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消化科-肝炎
慢性肝炎
肝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临床表现、生化指标、病理改变轻重不一,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不一定平行,不能通过临床表现判断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
病因:可以导致肝硬化的致肝细胞破坏的因素;
病毒感染-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可导致慢性肝炎;
乙醇-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炎;
药物-药物肝损害是药物本身或代谢产物经肝作用后引起肝损害,抗生素、抗肿瘤药、口服避孕药;
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
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起病隐匿多无急性肝炎史;多由于幼年感染导致;
乏力、纳差、全身不适、肝区不适或疼痛、面色晦暗、巩膜黄染;
肝大,有压痛和叩击痛;
辅助检查:
肝功异常:
ALT、AST、GGT、ALP、BIL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γ)、PT延长;
病原学检查:
1-HBsAg阳性表示现在感染、阴性不排除感染(持续阳性)
2-抗-HBsAg阳性表示有保护性免疫,阴性表示易感(多为阴性);
3-HbeAg阳性表示HBV活动性复制,传染性大,容易转为慢性,可垂直传播;
4-抗-HbeAg阳性表示复制处于低水平,HBV-DNA已经与宿主整合;
5-抗-HbcAg 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现在低水平感染(持续阳性),高滴度IgM提示急性感染、HBV-DNA活动复制;
血清HBV-DNA阳性表示活动性复制,传染性大;
大三阳(135)、小三阳(145)
治疗:
干扰素-抑制HBV的复制,HBV-DNA和e抗原可以转阴,难以使澳抗转阴;部分患者停药后病毒可再次启动复制,效果不能持续;隔日肌注,疗程半年;
拉米夫定-口服抑制HBV-DNA的复制,HBV-DNA可以转阴,e抗原转阴率低;
水飞蓟素-保护肝细胞膜;
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指征:
抗病毒治疗指征:e抗原阳性者 HBV-DNA>105/ml,e抗原阴性者>104/ml;
且 ALT≥2倍高限或ALT<2倍但病理提示中度以上炎症活动(排除药物导致的肝酶正常和其他因素导致的肝酶上升);
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指标:
病毒学应答-HBV-DNA转阴或低于规定值
血清学应答-HBeAg或HBsAg转阴或血清转换
生化应答-血清ALT正常
组织学应答-组织学炎症或纤维化程度改善
乙肝疫苗接种的人群:
新生儿、婴幼儿、高危人群(医务人员、性乱、吸毒、托儿所人员、常接触血液者、澳抗阳性的家属、器官移植者、常接受血液制品者);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获得;经分娩过程获得;分娩后哺乳及母婴密切接触获得;
血液传播:包括输血及血制品、手术、共用剃刀、共用牙刷等;
性传播:精液、阴道分泌物含有HBV;
密切生活接触:唾液、汗液等体液含有HBV;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如何进行预防接种?
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不同部位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慢性丙型肝炎:
临床表现与乙肝类似,HCV-Ab阳性、HCV-RNA阳性;
首选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
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所致,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长期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短期反复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炎,每日摄入乙醇80g以上,持续10-15年可发生酒精性肝硬化;
临床表现:
脂肪肝-易疲劳、肝区不适、肝大、质地柔软、压痛;
酒精性肝炎-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
辅助检查:
肝功异常-ALT、AST、GGT、ALP、BIL升高,AST>2ALT;
治疗:
立即戒酒;
脂肪肝和肝炎无特殊治疗,高蛋白饮食、补充维生素;
肝硬化同病毒性肝硬化;
预后:
脂肪肝戒酒后可恢复;
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但预后优于其他原因的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肝炎:
以高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产生、汇管区碎屑样坏死为特征的肝脏炎性病变;
临床表现:
女性多见,发病缓慢,病程一般大于6月;
可以无症状,也可表现为黄疸、不适、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等;
辅助检查:
肝功异常-ALT、AST、BIL升高,PT延长;γ球蛋白为上限1.5倍;
免疫指标-ANA、SMA、LKM1等自身抗体阳性;
肝穿活检可以确诊;
分型:
Ⅰ型-平滑肌抗体SMA、ANA阳性为特征;
Ⅱ型-SMA、ANA阴性,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阳性;Ⅱa型HCV阴性,激素治疗有效;Ⅱb型HCV阳性,需要抗病毒治疗;
Ⅲ型-抗可溶性肝细胞抗原(抗SLA)和抗肝胰抗体(抗LP)阳性,ANA和LKM1阴性,SMA可能阳性;
治疗:
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
预后:
大多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