-800米,名字也矮了一头,唤作小兴安岭。
(黑龙江伊春的乌伊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东北东部,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岭,包括吉林哈达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等组成长白山脉,巍峨壮丽。
(请横屏观看,长白山顶的天池是中国最深的湖泊,摄影师@付明泽)▼

它的余脉深入渤海与黄海之间,惊涛拍岸,塑造无数岛屿和曲折海岸线。
(大连海岸,摄影师@吕文正)
▼

山的隆起还伴随大规模火山喷发。由于大地深处,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使得这里岩浆运动活跃,造就了如今的600多座火山,其中就包括声名赫赫的长白山火山群、五大连池火山群、镜泊湖火山群、阿尔山火山群、龙岗火山群等。
(请横屏观看,四海龙湾玛珥湖,位于吉林龙岗火山群,摄影师@钟永君)▼

时光荏苒,它们或已植被遍身,或已聚水成湖,只有从面目狰狞的石海,可以瞥见曾经毁灭性的力量。
(黑龙江五大连池,画面中大面积黑灰色区域是火山岩组成的石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形成火山,来自地下深处的力量还引起大规模的大地沉降,在东北腹地产生巨大的凹陷,成为被三列山脉合围的东北平原,但与如今的沃野千里相去甚远,这里曾如同被“封印”,原因在于它的两重劣势。
第一重劣势——极寒的天气。这里纬度较高,接收的太阳辐射少,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区域,甚至和全球大部分同纬度地区相比也要更加寒冷。
(中国东北相近纬度地区1月平均气温对比,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这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西面蒙古高原的西伯利亚寒流,北面北冰洋爆发的寒潮,东北面鄂霍次克海的冷气团从三个方向轮番攻击,给本就纬度较高的东北雪上加霜。
(冰冻的吉林松花湖,摄影师@常建儒)▼

所以,中国唯一的寒温带在东北,中国-53℃的最低气温纪录在东北,气象部门认定的“中国冷极”也在东北。如果以“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则这里最长的冬季可达230天。
(黑龙江雪乡,每年降雪期长达7个月,摄影师@汪进玉)▼

冬季,干冷的大陆季风在南下过程中与暖湿气流相遇,落下纷纷大雪;夏季,湿润的海洋季风带来7-8月的雨季。
(草原上的风暴,摄影师@Range四方)
▼

这让东北大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700mm之间,虽然降水量与华北地区相当,东北地区却更加湿润。
这也和极寒有关,低温条件下,蒸发本就十分微弱,加之土壤中的水分又被冻结,形成冻土,导致积水既无法蒸发、又无法下渗,在大面积的洼地中出走无门,形成这里的第二重劣势——潮湿的大地。
(三江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沼泽区,拍摄于黑龙江抚远,摄影师@石耀臣)▼

同样因为低温,植物残体难以分解,积累在土壤中截留水分造成土壤过度湿润、氧气不足,原本的草甸和森林退化为沼泽,面积可达到东北湿地的2/3。
(草甸沼泽,拍摄于黑龙江抚远,摄影师@郭宏宇)▼

广布的沼泽又成为江河的蓄水池,源源不断地补给河流,造就诸多大江大河。
(东北水系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外部,有数条大江环绕,成为今天的国界。包括黑龙江、
(请横屏观看,“龙江第一湾”景区,摄影师@关卫宏)▼

额尔古纳河、
(伊敏河,额尔古纳河支流,摄影师@陈剑峰)▼

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等。
(请横屏观看,鸭绿江太极湾,摄影师@滕洪亮)▼

内部同样有数条大江,在平原编织天罗地网。包括嫩江、松花江、
(嫩江在黑龙江肇源县汇入松花江,摄影师@陈剑峰)▼

以及辽河。
(辽河入海口附近,一边是红色的碱蓬草,一边是黄色的水稻,摄影师@周昫光)▼

此外,大地凹陷处流水聚成湖泊,小如松嫩平原上散布的湖泡,大如兴凯湖、呼伦湖,一望无际。
(呼伦湖,中国第五大湖,蒙古语译为像海一样的湖,摄影师@李雨森)▼

寒冷与潮湿互相交织、封印地表,难以开发利用的荒芜似乎成了这片土地的宿命。
然而,自然是辩证法最忠实的守护者,随着时间推移,东北这片粗砺大地,开始露出蓄积已久的宝藏。

02 锋芒初露
最先展露锋芒的地方在起伏的山地,这里降水充足,排水条件好,为树木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自南向北叶片从宽大的阔叶变成窄小的针叶,以适应逐渐变冷的气候。
在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蒙古栎、红松、桦树、榆树、樟子松交织变换,
(小兴安岭的针叶阔叶混交林,拍摄于黑龙江伊春,摄影师@赵高翔)▼

到了最寒冷的大兴安岭北段,兴安落叶松以极强的御寒能力脱颖而出,成为优势树种。
(黑龙江冬季的落叶松,摄影师@张东立)▼

林海漫山遍野,夏季绿荫如盖,秋季层林尽染,这里成为中国北方森林最集中的区域,森林蓄积量占据全国的1/4。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森林,摄影师@蒋作泳)▼

由于纬度较高、日照角度低,树木为了获取更多阳光,拼命向上生长,营造出高大的垂直空间。
(樟子松林,林下杜鹃花盛开,摄影师@老山货)▼

树木超长的生命周期和强大的生产力,又为动物提供了稳定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使这里成为各种动物的家园。
(从上到下依次为森林中的秋沙鸭、鹿和长尾林鸮,摄影师@冯江&NoOne晓东&冯江)▼



为了渡过漫长的寒冬,动物们长出厚厚的皮毛,或者贴秋膘、储冬粮,或者睡大觉。
(抚远黑瞎子岛的黑熊会在冬季冬眠,摄影师@唐瑜键)▼

人类也依靠山林丰厚的自然资源,在此安身立命,东北两大古族“肃慎族系”与“东胡族系”,分别兴起于长白山脉与大兴安岭,在山林中“狩猎”和“采集”是他们最初的生存方式。
(今天的鄂温克人,他们历史上长期保持着狩猎的生活方式。下文在东北古代族系的划分上采用“三分说”,即东北古族可以划分为汉族、东胡、肃慎三大族系。摄影师@鹿钦平)▼

生活在长白山地的肃慎族系更靠近发达的河网,“渔猎”更为突出。
(兴凯湖上的捕鱼人,摄影师@老山货)▼

生活在大兴安岭的东胡族系则紧邻呼伦贝尔草原,很容易获得新的生产方式——“游牧”。
(呼伦贝尔草原蒙古族骑手,摄影师@老山货)▼

而山地之外,一些族群逐渐掌握农耕技术,辽河流域在汉人的经营下,两汉时期就已成为发达的农耕区,几乎同时,在鸭绿江流域,高句[gōu]丽依赖农耕经济兴起。
于是,东北的地缘优势开始显现,它可以同时吸收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优势,让东北族群得以崛起。
公元386年,东胡族系的一支——鲜卑人建立北魏,大约半个世纪后,北魏一统北方,疆域范围到达黄河流域,成为第一个统一中原的游牧民族。
(北魏洛阳城,摄影师@李文博,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后来,同一族系的契丹人、蒙古人依靠骑兵加持,所向披靡,建立疆域辽阔的辽朝、元朝,再次问鼎中原。
而肃慎族系的一支——靺[mò]鞨[hé]人,可谓博采众长、包罗万象,吸纳了汉文化、高句丽文化,于公元698年在东北建立渤海国,立国228年,几与唐朝相伴始终。
(渤海国都城遗址,位于黑龙江宁安,采用中轴线布局和“三重城”结构,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之后,同一族系的其他分支女真人、满人相继崛起,并建立金朝、清朝。
(沈阳故宫,清朝初期皇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封建王朝2000多年历史,东北两大族系对中原政权的影响,竟超过1000年。
(中国古代史的后半段,堪称东胡族系和肃慎族系交替崛起的战场,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然而,这些东北古族强大起来之后,无一例外地出走东北,热闹与繁华似乎终究是中原的,而东北只剩“荒城废堡、有土无人”。
但是,东北还有无数的能量在蓄积蛰伏之中。
它们是大地深处闪耀的金属矿藏,是漫长地质演化中形成的石油、煤炭,更是黑土地里厚厚的腐殖质。
(黑龙江双城,积雪覆盖下的黑土地,摄影师@傅鼎)▼

只是,这些能量的爆发,尚待另一批人的到来。

03 解除封印
近代以来,中原人口膨胀、土地紧张,战争频仍、无年不灾,而地域毗连的东北地广人稀、物产丰富。
于是,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有大约3000万来自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百姓,或经山海关一路跋涉,或飘洋过海到达关外,形成一场人口大迁徙——“闯关东”。
关东苦寒、条件恶劣,移民初来乍到,只能住窝棚、卖苦力,但正是这种拓荒者精神,让土地被一点一点开垦出来,东北长期缓慢的发展进程被一举改变,甚至逐渐变为农业基地。
(闯关东前后东北地区人口和耕地面积,清廷开放东北垦殖后,东北地区人口和耕地面积都飞速增加,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清末,东北已开垦土地面积超过1亿亩,每年有60%以上的粮食可以销往全国各省,高品质的东北大豆甚至畅销国际市场,彼时,东北就已成为知名的商品粮基地。
(今天黑龙江佳木斯的大豆田,飞机在喷洒农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粮食加工则促进了轻工业的繁荣,外来资本与民族资本纷纷进入,酿酒、制粉、榨油成为东北三大重要产业。1900年,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开办了一家啤酒厂,生产“哈尔滨啤酒”,成为我国最早的啤酒品牌。
(哈尔滨啤酒庆祝成立120周年的无人机表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民国时期,东北当局投资采矿、交通、军工、通讯、汽车等重工业,自建铁路1521.7公里,占据当时国有铁路的绝大部分,规模庞大的东三省兵工厂更是号称“东方第一”。
(沈阳站,民国时期为东北最重要客运站,摄影师@孙建鑫)▼

此外,还发展教育。1923年创立的东北大学,很快跻身中国高校前列。
然而,彼时的中国风云激荡,沙俄、日本先后入侵关东大地,在东北营建“国中之国”。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摄影师@吕威)▼

尽管这期间,钢铁、冶炼、电力、煤矿、化工、森工、机械、桥梁、造船等重工业和基础产业,和造纸、纺织、橡胶、陶瓷、制烟、制糖、粮食加工、制油业等各种轻工业艰难起步,
(请横屏观看,丰满水电站,日伪时期动工,“一五计划”时完成,成为“中国水电之母”。如今,大坝旧址已拆除,图中新坝于2019年落成,摄影师@佐蚂)▼

但本质上它的资源,却以“杀鸡取卵”的方式被掠夺,土地满目疮痍。
直至东北解放,伴随着一曲铿锵有力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东北解放区快速恢复生产,为全国的解放提供了后盾。
新中国成立后,它又承担起“共和国长子”的重任,发展原材料和能源产业,服务于整个中国的工业化之路。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中有56项放在了东北,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第一辆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及第一批工业基地均诞生于此。
(长春市汽车广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辽宁建成以鞍山为中心的第一个钢铁工业基地,吉林三大化工厂组成第一个化学工业基地,黑龙江鸡西、鹤岗、双鸭山等煤矿区初具规模。
1955年,鞍钢生产的钢材几乎输送至全国各个地区,满足了全国2000多个生产和基本建设单位的需要。
(辽宁抚顺西露天煤矿,摄影师@杨诚)▼

1959年9月26日正值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松基三井喷油的消息传遍中国,钻井所在地因此得名“大庆”,石油工人一声吼,唤醒了荒原下沉睡的资源,新中国盼来了第一个特大油田——“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上的磕头机,摄影师@葛孝通)▼

与此同时,“北大荒”也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以万计的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在东北北部的广大荒芜地区,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发出“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口号。
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驾驶“东方红”拖拉机在“北大荒”垦荒的身影,被永久留存。
(“北大荒”指位于三江平原、黑龙江谷地及嫩江流域等地的荒芜地区,下图为第三套1元人民币,图片来源@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如今的北大荒有超过10万台大中型拖拉机,4.7万台联合收割机,机械化程度超过99%。
(上文数据来自北大荒集团,北大荒农场丰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且,东北创造的繁荣不只属于自己,当它生产的粮食、木材、石油、煤炭、钢材、机械通过计划调拨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利润被转移投入到全国其他区域,整个中国工业发展不平衡的格局都在发生改变。
(运煤列车从牙克石的储木场驶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60-1970年代,出于国防需要,工业资源向中西部转移,开始“三线建设”,东北甚至掏空家底,“好人好马上三线”,将最优秀的工人、干部输送到中西部地区,迁移企事业单位200多个,援建项目300多个,输送人才100多万。
西部的钢城四川攀枝花,中部的汽车城湖北十堰,从无到有成长起来,襄阳、六盘水、金昌、汉中等地至今还有一个个东北官话的方言岛。
(仅沈阳铁西区,在三线建设期间就曾援助60多个县市的100多个项目,摄影师@孙泽,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站在工农业的巨大成就之上,东北,尽享全国的赞誉。这里土地肥沃、粮食优质、人才济济,满腔家国情怀。
工业的烈火、时代的热血,终于让它冲破了寒冰的封印,东北成为发达的代名词,成为令人骄傲的归属地。
然而,一阵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热闹之后,东北又该去向何方?

04 热血难凉
国家往更加开放的方向走去,追逐更先进的工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东北却在这场变革中无所适从。它是共和国的长子,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重器,而当时代的巨轮调转航向,它却不再是最合适的舵手了。
1978年,东北地区GDP占全国的14.4%,2021年这个数字无情缩减至5.5%。
(1978年至2021年,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GDP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中的排名分别下降了14、17、8位,内蒙古自治区上升4位,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这不到10%的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失去:产品失去市场、工业失去投资、人们失去工作、城市失去人口。
1986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正式宣告破产,成为第一家宣告破产的国有企业。90年代,整个东北大约有3000万人失去工作,“工人老大哥”成为下岗工人,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话剧《钢的琴》剧照,这类作品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失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其他地区慢慢从经济转型的阵痛中恢复,东北却似乎依然增长缓慢。
过去十年,东北常住人口减少约1000万,相当于流失了一座哈尔滨的人口。
(废弃的工厂,拍摄于内蒙古牙克石,摄影师@滕飞)▼

时间在这里走过,留下沧桑的痕迹,
(黑龙江鹤岗,即将拆迁的小村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东北不再是那个热火朝天的东北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似乎要将它再次封印。但我们却无法忽略,那一片冰封之下依然涌动的能量。东北,依然有天赐的农业资源,肥沃的黑土地可以丰收一切。可以收玉米,
(玉米制种,摄影师@邱会宁)▼

收水稻, (成捆的秸秆,摄影师@邱会宁)▼

收白菜, (成堆的白菜,摄影师@邱会宁)▼

收大葱, (成捆的大葱,摄影师@邱会宁)▼

收辣椒, (成堆的辣椒,摄影师@邱会宁)▼

收甜菜, (成车的甜菜,摄影师@邱会宁)▼

养育肥硕牛羊、山珍海味......
(大连海水养殖场,摄影师@马天旭)▼

发展百年的工业基因没有停止进化,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研制生产我国第一代舰载机歼-15,大连造船厂建造完成“辽宁舰”和“山东舰”。
(大连造船厂建造的“辽宁舰”,摄影师@邱会宁)▼

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彰显着独特魅力,10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森林、草原、海岸、湿地,
(黑龙江扎龙湿地的丹顶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也有美食、人文、温泉、冰雪。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野性的北国风光,温暖的人间烟火,永远动人心魄。
(东北亚滑雪场庆祝场景,摄影师@李乐)▼

还有可爱可敬的东北人,他们胸怀家国、默默建设,无论家乡还是他乡,总是活出一股蓬勃的劲头,一种敞亮。
(人们尽享丰收的喜悦,摄影师@邱会宁)▼

我们似乎理解了东北。它是一个问题突出的地区,极寒的气候、僵化的体制,都可能将它封印;但它仍是一个优势突出的地区,无尽宝藏仍在那里,
(查干湖冬捕,单网捕捞量可达30万斤,拍摄于吉林松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雄厚基础仍在那里,
(“沈飞”生产的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起飞,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还有那一千多万出走的东北人,即便他们今天散落天涯,但这里永远是他们心中最牵挂、最眷恋、最不舍的土地,是不能够被仅仅百年的兴衰所定义的土地。
东北不再如往日闪耀,但它不需要挽歌,重新解开封印或许困难重重,但改变正在发生。
(这是冰封不住的人间,拍摄于辽宁锦州,摄影师@杨铁军)▼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文洁编辑:所长&李鸭梨
图片:昼眠设计:李雪茜&王天怡
地图:陈景逸&陈志浩
审校:王朝阳&云舞空城&洪鹤&松楠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注:本文在东北古代族系的划分上采用姜维公主编《中国东北民族史》一书中的三分说,即东北古族可以划分为汉族、东胡、肃慎三大族系,认为秽貘族系为混血族系,不是独立的族系。
【参考文献】
[1]姜维公.中国东北民族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2]衣保中.中国东北农业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3]马平安.近代东北移民研究[M].齐鲁书社.2009.
[4]郑度.中国自然地理总论[M].科学出版社.2015.
[5]傅鸿志.辽宁地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李诚固.吉林地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臧淑英.黑龙江地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8]满都呼.内蒙古地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9]李己平. 消退与振兴[D].吉林大学,2011.
星球研究所,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