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今中外对穿古装行为的看法

2020-06-22 18:50 作者:奥黛丽果儿  | 我要投稿

现如今网络上热闹的“汉服运动”,其参与者主张把古装、甚至影视剧戏服当成传统服饰、民族服饰来穿,在面对外人好奇、异样的眼光,动不动就一个不认识自己祖宗的衣服、反对自己民族传统服饰的大帽子甩了过来!但是古今中外,也没见有哪个国家或民族是拿古装当民族传统服饰的啊!从古至今那些喜欢穿古装的人,一直都会被围观、遭受讥笑甚至惊骇的啊,甚至官方还会给这些人送一个“服妖”的称号,被视为亡国之兆,搞不好会掉脑袋!所以你们又凭什么抱怨现代人不接受你们的行为呢?

【转自知乎WhySoHard】

看看下面资料,了解一下古今中外一些人穿古装的遭遇吧


摘自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


翟耆年,字伯寿,父公巽,参政之子也。能清言,工篆及八分。巾服一如唐人,自名唐装。一日往见许彦周。彦周髽髻,着犊鼻裤,蹑高屐出迎,伯寿愕然。彦周徐曰:“吾晋装也,公何怪?



摘自北宋·蔡肇《故宋礼部员外郎米海岳先生墓志铭》


(米芾)举止颉颃,不能与世俯仰,故仕数困踬。冠服用唐人规制,所至人聚观之



摘自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司马温公依《礼记》作深衣、冠簪、幅巾、缙带。每出,朝服乘马,用皮匣贮深衣随其后,入独乐园则衣之。常谓康节曰:“先生可衣此乎?”康节曰:“某为今人,当服今时之衣。”温公叹其言合理。



摘自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古人衣服之制不复存,独深衣则《戴记》言之甚备。然其制虽具存,而后世苟有服之者,非以诡异贻讥,则以儒缓取哂,虽康节大贤,亦有今人不敢服古衣之说。司马温公必居独乐园而后服之,吕荥阳、朱文公必休致而后服之,然则三君子当居官莅职见用於世之时,亦不敢服此,以取骇於俗观也。盖例以物外高人之野服视之矣,可胜唧哉。



明·刘宗周《人谱》


王心斋初见阳明先生,服古冠服、手执木简坐定,问:何冠?曰:有虞氏冠。问:何服,曰:老莱子服,曰:学老莱子乎?曰:然!曰:将止学其服抑学其上堂诈跌掩面啼哭也。心斋色动,其后在京师以冠服异制,人情惊骇,遂招非诋,同门欧阳徳诸人力促之归。



摘自元明·宋濂宋濂《宋学士全集-王冕传》


王冕者,诸暨人……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



摘自《礼记·儒行》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摘自《荀子·哀公》


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哀公曰:“寡人问舜冠于子,何以不言也?”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其政好生而恶杀焉。是以凤在列树,麟在郊野,乌鹊之巢可俯而窥也。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故不对也。”



摘自《鲁迅杂文全集·胡须说到牙齿》


袁世凯也如一切儒者一样,最主张尊孔。做了离奇的古衣冠,盛行祭孔的时候,大概是要做皇帝以前的一两年。自此以来,相承不废,但也因秉政者的变换,仪式上,尤其是行礼之状有些不同:大概自以为维新者出则西装而鞠躬,尊古者兴则古装而顿首。





反孔教、反道教、反文言文、反对中国一切传统文化甚至声称要消灭汉字的民国反传统斗士钱玄同,早期居然是一个复古分子,鼓吹文字要用小篆,连他的老师章太炎都怕了他。但是后来因为他穿“深衣”上班的事情,在朋友间成了笑谈,结果他恼羞成怒,不久之后就从“复古”走向了“反复古”


摘自余连祥《民国名人传记丛书 钱玄同》


钱玄同应邀来到杭州,在浙江教育专署任科员、视学。钱玄同戴上“玄冠”,穿上“深衣”,系上“大带”,前往办公室,赢得大家大笑一场,从此在朋友中传为笑柄。新文化运动中的“战友”胡适,还在《晨刊副刊》上“爆料”过这一逸事。

据《礼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这一身古怪行头,表面看是让人觉得好笑,但对钱玄同这个人而言,却流露出他仇满情绪之外的复古意识。这是一个更深层的保守心态,其他人排满是使中国尽快步入现代化,而钱玄同这个时候却是“开倒车”,他和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当然,朋友们的嘲笑,为钱玄同从“复古”走向“反复古”,埋下了伏笔。

周作人甚至嘲笑钱玄同穿的是“乡下人重孝穿的孝袍”


摘自张放《中国现代文人的穿着》


钱玄同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复古,做了一篇《深衣冠服说》,考究深衣制度,自己率先试做了一套穿在身上,出入教育司,欲为“天下先”。周作人说:“实在不好看,因为它完全是一件斜领孝袍,便是乡下叫做‘大篷’,是穿重丧的人所着,不过它是缝边而不是所谓‘斩衰’就是了。”新文化运动钱玄同思想异变,全盘否定古文化走到另一个极端,穿着自然也就西装革履起来。



喜欢穿“汉服”的清朝遗老、关中大儒牛兆濂,也因此遭受讥笑


摘自卞寿堂《走进白鹿原:揭秘与考证》


……接着又南下金陵、东抵上海,又溯江而上至武汉。此行本意在南方会友讲学,但因道学上的分歧,加之语言不通,服饰违时,为南人讥笑,愤而归返。至华阴时又登游华山,攀至绝顶,方泄心中不快,并作了《登华山诗》:“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表达了他实想将已被潮流冲击的孔孟程朱理学扶持起来的心理状态。

日本明治时期有一批人想复兴奈良时代的古装做制服来抵抗西洋文明的入侵,但是以失败而告终


作者:罗雯


链接:http://view.163.com/special/reviews/kimono0627.html


来源:网易


……冈仓天心还组织为教员和学生设计出奈良时代风格的制服替代西洋制服。这些所谓的复古服被称为異形(稀奇古怪)的制服,学校教员都觉得穿着很羞耻,觉得穿着那身衣服连拉面店都不能去,到处都在嘲笑。而学生当时第一次看到服装的时候,竟以为是殡仪馆制服,一些学生不能接受,就从学校退学了。

……虽然受到学校教员和学生的强烈反对,冈仓天心还是强制在学校里推行复古制服,并写入《生徒行状犯则》。至于复古制服的穿着情况,根据东京美术学校《纪念照片制服穿着状况》,在冈仓天将穿着复古制服写入《生徒行状犯则》的1882年,纪念照片中37人有34人穿了复古制服,穿着率近92%。随后三、四年,穿着率都只有80%多,到了1897年,这一数据跌至18.2%,1898年更降为不足4%,55人中仅有两人穿了。同年,东京美术学校保守派和进步派发生争斗进而引发骚乱,冈仓天心辞去校长职务,复古制服随即终止。冈仓天心离开东京美术学校后,于1899年创立了日本美术院,同时未能"复活"奈良时代风格的制服,其他实行衣冠复古的院校,如奈良女高师、京都市美術工芸学校同样以失败告终。

古今中外对穿古装行为的看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