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咖啡馆
学完一节宪法课摸鱼写个文。
(一)
窗外阳光正好,看见一只猫在晒太阳,于是出门散步。买杯咖啡,然后收获一个惬意的午后。
我喜欢的咖啡店是那种遍地开花开在阳光下的小店,有露天的座椅,可以边喝咖啡便抽烟便讨论哲学的那种。而不是冷冰冰地开在写字楼入口除了取咖啡不会发生任何信息交流的那种。我不知道这种偏见来自哪里,当我看到cotti招商的广告,那种暖色调的装潢映入眼帘的时候,我就知道它就是我想要进去消费的那一款了。甚至很想投资一家。
印象中,咖啡就和午后阳光小资慵懒爵士乐存在主义联系在一起了,总之是一种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气息。这是自由新世界的味道。我不知道是我联想太丰富还是本应如此。我曾经感觉这个世界一度解离了,又在分崩离析中重建了咖啡文化的新结构。尤其在我被禁止喝咖啡以后,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我就喜欢那种焦香微苦的玩意儿,喝一口就会觉得很幸福。当我把这一切和文艺和哲学建立起联系,就更加享受那种自由的感觉了。
因为备考要把自己沉浸在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中的时候,我感觉存在主义在呼唤我。也许我想要成为一名公职人员必然要接受思想上的转变,不过咖啡和存在主义一直在我心里占据着一个角落。虽然我也知道,这是堕落的气息,仍然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咖啡是我心中美好的愿望。
(二)
雨中,天空落下灰色的铁幕。街对面隐约透出一豆橘色的光,于是我知道,那是风雨飘摇中开放的一家咖啡店。那是一家开在记忆里的店,就是它在我无意识的漫步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行进的方向。我是被引领着来到这里的,进店暂避这场冰雨。一进门,我就被包裹在一团馥郁的香气里,像是要醉倒了,我要点上一杯热拿铁。温度透过杯子传递到手上,于是我再次确认这份温暖来自这一家可爱的咖啡店。
翻开《西西弗神话》,加缪又在不厌其烦地解释着有轨电车,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随机播放的晴雨表标志着新的一天到来,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会清晰地记得我在某场大雨里狼狈落跑的日子。我已经落魄了很长时间了,没有工作,没有归属感,没有生活的激情。是这家咖啡店挽救了我,在我思想最危险的时候,是咖啡安慰着我。我的零花钱被我悉数用来买咖啡了,对我来说,咖啡是镇静剂,它很好地缓解了我的焦虑,又让我沉沦在虚假的舒适里,可以说我的命都靠这口仙气吊着。
走出咖啡店,是一片晴朗。雨后初霁的午后,适合散步去买一杯咖啡。于是我又回到这里,再点上一杯冰美式。等待着阳光晒化杯中的冰块,惊恐未定地回想起刚刚劈头盖脸打下的一场大雨。我重新打量这条挂着雨珠积着水洼满是晶莹剔透的街道,空气是清新的,仿佛咖啡里掺了绿茶和花香。于是一杯杏花乌龙拿铁被递到我的面前,喝上一口,是春天的味道。
这是一个忙碌的春天,我淹没在课程和题海里,怎么卷也上不了岸,各地来回赶考,已经消磨了我大量的热情。我开始讨厌这个满满都是人的社区,什么牛鬼蛇神都要来卷我,明明我才是厌倦了功名利禄想要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技术人才,一心想要投入公共公益事业。那些想要考公考编做人上人的人才不配和我卷。于是我就想要开一家存在主义书店,再开辟一个角落开一家库迪店中店卖咖啡。我就是想要在人民的肚子里灌上一杯咖啡,在人民的耳朵里灌上一首爵士乐,再在人民的脑子里灌上一些存在主义思潮。我就是要把我喜欢的一切也献给人民,估计顺顺听了也摇头。
(三)
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一个很学院派的人。我熟悉那些话语,和那些被称之为学问的东西。它们一度搅得我头大,却在我离开学校,离开科研一线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又会回到那种语境。
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当我熬夜写代码写论文的时候,我的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我那时候会天真地认为我在为学术前沿添砖加瓦。其实我只是follow另一个组做一些复现工作和一些没有意义的实验。这条路早已有人走过了,我没有新的点子,也没有想过这些工作如何落地,我只是在制造一些学术垃圾而不自知。我的科研热情在一次次重复又没有新的突破的实验中消磨殆尽了。以至于我离开以后,对曾经研究的领域只有深重的厌恶。
但是我从来没有脱离过那种语境。我向往那种传道授业诲人不倦的生活而这扇门向我关闭了,我只是清醒地认识到我在寻求一种话语权,一种俯视众生的姿态,一种伪善的施舍,哪怕考上事业单位也只是想要把所学的一招半式施展在向人们普及一些现代化技术上,虽然那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那是一种领域专家的视角,是一种学者态度,却并没有经济变现的价值。那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我想要褪掉那种以己度人的思想怪圈,从我以己度人地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听歌品味开始。我逐渐地缩回到我为自己建构的壳里,在这里我可以自成一片天地。直到我也要考编找工作,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怎么有那么多人,个个古怪。他们到底在卷些什么,他们在争抢什么,明明大家都不开心。
我又想起那家开在暴风雨里的咖啡店,它好像就是我的归宿。
(四)
我想推翻重来,穿越那些千奇百怪的面孔,回到那个最本源的问题,生灵到底是为了什么。那个人人向往的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我想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也不是光怪陆离的新科技,更不是赛博空间的电子毒品。我想更加发展的生产力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科技也不是第一生产力。因为技术和知识是有壁垒的。只要这个壁垒不打破,人类的阶层意识就不会改变,最可怕的是知识的垄断,它把大多数人隔离在墙外,在墙内他们构建着各种黑话,仿佛天生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语言这个促进文化交流,生动反映着人类生活姿态的工具在壁垒上撞得头破血流,人们哀叹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我觉得知识付费是一个很混账的玩意儿。通过挤占教育资源学来的一星半点儿知识凭什么转而就向普罗大众收费呢,是普罗大众不配享有教育资源吗。我想这个话题应该退回到劳动身上,把知识看作一种服务,收取一般标准的劳动的报酬,而不是把知识包装成各种黑话术语,增加非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借机哄抬物价。
几乎每个程序员都受过GitHub的恩惠,也有很多从业者愿意把自己的代码开源上传到平台上,反哺这个开源社区。所以现在我会觉得,就是要以己度人,我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一定要广而告之,也为和我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提供一种想象的素材。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太抽象了,人们需要引领,就像艺术文化工业设计什么的,那些对于美好的精确表达应该传达到人们,形成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哪怕人们并不买账,也为他们提供多一种选择。
相比之下我就很喜欢和学生群体交流,他们稚嫩但是尚未被污染,为了请他们喝得上一杯平价的咖啡,我也想投资一家cotti。
(五)
这是最后一节了。
不想看法律课的时候,我就喜欢在B站上看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读书分享。也有一些学者在平台上分享公开课。在后互联网时代,我看到了新的思潮在酝酿,知识的壁垒在瓦解。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我想要考事业单位,将我的知识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上。也为了贷款开一家cotti,我也需要这样一个事业编。好了,我要上岸。话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