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建成:暗区与亮区
免疫后第4天即能利用组织学手段检测到滤泡内新生的GC。此时,B细胞历经快速增殖,以加紧填充滤泡中央的FDC网络。免疫后第7天时GC已完全建立,并极化成暗区和亮区这两个微环境(Victora and Nussenzweig 2012)。暗区几乎完全由密集排列的高增殖力的B细胞组成,也称为中心母细胞(centroblast);而亮区相比之下B细胞分布稀疏,同时存在多种免疫细胞,如Tfh细胞、Tfr细胞、FDC和巨噬细胞等(图4.1)。中心母细胞通过SHM丰富抗体基因库,同时那些表达修饰抗体的细胞被主动选择,以供亮区达成更优的抗原结合效率(De Silva and Klein 2015; Victora and Nussenzweig 2012)。此外,一群中心细胞(centrocyte)会经历CSR以改变其抗体同种型(isotype),有助于分泌不同功能效应的抗体,部分最终分化为记忆B细胞或浆细胞(图4.1)(Victora and Nussenzweig 2012)。GC反应过程中,没有通过阳性选择的细胞一般会发生程序性死亡,总体而言平均每6个小时就有多达一半的GC B细胞凋亡。借助BCL6转录抑制物沉默BCL2表达,可诱导GC B细胞的凋亡过程—待确认(Basso and Dalla-Fvera 2010)。不同类型的免疫刺激引发的GC其存续时间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吸附在铝佐剂*上的蛋白质抗原会诱导相对短暂的GC,通常一个月内退化,而某些合成疫苗、病毒感染或肠道微生物群则可以诱导并维持GC处于更久的活化状态。

图4.1 GC反应中B细胞的动态性。在T细胞依赖型抗原的刺激下,特异的B细胞活化,并向T-B边界/滤泡间区域移动,与同源的前Tfh细胞相互作用。之后,激活的B细胞可以遵循三种不同的命运之一:分化为滤泡外短寿浆细胞(分泌低亲和力抗体)、GC前体或循环的早期记忆B细胞。GC前体进入B细胞滤泡中心,形成新生GC。成熟的GC极化形成暗区和亮区。暗区B细胞经历大量克隆性扩增和SHM,并向亮区迁移。在T细胞(Tfh和Tfr细胞)和FDC的帮助下,亮区B细胞可经历CSR,并根据其亲和力发生阳性选择。高亲和力克隆迁出GC,并最终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长寿浆细胞。
SuppInfo:
*氢氧化铝佐剂(明矾佐剂):铝佐剂作为疫苗佐剂已使用80余年,可强烈吸附溶液中的蛋白质抗原并形成沉淀,当接种到机体内后可作为抗原库缓慢释放抗原,延长抗原的作用时间的同时,还能促进局部注射部位免疫细胞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