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绿藻】石莼 :飞浪织成石上裙

写在前面的话:
蜀黍这个破烂新专栏模式贼难用,还少了一堆功能,差评
本系列专栏是关于常见的水族观赏藻类的介绍、展示、饲养要点、个人体会
参考书籍《在日本可以看到的388种海藻写真+生态标本》文一総合出版、《南海常见大型海藻图鉴》(刘涛老师编写)
参考网站:algaebase.org 、Wikipedia还有已经摆烂多年没有数据更新的sp2000等
参考文献:《中国海洋绿藻门新分类系统》黄冰心、丁兰平、栾日孝
《孔石莼( Ulva pertusa Kjellm )繁殖细胞的获得及早期发育的观察》王帅 中国海洋大学
《单色 LED 光源对大型海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李科 浙江大学
《大型海藻孔石莼对海水中不同形态氮盐和磷酸盐的吸收研究》吕冬伟、刘欢、田鹏华、徐榕雪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图片来源见水印
由于个人感情包含较多、体会和饲养经验都来自玩家交流讨论整理,并不具有学术严谨性。但本着快乐饲养的前提,应该是勉强够用来参考。同时由于个人整理,可能会出现错误,欢迎大家指出,欢迎大神拍砖,一同交流学习。
特别提醒:
这是茉莉某天突发奇想开着挖掘机挖的一个大坑,因为茉莉正在考研,并且正在准备复试甚至要寄了,本系列专栏随时面临长期不更新、停更甚至断更,大伙们看着图一乐呵就行。


每到春夏,海边光秃的礁石便会着上“新衣”。这些像百裥裙一样的绿色“新衣”,是由一种低等藻类组成的。这些藻类如蝉翼薄,如丝织柔。白浪拍击在礁石上,这些藻类随着水流如裙边摆动,又好似真如白浪织成一般,在阳光辐照下展现出出沁人的绿意。
说起最常见的海藻,第一反应一般是海带和紫菜等,但若说起海边近岸最常见的海藻,则应该是石莼。
无论是在沿岸礁石上,码头立柱上,甚至是现在大多海滨浴场的浮球警戒线上,都可以看得到它们的身影。而大多数这些白浪织成的碧绿萝裙,正是石莼家族的成员们。

石莼 Ulva lactuca ,英文写作 Sea Lettuce ,绿藻门下石莼目石莼科石莼属。
藻体呈片状,叶片卵圆形。体由两层细胞构成,体幅长度在10-40公分左右,基部以固着器固着,有一定韧性,比较脆,易撕碎。主要生活沿岸潮间带的中低潮带、深度5-8米内的潮下带,甚至部分潮湿且靠下的飞溅区都可以有石莼生长。其广布世界温带到热带海岸潮间带。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环渤海分布较少。
石莼一名,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本草拾遗》:“石莼生南海,附石而生,似紫菜色青”。可做菜肴和汤,也可晒干打粉,同时也是一味中药。据《本草纲目》记,石莼可“下水利润”,可泡茶,甚至有和马尾藻属的铜藻合食作为解毒药的说法。当然,中医药上的说法咱也不懂,毕竟茉莉中医学只考了71分(悲)。
但要说石莼可以食用,那确实如此。早年,我国紫菜培育技术不成熟时候,石莼就作为紫菜的低端代替物,被沿海人民食用。故石莼也有了海白菜,青海苔的外号。但放在紫菜繁育技术成熟,海藻产品种类繁多的今天,这种带着青涩味道的紫菜下位产品逐渐淡出了主流市场,现在很少有海边景区大排档出售石莼作为菜品。不过要说食用海产品,霓虹国人在这一方面却有他们独到的见解和偏执。石莼在霓虹是非常受欢迎的海产品,霓虹人用新鲜的石莼凉拌沙拉,用晒干石莼打汤做味增,甚至直接做成石莼海苔出售。
茉莉有幸在广州某家日料店尝过一次。石莼是凉拌的,在鲔鱼握之后上。入口确实有点生菜的青涩味道,吃起来很像千张口感,或者很脆的紫菜。配上柠檬汁,解腻,挺好。

当然既然人可以吃,那自然会有很多生物也会食用石莼,比如一些专性食藻鱼,如刺尾鱼属和蓝子鱼属等,一些无脊椎动物,比如各种螺类,海胆和不少食藻虾等。现在也不少养殖户,在饲养对虾和鲍鱼的时候也会同时饲养扩培石莼作为生物饲料,不仅廉价节约成本,还能净化水质,更是纯天然无公害。

说完食用石莼,咱们继续来聊聊石莼的水族饲养
如果是从活石暴藻开缸的玩家,大概率能在缸里看见石莼。石莼可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可以产生配子体和孢子体,开缸的活石上面附着了石莼的繁殖子体,在条件适合情况下就会从附着点生长出石莼来。比较常见的是暴藻初期n盐开始攀升的绿藻阶段,还有缸里稳定后在水流较急的位置生长出来。

当然,石莼也可以作为观赏藻类出售,不少野采商家会出售带有石莼的石块。甚至有不少卖家将附有石莼的石头当做“带藻活石”来售卖(点名批评青岛周围某些咸鱼卖家),居心不良。
但是若是真的想在缸里饲养石莼呢?毕竟,谁能拒绝自己缸里有如此原生态,仙飘飘如黛色绸缎一般的藻类呢?
那就先来说说常规鱼缸饲养石莼的难度吧。若以游戏难度来说明的话,大概就是原始版本的贪吃蛇那样难,说简单很简单,说难,靠北,难爆了好嘛。

首先是石莼的购入。
石莼作为潮间带战士,抗逆性极强,潮间带涨潮退潮风吹日晒的环境,对于石莼来说根本不不在话下。但可能石莼怎么也想不到,经历了大自然的风火雷雨都安然无恙的它,会轻易在快递里狗带。在玩家们下单,眼巴巴盼着收货,最后到手上的石莼却是韧性不佳,边缘白化,藻体破碎。
其主要原因很简单,看过前几期专栏的朋友就知道,就是跌酸。现在快递都是“一包水”式发货。短期内速达的话还好,但一般快递到家至少需要2天以上,特别是青岛来的快递。在此期间,没有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加上本身和袋子里其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很容易造成快递袋内PH突变。从而轻松杀死藻体细胞。
那也有朋友会说,我拿到看着挺完好的,为啥在缸里养着养着石莼就白了破了化了呢?原因很多,但咱们接着快递讲。首先要知道,快递袋内跌酸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全部歼灭石莼本身,本身石莼是比较耐低PH环境的藻类,在PH7甚至以下的环境都能很好生长。但快递袋内的水质突变,会诱导开启石莼无性繁殖的开关。这时候的石莼本体,会诱导营养细胞经过一系列过程转变成孢子体,藻体开始发散,从宏观上来看,就像藻的边缘开始白化产生破裂和碎片。这个诱导过程是链式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这样一个自我产生繁殖体的过程,会从边缘处、破碎处开始,一直蔓延下去,直到剩余藻体在新的水体(你的鱼缸)里彻底养定,适应了环境之后方可中止。所以很多时候,鱼友收到了石莼放在缸里养着养着就化了。

那有些朋友就说了,我自己提着桶去摘的,咋也会这样呢?
接下来,就该说说石莼难以养定在鱼缸里的其他三条原因,或者说饲养石莼应当注意的三点。
咱们先看温度,现有的大多有石莼出售的国内卖家,都在青岛圈子里,那边的原生石莼更喜好低温。有论文显示:排除其他因素前提下,青岛采集的孔石莼的完美养殖环境是25度高照度的环境。但一般春夏季青岛原生环境下近海潮带的海水温度在16-22度左右,远比常规海缸24-27度低(可别小看这区区三四度对这些可怜的低等藻类的影响)。除了影响藻体本身的存活状态外,温度也是诱导石莼繁殖的强相关因素。在较高的温度下,主要易诱导石莼有性繁殖和发散,在较低温度下则主要诱导石莼无性繁殖和成簇。故如果要在水族箱里饲养的话,最好的维持温度应该在:南海产区24度以下,东海近黄海产区的22度以下为佳。这也同时说明了,不建议购买黄渤海采集的石莼,相比之下,南海采集的会更加好活好养。
第二个原因是水流。石莼主要来自潮间带,对水流要求高,需要特别大的流通水量/水更新量。故一般推荐在中流层上部到高流层底部安放入缸的石莼。虽然很多玩家知道石莼需要大水流,但却直接用造流对着石莼吹。这是错误的做法。石莼藻体在转移过程中会变得十分脆弱,并不适合大水流对冲,过大的受力会撕碎原本脆弱的藻体。一般应该采用网兜/高透水隔离盒在缸内罩住,放置在中高水流区域,以石莼藻体微微在水中摆动为佳,待其稳定后再考虑改变放置位置。而缸内的最佳位置,或许就是下滤蛋分之后的溢流区域。

第三个因素是水质。一般来说水质因素主要看三点:盐度、KH与PH、营养盐水平。
①KH和PH:作为潮间带战士,石莼必须适应潮起潮落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在潮汐来临时候的水淹和落潮的干旱。一般来说,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远高于水体溶解可以利用的。但石莼和其他植物不一样的是,较高浓度的co2会抑制其光合和呼吸作用,使其处于一种补正点以下的“睡着了的状态”,尤其是直接接触空气中这种情况。一般来说,运输过程中的藻体,因为呼吸作用产生大量co2造成运输容器的跌酸,抑制石莼本身生命活动,促进应激处理。跌酸除了PH外,会连带KH一起降低(平衡往生成碳酸/co2转入水分子笼的方向走)。故一般已经运输过来的石莼,在已经遭受了环境巨变的打击下,若直接过水入缸,则会再次经历一次PH和KH突变,二次打击,雪上加霜。正确的做法是收到石莼后,哪怕是自己带回来的,也预先泡制中性淡盐水,在杀菌的同时也缓和藻体的窘迫状态。推荐做法是:用盛有1.005-1.010的淡海水干净容器,漂洗石莼本身,爆气浸泡1-2小时后,捞出进行下一步。当然,除了石莼,快递收到手里的大多数绿藻/褐藻都可以进行这一步操作,不一定要泡,有些漂洗数分钟即可(这属于是往期常谈的老话题了)。
②盐度:作为潮间带战士,石莼能耐受盐度的大范围改变。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我国近海盐度在1.015-1.021左右,远小于正常珊瑚缸的盐度要求(1.024-1.027)。加之运输过程中藻体细胞胞质会一定失水浓缩,故直接入缸并不妥当处理方法同上,一样过淡盐水。虽过完淡盐水后就可以入缸了,但建议在较低比重环境下另开一盒打气暂养,促进藻体恢复。缸里养殖时候也不建议比重超过1.026,会抑制/延缓藻体生长。
③营养盐水平:海缸藻类和主流藻缸架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就是控制海缸富营养态,处理过量的营养盐。一般来说,海藻对两大主流营养盐的消耗偏好遵循“绿N红P黄双发”的规律,绿色藻类(不止绿藻门,还包括红藻门的部分绿色藻)一般偏好吸收含氮营养盐,比如硝酸盐/铵盐类,石莼亦是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偏好高n外,高P(磷酸盐)环境会抑制石莼生长/繁殖,甚至严重影响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日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故在入驻石莼之前,应该检查水体是否P值过高(比如还在爆发红泥绿泥菌膜什么的)。同时,作为养殖业优选的水质净化藻类,石莼对含氮营养盐的需求量非常大。但和偏好硝酸盐的刚毛藻不同,石莼更喜欢单纯的氨氮,比如溶解氨和铵盐。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石莼能作为开缸初期爆藻期的优势藻类:刚开始无微生物死亡多,氨多。海缸后期饲养石莼数量庞大时候,甚至要额外添加诸如硫酸铵这样的化肥,以提供石莼生长所需。
石莼对n盐的鲸吞,也可让石莼可以作为绝佳的功能藻类。同时,收割下来的石莼,也是绝佳的喂鱼和开口饲料,不谈刺尾鱼,就连不少小型刺尻鱼都非常喜欢。

除了以上三点外,另一点非常值得注意的便是光照要求。石莼是强光爱好者,要求提供比较强的照度,当然,一般绿藻都是如此喜好强光,一般建议高光位置摆放。但相比于其他藻类,石莼对强光的需求更加饥渴,一般建议在合适情况下怼脸光照。正白混色大功率rgbw是绝佳的藻灯选择,不过在珊瑚和藻混养缸中,偏冷色和蓝色的珊瑚灯也不失为藻灯的下位代替品。有论文显示,石莼所含的叶绿素a/b,对于蓝光有较宽的吸收波段(430nm-480nm)。虽然也具有相当宽度的红光区吸收波段,但红光和绿光波段环境下的石莼远不及白光/蓝光辐照下石莼的生长速度。这有区别与一般绿藻偏好的暖色系光谱,也就是说,常见暖黄色藻灯并不适合饲养石莼。为了避免麻烦,还是推荐就简单白色混色光源,简单实用。
虽然罗里吧嗦扯来扯去讲了一大堆,但细品下来,似乎石莼在鱼缸内饲养并不复杂。
比如下面up @Az 的潜水与海缸 的石莼

直接养在外挂滤盒里,水流拉上来,光照怼上去
正常养好珊瑚和隔壁蕨藻的环境就足以满足了。
再比如茉莉大一时期的缸,石莼就活的很好,疯狂生长。

但作为观赏藻类,只是为了养活的话,拿个网兜兜着,或者干脆塞功能藻缸的犄角旮旯里,那还有啥观赏价值呢?
或者说石莼不上石,何以得叫“石”莼?
是这样的亲,所以接下来要讲的就是石莼的上石。
之前在蕨藻属专栏里说过,大多数藻类养定的最佳表现便是上石,类比蕨藻,石莼也是如此。但石莼并不会长出假根,并不会如蕨藻一般轻松附着在石头上。于是鱼友们就开始各显神通,像固定蕨藻一样,有用胶水粘的有,有用橡皮筋绑的,还有用石头压住的。然而无一例外,最后都是藻体白化溃烂。
这是很多玩家的最大误区。
首先应该明确的的一点是:石莼的固着器损坏之后,无法从旧的固着点新生固着器。不只是石莼,很多能裂片繁殖的藻类,诸如海膜类的火焰藻,红皮藻属的红千层等,都没办法重新生成/修复旧的固着器。所以通过简单物理手段,没办法按玩家自己的想法将石莼固定上石。
另一方面,石莼藻体虽然强韧,但毕竟是只有两层细胞的脆弱玩意,并不耐磨,物理方法固定的藻体很容易被粗糙的活石基质划伤磨烂。故一般不建议强行固定石莼。往藻缸犄角旮旯里一塞就可以完事,到也完全可以观赏。
但不上石,那岂不是白养石莼了?
先别急。
先前介绍了,石莼可以配子体和孢子体繁殖。
孢子体和配子体,也就是说这玩意和苔藓一样,只要有种,就可以到处可长。
那么很简单,石莼扔缸里不管,等他自己裂解部分,分散出去的孢子体和配子体就能在落地处自行生长。当鱼缸物理过滤没那么超模的时候,他们会生长在水流较快的位置,比如造浪泵外壳,出水口管道,甚至下水滤槽里。位置不确定,甚至可以长在旧的固着器上,“假装”老石莼也一起上石了。当然,偶然在缸里发现一朵萌发的“石莼嫩芽”,不失也是一件妙事。

可是孢子和配子繁殖方法并不能指定石莼的生长位置,充斥着太多的不确定性。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石莼想长哪就长哪呢?
当然有。淡水苔藓(莫斯)能无水启动造景,这是很多草缸玩家所熟知的事情。通过营造合适的培养环境,将莫斯碎屑和营养物涂抹在固定位置,保持环境湿度和通风,就能在预定位置培养出一簇苔藓来。这个方法也不用在很多草缸造景比赛里。
同样的,实石莼也可以像苔藓一样通过无水启动法,涂布在想要的位置,达到在想要的位置上长出一朵石莼的效果。把石莼切碎,和含有一定诱导剂的淡酸奶混合均匀,涂抹在活石上,放入浅水缸中,通过超声波雾化或者喷淋的效果保湿即可。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控制不好介质表面微生物生命活动当量,这样的做法很容易翻车,造成石莼腐烂,得到一泡臭水。茉莉目前在推上也就看见了一个霓虹人成功了。

但若是一开始我就连着石莼固着器完整带着石头入缸呢?
如果你说的快递,那请去看前文关于介质摩擦藻体的描述。但你若说的是亲自野采带水入缸。那么恭喜你,找到了最简单直接的“石莼上石”办法:直接弄到已经上石的石莼。这样引入石莼不仅成活率高,适应快,而且生长也迅速。
当然不只是石莼,几乎所有藻类亦是如此,直接原产地连着附着物一起敲下来带走是最佳选择(前提不要破坏环境)。
石莼的饲养大概就这些,总结起来大概就是这样一句话:
“不买黄渤海的货,强光强流怼着就随便养。”
当然想要定植石莼,还需一定的经验和技术。

讲完了石莼的饲养咱们来看看常见石莼的种类

国内主要常见的石莼如上。
除了石莼本家本种外,广布在我国沿海各个海域的还有蛎菜和孔石莼

又名岩头青。蛎菜一般比石莼要短小,叶片曲折,重叠更多,更加紧凑且敦实。相比于到处生长的石莼来说,蛎菜更喜欢生长在靠近中潮带的位置,从名字来看,蛎菜蛎菜,常见的便是长在牡蛎壳上,一般可以在潮间带和蛤棚的牡蛎属(Ostrea)贝壳发现它们。

孔石莼顾名思义,是有很多孔的石莼。和藻体破碎产生的孔洞不一样的是,孔石莼的孔是自然形成的,仔细看,裂孔周围会自带封边的厚缘。这可能是孔石莼适应水流的一种生存策略吧。
除了广布的这三玩意外,还有两种主要分布在偏南海域的石莼,分别是网石莼和裂片石莼。

若说孔石莼是一块破抹布,网石莼则更像一张破渔网。其主要分布在南海,广东,宝岛和三沙。网石莼在新发的时候颇像接下来要说的浒苔属的成员,细长呈绳状。

裂片石莼主要分布在福建和两广地区。相比其他藻体长得和抹布一样的石莼,裂片石莼则具有独特的外观。它以固定长轴生长,呈波浪形,相比其他石莼来说,它更像一条缎带。同样的相比其他石莼,其分布位置更深,多在中潮带。
常见的石莼主要是这些。

但,咱们这次专栏并不只写石莼,或者说,并不是只写石莼属。
和石莼类似的,或许更多玩家在暴藻期间能碰见的,应该是另一种:浒苔属Enteromorpha 的成员。
除了石莼属本家外,石莼科下的两大卧龙凤雏还包括浒苔属

浒苔的藻体长条状直立,藻体蜷曲呈现管状中空或者部分中空,管状部分仅有一层细胞。藻体一般呈圆柱长条,有的粗如肥肠也有细如面条的。浒苔的基部演化为假根丝作为固着器,向下固定。
浒苔主要分布在潮间带到中潮带,也有大面积爆发时候直接漂浮在海面的。浒苔每缕藻体都有单独的固着器,强韧度非常高。
浒苔是广温性,宽盐度藻类,比石莼更加耐造。生命力也比很多石莼更加旺盛。浒苔具有很高pH值补偿点,消耗无机碳能力很强,固碳率也很大,使得浒苔能在小范围水域里大量爆发。
随着海洋污染和富营养化加剧,浒苔也作为绿潮的主力军,屡屡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东海沿海周边海域爆发。浒苔本身无毒,也是优良的生物饵料,然而大面积高密度爆发则会快速耗竭相应区块的元素,遮挡阳光,阻塞水生生物的呼吸系统。浒苔抗逆性一般,容易溃败腐烂,所成绿潮严重破坏着爆发区域内海洋的生态系统,给沿海城市带来巨额经济损失。

作为石莼科下属,浒苔可以作为观赏藻类加入藻缸。
常见的浒苔主要是三种:浒苔本家本种,肠浒苔和缘管浒苔。

浒苔的藻体长条,藻体蜷曲靠近基质部呈管状。一般不超过5-25mm款,长甚至可达1米。

相比绿长直的浒苔,肠浒苔藻体褶皱更多,前段蜷曲更甚,呈肠形

缘管浒苔藻体呈披针形、线形或倒卵形,呈螺旋状扭曲,类似裂片石莼的大波浪造型,越靠近基部越细,可以看出有明显的柄部。
浒苔适应能力强,生长旺盛,像韭菜一样割一茬来一茬,有助于维持海缸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饲养方法和思路和石莼大差不差,不过,与石莼不宜直接水流对冲不同的是,过苔或许更喜欢高水流,适合直接用造流器对冲。强大的水流有助于浒苔塑型拉长和维持生长。

除了石莼科本家这俩卧龙凤雏外,石莼目下还有与石莼相近的家族

礁膜科Monostromataceae下礁膜属Monostroma和原礁膜属Protomonostroma
和石莼科的两面包夹芝士不同的是,礁膜科的特点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膜状结构。除此之外,无论是颜色还是形状,都和石莼科的大差不差,肉眼难以区分。当然,礁膜的透光度确实比石莼科的要好,更加通透,比蝉翼还薄。
常见的礁膜主要是礁膜本种和北极礁膜


礁膜主要广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而北极礁膜则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及以北地区。
通常来说,礁膜科饲养方式几乎和石莼科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礁膜科成员并不如石莼科耐造。另一方面,礁膜大多分布在潮间带甚至潮间带飞溅区,并不适合强流环境,最好不要造流直接对着吹。

除了礁膜科外,石莼目还包括以下科类

原谅茉莉见识短浅,并没有接触过这些藻的饲养。只能大概放个图水一水了。



先前提到了,浒苔是绿潮爆发的主力军。

我国东海,黄海,环渤海每年都会爆发绿潮,沿岸人民,近海生态系统深受其害。
然害或许不在浒苔本身,它也只是遵从自然法则,繁殖扩大和延续罢了。
浒苔绿潮爆发要归咎在两点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是浒苔绿潮爆发的必要条件,充足的阳光,反差的温度,带来富营养的海流,无不是浒苔理想的生存环境要素。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是浒苔爆发的充分条件。有研究表明“黄海南部海域浅滩大规模紫菜养殖筏架是浒苔大量繁殖、增生并最后漂浮入海的“温床”。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有浒苔绿潮在洋流和风力作用下从南黄海向北漂移,并在山东沿岸登陆。”(摘自新华网报道)此外,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尤其是含氮有机物含量高的生活污水和养殖场污水排放,造成的近海富营养化更是浒苔爆发最重要的推手
绿潮的爆发,无论是对近海生态系统,还是沿海城市人民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危害。如何减少防治浒苔绿潮,如何应对绿潮危机,或许需要更进一步的科技发展,需要不止是研究人员,而且是全社会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共同努力。

鸽了好久的第一次更新,这边也是经过一年备战终于顺利上岸。
当然还真被某些人说中了,见过导师之后发现读研期间更加没时间养鱼和更新了😂
下次更新待定,可能是是绿藻的松藻
真的感谢大家这几年的支持,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