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影评
‘’我成为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奥本海默》算是今年我最期待的电影之一,在国内上映前本片就已经在各大影视网站备受好评。对于奥本海默这个人物可能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都不太了解,但丝毫不会影响观影体验,一开始可能会是懵懂,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你的思路也会逐渐清晰,甚至最后还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感受。本片时长来到了恐怖的3小时,我在实际观影时却感觉时间流逝很快,可以说是毫无尿点。,片中核爆场面很震撼,但核爆并不是本片焦点,对于不了解诺兰或不喜欢该题材的路人观众来说可能会有点吃力。

《奥本海默》的叙事手法在传记片中是新颖、独特的,影片整体几乎是靠紧张对白支撑起来的,利用对白来一层层叠加、阐述故事。本片采用的依旧是诺兰惯用的非线性叙事来进行引导观众并发展剧情。叙事的节奏是由慢到快,前半段主要是让观众了解背景、认识奥本海默,在观众了解角色后便开始加快节奏,让影片气氛越来越紧张,在通过画面与配乐双重叠加下也让观众的情绪越发紧张、甚至屏住呼吸。片中通过黑白和彩色两种镜头来区分出了施特劳斯和奥本海默两个人在不同时间线的视角来推进故事发展,并通过巧妙的剪辑和节奏的把控让多条时间线随着故事发展逐渐重合,有点像《记忆碎片》的手法,但是没那么绕,整体还是比较好梳理。
本片的明星阵容是非常强大,有小罗伯特 唐尼,基里安 墨菲,马特 达蒙,艾米丽 布朗特等知名好莱坞明星出演。基里安 墨菲与诺兰合作了近20年,参与过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敦刻尔克》,虽然都是配角,但他的表现丝毫不逊于其他主角。本片中基里安 墨菲作为主角出演的奥本海默表现也不负众望,在大量特写镜头的加持下,依旧能很好的诠释出奥本海默的人物形象,把奥本海默安静时刻的内心、面部的细节表情,性格特征,奥本海默的矛盾感演绎的淋漓尽致,这就很难不被他精湛的演技所折服。

视觉效果是本片的惊艳之处,在IMAX70mm胶片和诺兰团队自研的65mm黑白胶片的拍摄下,无论是人物感情还是风景的壮丽都能很好的体现,每一帧画面的细节呈现十分到位。在“三位一体”核试验中最后一刻的爆炸画面真的是非常壮观,画面既表现出艺术上的美感,同时又能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震撼。
众所周知,诺兰电影的配乐都是一大亮点,《奥本海默》中依旧如此,本片配乐可以说是非常振奋人心,随着故事的深入、气氛的紧张,音乐的节奏也随之变化,再通过大量的长焦、特写镜头的表现,让观众深刻感受奥本海默的内心世界,感受奥本海默复杂的心情与经历,视听语言运用上可谓是游刃有余。

本片有个比较引起争议的做法,片尾字幕竟然抹去了大量的视效工作者名单,我还特地看了片尾名单,只有DENG公司的十来位管理层名单,其他人全都被抹去了,然后DENG官网放出的制作者名单都有百来人。都知道诺兰是崇尚实拍的导演,实拍确实能到达很多电脑CG做不到细节,比如迈克尔 贝的变形金刚中的爆炸戏基本都是实拍爆炸,但是它也有后期合成、调色等部分,所以也算是特效镜头。可以宣传实拍,并不能为了宣传实拍从而贬低后期以及CGI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奥本海默》中是有大量的实拍镜头,以实拍为主的电影,但其中也是含有200个VFX镜头,包括诺兰以前的电影《信条》280、《盗梦空间》500、《蝙蝠侠三部曲》1770、《星际穿越》700、《敦刻尔克》429也有很多的VFX镜头。就算是使用简单的后期调色、后期合成、微缩模型或一些物理道具等都算是特效镜头,并不是非得纯CGI才算是特效镜头。不知道导演还是片方的决定,为什么要在《奥本海默》的片尾字幕中去掉80%的特效工作者名单来达到自欺欺人的宣传纯实拍目的,《奥本海默》确实是好电影,实拍也确实会带来更真实的镜头质感,但请不要为了宣传电影而磨灭幕后工作者辛苦的付出。

最后的观影选择,《奥本海默》采用IMAX70mm胶片和65mm胶片拍摄,有部分1.43:1画幅,强烈推荐在国外有条件的朋友去看IMAX70mm胶片版,其次就是IMAX GT Laser,全国仅5家(下面有图片详解),离得近朋友可以去欣赏下1.43:1的震撼画幅,剩下就推荐IMAX COLA,画幅就是普通IMAX的1.9:1。声道选个5声道IMAX观看就行,因为本片并没有做12声道以及杜比全景声(诺兰的电影都是这样)所以只推荐观看IMAX版,并还有画幅加持。总的来说,本片还是值得去体验的,我是一刷看剧情,二刷看细节,三刷享视听。其实不管你看完对故事是否喜欢,至少可以去影院感受一下震撼的视听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