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学考研【知行法学丨理论法学入门篇:理论法学方法论及再版讲义修订说明】
温馨提示
在上一版理论法学讲义的基础上,本次修订主要有以下三处:1.增加理论辨析。在近几年的考察中如2018年法理学对“闯红灯”行为的考察,以及2020年对环境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考察,都体现了较强的理论性,相关论述在哈特《法律的概念》等书中都可以找到经典论辩。因此,对于“南北朝之律法,北优于南”“法律儒家化的进程”等重要观点均作出了观点展示,体现人大特色;2.强化思维训练。在资料多处直接以“思维导图”和“答题方法”直接点出,确保大家在阅读与背诵之时能够举一反三、一网打尽,而不是闷头死记硬背。同时,在每一章后面除列举真题外还增加了模拟题部分,供大家在课下练习并批改;3.整合知识体系。对于宪法而言,本次修改吸收去年课堂经验进一步整合两本书的知识体系,强化“总论+基本制度+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的体系,使得同学们不需要在两本教材穿梭中迷失体系感和重点方向。具体内容说明如下,请大家认真阅读,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公开课同步进行。

一、再版说明
这套《理论法学经典秘籍》一共分为四本讲义,分别是:《知识体系图构》《法理学经典秘籍》《法律史经典秘籍》《宪法学经典秘籍》。虽然仅有四本,却凝聚了数届师兄师姐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我们对理论法学中专业和学术的追求。在此感谢曾经为这份讲义付出过的师兄师姐和小伙伴们,使得这套讲义从实质内容到形式排版等各方面越来越完善、精美和实用,以适应人大法学考研的难度和灵活度。在遵循规范和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对第一版(知行法学丨方法论篇:理论法学的学习方法、答题思路和知识框架)进行了进一步修订,精益求精,但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也请大家多批评指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规范的法学思维。
1.以知识体系和基础概念为原则
这套理论法学的资料仍然奉行“讲义一本主义”的思路和“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理念,并没有人为地区分成所谓的“强化版”和“冲刺版”,因为这样的强行区分对于理论法学三门特别强调体系的学科而言,并不利于学习和吸收,只是为考生徒增不必要的负担,数量不等于质量。理论法学重在“体系内的融会贯通”,大家应当有以静制动的思维,而不是跟着热点等“新东西”乱跑。
2.兼顾学界动态和经典热点论文
当然,涉及到最新的学界动态和经典论文、热点等,我们会以电子版讲义的形式将解读后的版本给大家发布到内部群里。这样能够保证理论法学秘籍既能够维持理论完整性和变动不居,又能够在灵活吸收当下热点,做到理论上和体系上的自足,此乃理论法学学习之正道。
01法理学
首先,再版讲义主要对法理学讲义进行了形式修改。对其中的错别字和排版等形式问题进行了优化,部分重点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一步呈现在大家眼前,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某一制度的历史脉络和理论背景,作答更为流畅。
2021年知行法学法理学的教学体系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一是讲义。本次讲义修订总体变化不大,重点修改了部分形式上的瑕疵,进一步提升大家的阅读体验、复习质量和复习效率;二是课程。21年法理学的课程是去年的两倍,将为大家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直播和录播课程,更加详细地解读法理学的内容;三是热点。去年为大家考前提供的“枫桥经验”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列文章精准与初试原题基本一致(热点分析与论述思维丨法的实施机制与纠纷解决机制:枫桥经验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我们将继续再接再厉为大家提供专业的指导。









▲戳开看大图
02法律史
其次,再版讲义对法律史内容尤其是思想史部分作了较大改动。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史序列的教材均没有发生过太大变化,而这一情况在2018年作出了改变。21世纪人大蓝皮教材中国法律史已经于2020年3月正式出版第六版,我们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也为大家及时作出了解读和指引。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8年重新审核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时,将“中国法制史”的专业课程名称改为“中国法律史”(法律史=制度史+思想史)。虽然名称上仅有一字之差,但是对教材的内容和体例有着不同的要求,这成为推动教材改版的重要因素。法律史教材变动最大的地方在于思想史的部分,讲义对此作出了全面回应和修订,同时结合赵晓耕、马小红等老师论文进行优化补充,丰富了思想史的内容和讲义的学术性,确保大家能够在制度和思想之间穿梭思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戳开看大图
03宪法学
再次,再版讲义对宪法学讲义进行了实质修改。
1.在宏观体系上,完善了宪法学“总论+基本制度+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四部分体系,对“基本制度”的内容进行的补充和更新;
2.在微观内容上,结合近年来宪法学界最新观点和人大宪法学派学术成果进行了改编,添加了一些“必读案例”和“理论延伸”,确保大家能够拿下这门科目。当然,宪法学讲义中的形式错误诸如错别字、排版等也进行了修订,力求精益求精。


▲戳开看大图
04后记
最后,在延续以往“将历年真题标到知识体系之中”思路的基础上,每章之后又列出了“重点题目与问题思考”。这样的做法,便于大家在课后及时复习和练习,功夫在平时,考前才能心中有数和波澜不惊。相应的练习题课程以及课后批改,今后也会跟着强化课程的推进同步进行,让大家能够更早更好的打基础。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知行法学理论法学课堂和讲义的支持,也感谢参与讲义撰写的师兄师姐和同门好友,还要感谢帮助审查讲义形式错误的师弟师妹,这套秘籍因为大家的共同参与而弥足珍贵。

二、理论法学学习方法论
01两个步骤
1.先把书读厚:初学理论法学的同学,大家很容易陷入一种肤浅的状态,误认为这三门学科比较简单,实则不然。理论法学入门容易深造却难,要想有扎实的功底和体系并且游刃有余在考试之间,需要经常回味和反思,人大法学考研中对理论法学的要求远超出法考的要求,因此大家不可掉以轻心。在强化阶段需要深入钻研到讲义或者课本之中,诸如“合法性与正当性”“形式与实质”等常见的法学思维都需要大家认真思考,总结归纳自己的分析路径。
2.后把书读薄:在考研的语境下,我们学习理论法学的主要目标是获取高分,这无可厚非。因此,理论法学的学习有时也要“点到为止”。诸如涉及到西方法律思想史中等各大思想名家的观点辨析时,初试无需过多深究。同样,在法律史中的一些制度源流的考究囿于史料不足,大家也无需带着“做学术”的心态过分细究。只有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逐渐把书读薄,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答题思路,才能应对考试。02三个目标1.体系化:法学尤其是法教义学非常注重知识的体系化,很多初学者并不会像法学大咖一样在各种制度之间游刃有余,这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去构建自己的体系,此种体系并非单纯“抄目录和标题”那么简单,很多人后期无法应对题目的检验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体系感。例如,当我们在每个朝代的法律史中穿梭时,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制度与思想的互动”,当论述春秋决狱这样一个题目时,至少要从四个方面在体系中予以回应“从司法到立法”“从制度到思想”,如此才能精确作答,完整分析,揭示这项制度的前因后果,答案自然也就不会流于简单的死记硬背,此之谓“学术型硕士”。
2.精细化:在理论法的学习中,很多人比较“神经大条”,因此没有像对待民法刑法这样精细化的学科一样认真研究,实则不然,因为很多知识细思极恐。例如,从宪法教义学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要熟悉宪法文本,从实定法中寻求解释路径和学术脉络,而不能单纯看一遍法条匆匆而过,这样的备考方式大概率已经无法应对目前的考试难度。
3.思路化:正如在民法中面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数个主体时我们需要分析其中的民事法律关系,在刑法中我们也需要按照阶层式地思考“从客观到主观,从不法到有责”,在理论法中也是如此:
(1)在法律史中,特别强调制度与思想的互动。比如当考察到“法律儒家化”这样一个论述题之时,不单纯地是简单论述其思想变迁,而涉及的具体制度如颂系等均需作答,才能做到“有理有据”;
(2)在法理学中,强调理论与部门法的互动。比如在考察“法律关系”或者“法律解释”等实证层面的题目时,需要有部门法的例子来支持,近几年真题的形势也有所体现如2018年的闯红灯材料分析;
(3)在宪法学中,需要掌握基本权利教义学和国家机构要素分析。在分析任何一项基本权利之时,关于其中保障范围、国家义务、功能体系、比例原则等因素均需考察,才能完整作答。如2020年关于人格尊严的论述,除以上外还需要有部门法尤其是民法中人格尊严的互动。
在以上的学习中,大家逐渐会发现理论法学中思路的终极脉络,无外乎以下六对关系,请大家认真揣摩:应然与实然、抽象与具体、形式与实质、约定与法定、实体与程序、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监督和救济,学到此处之时基本就算是“吃透了”,分析问题便能做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和前后关照。

三、 理论法学入门篇合集
01法理学
1.知行法学丨法理学入门笔记(一):如何学习法理学?
2.知行法学丨法理学入门笔记(二):法哲学部分
3.知行法学丨法理学入门笔记(三):法社会学
4.知行法学丨法理学入门笔记(四):法实证论
02法律史
1.知行法学丨法律史入门笔记(一):从中国法制史到中国法律史
2.知行法学丨法律史入门笔记(二):西周立法指导思想
3.知行法学丨法律史入门笔记(三):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与观点辨析
4.知行法学丨法律史入门笔记(四):《唐律疏议》的指导思想、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5.知行法学丨法律史入门笔记(五):明初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刑弼教,重典治国”
03宪法学
知行法学丨宪法学入门笔记:宪法学的知识体系(含重难点)、分析思路和学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