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我是土狗我爱看!他们凭什么又土又上头?
《祝卿好》《长公主在上》影评

阳春白雪OR下里巴人?
这几天号称好制作好演员好ip重重加持的《风起陇西》在央8开播却收视惨淡,网播效果亦不火热,引发了网友议论的热潮:好剧应不应该有“观影门槛”?什么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人们对于影视剧的评价,现在确实有向二极管方向发展的趋势,甚至产生了鄙视链:一些“曲高和寡”的影视剧爱好者占领了评价的高地,瞧不起下沉市场的“土味狗血”——殊不知视角一换,他们心中的阳春白雪也只是“故作深沉”和“不接地气”。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分裂的评价归根到底是当下“个性化推荐”潮流的产物。现如今影视剧的总体产量上去了,但雅俗共赏的好剧数量并未增加从而导致占比下降。既然无法面面俱到,人们便细细分划出不同的赛道进行比赛。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针对不同类别的影视剧及其相应的受众群体,评价的侧重点应当是有所不同的——除非你做了虚假宣传,比如说硬把自己宣传成“传统武侠”的《雪中悍刀行》。
那么,今天就从“存在即合理”的逻辑来讨论一下:那些“土味狗血”和“下里巴人”凭什么又土又上头?


这里挑选了两部剧进行分析,一部是前两个月的快手短剧《长公主在上》,另一部是最近刚完结的甜宠古偶剧《祝卿好》。从豆瓣评分可以看出,这个分数和好剧根本不沾边,但在爱情、古偶这个赛道上已经算过关了,粗略看一眼短评,也是两极分化的意见:一种是痛斥剧情稀烂工业糖精毫无新意,一种是人好看剧好甜我是土狗我好快乐。总的来说,这两部剧是绝对符合“又土又上头”的特征。

《长公主在上》:短剧赛道,遥遥领先
先说《长公主在上》,我对这部剧感兴趣是因为导演知竹,一位拍汉服古风MV出名的阿婆主,在她的作品中,人物服化和镜头画面都很美,剧情设定也比较新鲜。在《长公主在上》这部短剧中,导演的长处依然凸显:汉服圈流行的妆容比很多影视剧的韩国流行风格更能融入古代背景,人物和画面拍得很美,打光也不是死板的摄影棚大白光,对滤镜的正确使用也使其能更好地烘托氛围。

而从剧名也可以看出来,这是时下网络文学流行的GB题材,权倾朝野的长公主和潜伏卧底小侍卫的设定(有点像《凤囚凰》是不是,但是这本被于正拍毁了),相比起很多改编自十几年前的大IP的影视剧来说,这样的风格更容易抓住年轻观众的眼球。
很多人苦于流水线作品充斥市场,从而发出这部剧甚至可以吊打一些所谓的S+大制作的感叹。在我看来,这样的抖音、快手短剧并不是真的有多好,而是在于能够巧妙地扬长避短,在他们所处的赛道上拔得头筹。

举个例子,饱受诟病的注水剧情、配角支线太多太游离等问题,就不可能在短剧中出现。篇幅和成本所限,短剧必然只会主打一条主线,围绕几个主要人物展开。而且快节奏的剧情会让观众来不及深究,就过掉了这个部分,所以大家都说虽然剧情逻辑不够严密,但也会“越看越上头”。这方面我在前面对于《念念无明》的分析中有详细分析,不再赘述。
《长公主在上》中的镜头都切得很快,而且每集仅仅两分钟,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像下集预告,看完全剧26集,我觉得像是看了一部剧每一集的预告然后就当是把它看完了。这样的短小精悍,带给我强烈的意犹未尽之感。说几句话就进入下一个剧情了,故事的铺垫和情感的渲染不足,观众心中酝酿的情感氛围刚起来就被打断了,其实是非常影响观众的沉浸体验的。

快节奏的剪辑也掩盖了演员演技的不足。短且碎的镜头其实比长镜头好拍得多,对演员的要求也低。长镜头需要演员连贯地做出一系列符合人设剧情的表演,很多时候还要呈现一连串的情感变化,如果还涉及走位,则对演绎和摄影的要求会更高。不过这在短镜头的世界里都不需要。几秒的短镜头只需要摆好姿势、展现某一个表情、传递某一种情感即可。切了这个镜头以后,观众所看到的下一个分镜,其实是可以重新再调整再拍的,于剧组而言,废片量也可以大大降低。
另外就是关于“土”的问题了。偶像剧么,无论主角是什么人设,最终都是要被编剧凑到一起谈恋爱的。古偶那些桥段无外乎惊艳初遇、英雄救美和爱的魔力转圈圈。所以,这部剧里通通都有,譬如男主一上来就帮女主干掉了刺客,让女主另眼相看——性别一换就是“女人你引起了我的注意”。还有男主一开始误会女主是坏人,互相伤害分开了,后来打脸发现她其实是好人,也是够经典的了。这么一说破了还真是挺土的,但是在传统意义上男女角色互换的重新包装下也讨得观众喜欢,不值得很多影视剧从业者反思吗?怎么偏就别人炒冷饭炒出花了?


《祝卿好》:以小博大的新近例子
《祝卿好》,4月古装剧大乱斗中偶然从天而降的一块陨石。前有优酷热播S+《驭鲛记》两部曲,后有腾讯S+《且试天下》,还有爱奇艺偏正剧风格的《风起陇西》,这部不被看好的剧还能闹出点动静来,估计爱奇艺自己也蒙了:观众的口味真是玄学。
这部剧的硬伤非常明显,前几集男女主几乎把所有偶像剧里常见的套路都安排上了,土到我一开始连第一集都坚持不下去:男主一定会误入女主在的房间、双双坠崖、男主百分百接住摔倒的女主、男主为爱下跪,外加时不时就出现的爱的魔力转圈圈、迷之慢镜头对视+主题曲bgm……我现在一边写下这段文字一边都尴尬得脚趾抠地。“第一个做的是天才,第二个做的是庸才,第三个做的是蠢才。”我只想求求各位编剧导演,放弃批量化生产的工业糖精,创造一些新口味吧。

另一个硬伤是剧情跳跃,刚觉得要在这里展开点什么剧情,突然就没了,火速进入下一个剧情,据说是拍了又剪掉了(备案24集,实际播出22集)。我尝试结合原著去理解剧情,却发现剧本在改编的时候就有这样的问题了。
原著(含番外)共68万字110章,有一个重要节点是到48章回到邺京,对应剧中第7集。把这么长的小说改编成24集的剧本就已经要砍很多细节了,更何况是把超过40%的内容塞到6集里讲完?原著前面回京路上这部分“公路片”剧情是呈线性发展的,可以比喻成一条“珍珠项链”,而剧本改编的时候就把衔接的“链”给拆了,只剩下一些七零八落的“珍珠”堆在一起。
比如说男女主跌落山崖之后,第六集明明还在崖底一边躲避追杀一边找回去的路,莫名其妙就插了一段男主说要带女主去一个地方,突然就到了山顶铁索桥上表白?这个剧情在原著里其实是男女主去爬山的时候出现的,但是剧中却是什么前因后果都删了,却又想保留这个“名场面”。如果说这是几分钟的短视频,碎一点也还能接受,问题这是40分钟一集的长视频,缺乏连贯性便成为致命伤了。
以上两大硬伤,可以劝退大批观众,但坚持看下来的人是怎么“发疯”和“上头”的?这还是因为剧情仍有一些可取之处。

一是最直观的“爽文流”,剧情的整体氛围是很轻松的,主角的发展总体是向上走的,其他各个角色要不然就是在给主角助攻要不然就是在快乐吃瓜,就连男主掉下悬崖也伤心不了几分钟就安排他回来了。没有闺蜜背叛和兄弟反目,主角团一路互帮互助干翻反派,最后是十几年前复古口味、真诚直白、每对cp都he的大团圆结局,让我这种饱受开放式结局折磨的人老泪纵横——什么叫做简单的快乐,这就是。再加上这部剧的播放方式是连更8天,一口气追完的观剧体验也会更好,观众没时间深究剧情的bug,也不会因为隔了好几天才更下集就把前面剧情给忘了。
二是剧情逻辑没崩。是的你没看错,虽然这部剧的事业线权谋线非常薄弱、大场面非常敷衍,但逻辑居然是通顺的。虽然原作者阴阳怪气手撕剧组,但在我看来这个改编倒也没有乱编。毋庸置疑,编剧大刀阔斧砍了很多内容,比如说原著女主的精神病设定(精神分裂+双相)、找白月光的替身以及最后的高潮情节火烧王府送亲爹上路等等。在保留的剧情中,编剧则改动了一些细节把原文的几段大剧情通过一条线串起来了,整个剧的完整性更强了,而且简化的剧情也更适合在二十多集这么小的容量内呈现。既然做不到面面俱到,那就讲好一个故事,把擅长的部分拍好,《祝卿好》其实做到了。

三是人物设定暂时还没烂大街,女追男隔层纱,女主行事作风爱打直球,不想被安排就非常积极主动地找男配退婚;男主有点偏执、为爱发疯的倾向,在铁索桥上跟女主表白、把女主放屋顶上看他杀人还说怕的话可以下去,玩得好一手吊桥效应。一些烂大街的情节也搞出了一点新意,比如说女主给男主挡剑,感天动地这次终于不是傻傻站着被刺了,男主会推开女主了、女主会反手偷袭了;还有每对cp都有的放花灯表白情节,这次的表白内容总算没那么土了。

除却剧情之外,爱情剧、甜宠剧要甜起来,还得演员演出来。这部剧里腻腻歪歪的亲亲抱抱真的不少,在情感的传递方面,演员的表演是到位的。以大结局最后一个镜头为例,能够感受到他们婚后依然相爱,没有在鸡毛蒜皮的岁月中变得麻木——就算是工业糖精,那也得是甜的才能算糖精。


雅俗共赏,喜闻乐见
由于这些“又土又上头”的剧也能扬起水花,便不免有人质问道:难道收视率高的《娘道》就是好作品,收视率低的《大明王朝1566》就该被埋没吗?
对此,我的想法是,观众的选择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但不能说明所有问题,如果作为影视剧的从业者,更应当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分析观众的喜好。如果将内容深刻等价于冷门,或者把讨好观众等价于庸俗,只高坐于空中楼阁顾影自怜,那才是把路走偏了。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是剧情精彩又能经得起观众考验的。雅俗共赏,谁不喜闻乐见?
最后,我希望以这样一句话结尾:
“文艺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就要通过实践,到群众中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