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性别认同)常识、科普与困境[转载]
跨性别 性别认同 跨性别(外文名:Transgender)指个体的性别认同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
它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包括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和性别酷儿等性别认同。
跨性别
是一种性别认同而不是一种性倾向。根据国际通用的医学标准,跨性别并不属于精神疾病。
基本信息 中文名:跨性别 外文名:Transgender 词源:维吉妮亚·普林斯 创造时间:1970年代
1.相关知识 词源 在最初,英文的Transgender(跨性别者)这个字是美国的维吉妮亚·普林斯在1970年代创造的,用来与Transsexual(变性者)这个名词作对照。跨性别是一个概括性术语,指代性别认同不同于其被指派性别的个体或群体。
在此概括性术语范围内的个体可能认同于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术语,如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性别酷儿等。
跨性别与顺性别相对,顺性别指其性别认同与其被指派性别相同的个体。
定义 尽管跨性别的定义还未被完全确定,不过已经有一种定义被广泛的接受:跨性别,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
跨性别者不一定会进行医学性别重整治疗(medical gender reassignment therapy),而且他们可能也不会对这种步骤感兴趣。有些跨性别者不主张通过手术来改变,而有些跨性别者迫切希望通过手术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性人。
当我们说到两个基本的跨性别者时,通常使用的名称为:
Trans man
(跨性别男性,女身男心,
FtM
)、
Trans woman
(跨性别女性,男身女心,
MtF
)。在过去,人们认为MtF的数量要比FtM多,然而实际上,两者比例接近1:1。
跨性别者存在着和性取向一样的认同问题,即有部分跨性别者明明感受的到自己多多少少有些性别焦虑,却因为不完全符合典型跨性别者(FtM、MtF,想变性)的特征,而拒绝承认自己是跨性别者。
相关概念 被指派性别,即个体出生时被指派的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指一个人内心深处在较长时间以来所感受到的自己的性别。跨性别女性、跨性别男性和性别酷儿的划分依据即为一个人的性别认同。
跨性别男性及跨性别女性
跨性别女性(
Male-to-Female,MtF
,跨性别群体内俗称“木桶饭”)
,指其出生时被指派的生理性别为男性、自我认同为女性的跨性别者。
跨性别男性(
Female-to-Male,FtM
,跨性别群体内俗称“飞天猫”)
,指被指派性别为女性、自我认同为男性的跨性别者。北京同志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跨性别女性约占跨性别群体的33.7%,跨性别男性约占30.9%。
性别酷儿 性别酷儿是一种性别认同,表示个人不认同于男女二元性别的分类。性别酷儿表达了对二元性别划分的质疑。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跨性别者都认同自己为性别酷儿,也不是所有的性别酷儿都认同自己是跨性别者。《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性别酷儿约占跨性别群体的26.4%。
对跨性别者的称呼 称呼跨性别者时,应使用其选择的性别,而不是其出生时被赋予的性别,并且应使用与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相符的代词。如用“她”称呼跨性别女性,用“他”称呼跨性别男性,用“ta”称呼性别酷儿,以及用“ta们”称呼跨性别群体。如果不确定该使用何种代词,应当询问跨性别者希望以何种代词被称呼。
程度分类 其实跨性别有许多种类,也分轻重程度:
轻度跨性别者
并不排斥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生理特征,不想变性。但是喜欢在形象打扮上效仿异性,异装原因各式各样,但统一表现为拒绝或不怎么情愿换下异装。长期做顺性别的着装打扮会有不舒坦、不是自己的感觉,最重要的是穿着异装时,不会产生性兴奋和性满足感。
中度跨性别者
会排斥自己的生理性别或第二性征,在穿着异装时,也可能会刻意遮挡部分生理特征。通常表现为:生理女性排斥胸部,觉得胸部恶心、难看或觉得它是一种负担;生理男性排斥生殖器官,想要将其弄平、遮盖。有部分人会想通过手术、吃药来消除或减轻自己的生理特征,也有部分人可以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但就是反感自己的第二性征,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但不管表现如何,都是跨性别者。
重度跨性别者
则反感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生理特征,强烈希望通过手术来完全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
无论是哪种程度,都是跨性别者,最重要的还是认同自己的跨性别身份,而不是去排斥、掩盖、抵触自己是跨性别者的事实。
2.产生原因
跨性别者的形成成因至今没有定论,除了胚胎期性染色体分化对脑部的发育影响和性激素(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分泌水平的影响因素外,学术界通常认为与后天的成长环境也密不可分。
最典型的例子是:父母对孩子的性别不满,将其从小当做异性抚养,给其做异性打扮,取异性爱称。孩子幼小时,父母不在意或根本意识不到这样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性别认同问题。
有资料表明,美国男性先天跨性别的几率为10万分之1,女性为40万分之1;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男性先天几率为2.4万分之1,女性为15万分之1;在新加坡,男性先天几率为10万分之35.2,女性为10万分之12。总体而言,男性的先天跨性别几率比女性高,约为3万/1,而女性约为10万/1,这也是为什么医学界在早期会认为MtF的数量要比FtM多。但女性的后天跨性别几率却比男性要高,人数比例几乎可以靠后天追平,甚至在某些国家还超出男性不少。
一部分后天跨性别者的成因会略显幼稚、畸形、病态,这时候理应适当进行心理开导,尤其是强烈表示想要变性的此类后天跨性别者,因其日后后悔的几率也比先天跨性别者和其他后天跨性别者大,所以为了TA们自身着想,也不可随意任其进行变性手术。同时,先天跨性别虽然无法扭转,但是后天跨性别却是完全可以避免并改善的,父母理应从小多多培养孩子的性别认同感和顺性别审美,并注意孩子的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是否正常、明显。
3.人口比例
由于跨性别者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不像性取向在学术界已经有较为一致的结论,所以在各国各地的比例都不同。
国内没有关于跨性别者人数比例的统计数据,但据香港大学专门从事性与性别研究的萨姆·温特估算,在香港,每300个人里有一个跨性别者。北京性少数机构跨性别小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目前一些与跨性别者有关的论坛规模来看,这一人群的比例不会低于万分之几,而国外的统计资料有关这一人群的比例,则从十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都有。 据美国国家跨性别平等中心估计,美国跨性别者的人数在75万~300万之间,占人口总数不到1%的比例。而印度跨性别者身份合法化的报道中显示,印度跨性别者的人数有300多万。
4.历史沿革 中国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对跨性别的认识逐渐加深,中文语境中对跨性别及跨性别者所使用的词汇也在不断变化。使用最为广泛的词汇之一是“变性”,这一词汇往往指代了身体上的变化,但跨性别作为一种性别认同,不能等同于跨性别者的身体特征。“变性”及“变性人”带有歧视色彩,正逐渐被淘汰。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汇是“人妖”。“人妖”一词可能来源于泰国的变装表演,许多人用以称呼跨性别女性。这个词汇表明了对跨性别者的妖魔化和对跨性别者人格的贬低,具有强烈的歧视色彩,同样正被淘汰。此外还有诸如用“男人婆”等词汇称呼跨性别者和其他试图打破传统性别规范束缚的个体,表明仍然将一个人的性别认同等同于其被指派性别,同样是十分落后且具有歧视性的用语。“跨性别”是根据英文单词“transgender”直译的词汇,表现出了包容和尊重,是目前社群内部和学术研究及报告最常使用的词汇,也正在为社会上的更多人所了解并使用。
当代跨性别社群 在当代,社会对跨性别社群的态度正逐步从禁忌走向包容。从世纪初互联网的引进开始,性少数群体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彼此交流和了解相关信息,人们也有了更多渠道了解包括跨性别社群在内的性少数群体。与此同时,与性少数群体相关的公益机构和组织也在不断发展,如
北京同志中心、同语
等,这些公益机构和组织起到了提高跨性别者可见度、帮助跨性别者达成自我接纳、改善跨性别者的生活环境等重要作用。
欧洲国家 19世纪末,欧洲国家普遍将同性恋定罪。当时人们还没有区分跨性别和异装的概念,而又因为当时人们普遍将异装与同性恋视为紧密相关的行为,跨性别及异装也被视为犯罪行为。在这些法律的影响下,跨性别者纷纷向愿意“治疗”的医生求助。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尽管医疗资源匮乏,但跨性别者仍设法找到愿意帮助自己的医生,进行手术。 其后,随着社会对性少数群体包容度的提升,跨性别相关医疗服务得到了更多尊重,跨性别社群的可见度也逐步提升。现今许多欧洲国家都采取了措施保证跨性别者的部分权益,但跨性别者的平权之路仍任重道远。
5.容易与跨性别混淆的概念
变性人、异装的概念容易与跨性别相混淆,但实际上它们并不等于跨性别。
此外“人妖”一词也是常见的对跨性别女性的称呼,这一称呼带有歧视性。
变性人 变性人是一个在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内起源较跨性别更早的术语,
指已经通过或想要通过身体医疗手段(包括跨性别激素治疗、性别重置手术等)来改变身体性征的个体。变性人这一用语正逐渐被“跨性别”所取代。
跨性别一词所包含的范围更广,本身也更中性、不带有歧视色彩。许多跨性别者认同自己为跨性别,但不认同自己为变性人,但仍有一些已经采纳身体医疗的个体更倾向于认同自己为变性人。因此最好首先询问跨性别者希望以何种术语被称呼。
异装 异装与跨性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异装是一种性别表达,即一个人通过服饰、行为方式等来表达特定性别
。而跨性别
是一种性别认同,即一个人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基于个人体验的性别。
尽管
一个男性异装者可能装扮成一名“女性”,或一个女性异装者可能装扮成一名“男性”,但这并不代表异装者认同自己为与扮装相对应的性别
。跨性别者
可能想要通过对自己身体的改变来呈现所认同性别的性别特质,
而异装者的异装行为
更具有表演性质,这种“表演”不是一种游戏,它也可以是相对严肃的,可以是自我欣赏而不一定要展示给别人看。
异装者并不想改变自己的身体特征,以具有对应性别的特质。
人妖 “人妖”一词来源于泰国的变装表演,即一般人们所称的泰国人妖表演。泰国社会学学者法克苏帕·拉格萨萨(Phaksupa Rugsasab)在《中泰人妖观的比较研究》中指出,“人妖”
这一概念包含了不同身体状况和性别认同的个体。
一部分人妖已经实施性别重置手术,还有一部分人妖没有实施手术但通过女性扮装来表达女性特质。对于一个性别认同为女性的人妖,无论其是否实施手术,她都认同自己为跨性别女性;而对于一个性别认同为男性,但通过女性扮装来表演的人妖,其变装表演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异装行为,而不是跨性别。
泰国的变装表演只是一种娱乐形式
,但在我国,由于人们对跨性别和异装概念的混淆和对它们的歧视,“人妖”一词在日常用语当中的应用,已经大大超过了泰国变装表演的范畴,成为了人们对跨性别者和异装者的歧视性称呼,令跨性别者和异装者感到不适。应当摒弃这种对跨性别者和异装者的侮辱性称呼。
6.跨性别者的性倾向 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是不同的概念。性别认同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性别的认识。而性倾向指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的持久的情感和/或性吸引。
性别认同和性倾向没有直接关联,顺性别者和跨性别者都可能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或泛性恋性倾向中任何一种或多种。
《2017年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指出,在跨性别群体中,双/泛性恋占比最多,为33.3%,异性恋占26.2%,同性恋占25.7%,此外还有无性恋或不确定的情况。
7.跨性别者的医疗保健 精神医疗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广泛应用于美国本土和其他国家。其中特别强调,跨性别本身并不是精神疾病。但如果跨性别者因性别认同而产生的焦虑达到一定程度,这种精神状况则可能被诊断为性别不安。《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将此前版本中的“性别认同障碍”更名为“性别不安”,强化了跨性别本身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观念。有一种观点认为,将性别不安置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当中仍然有视跨性别为精神疾病的危险。但另一种观点认为,将性别不安视为一种诊断是为了将跨性别者所需要的医疗纳入医保范围,保障跨性别者的权益。性别不安的治疗内容包括心理咨询、跨性别激素治疗、性别重置手术以及在社会和法律层面取得跨性别者所认同的身份证明等,目的是减轻跨性别者的困扰,在精神和身体层面帮助跨性别者达成其所认同的性别。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1)当中将“性别不一致”定义为个体所经验的性别与其被指派性别之间显著持久的不一致。性别不一致与性别不安的概念有一些相似性,但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不同的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并没有将性别不一致分类在精神和行为失调这一范围当中,而是将其归类于生理性性健康。同理,保留性别不一致诊断也是为了使得跨性别者能够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 。 而在我国施行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当中,仍将跨性别作为一种精神疾病,称之为“易性症”,诊断标准包括持久地排斥自身被指派性别,期望成为异性并被人接受等。
身体医疗 跨性别身体医疗包括跨性别激素治疗和性别重置手术。需要注意的是,
身体医疗对于跨性别者来说并不是必需的。一个人只要认同自己的性别不同于自己的被指派性别,就可以称自己为跨性别者,而不一定伴有身体性征的改变。
但许多跨性别者也会寻求一些身体医疗以改变身体的性别特征,使之与自己所认同的性别更相符。跨性别激素治疗包括
服用药物以促使身体发展第二性征,如毛发生长或乳房发育。
性别重置手术
是一个伞状术语,包括所有通过手术改变性征的医疗措施。
社会支持和改变层面的性别展现 除了以上精神医疗和身体医疗的措施,还有以下有关社会层面性别展现的措施,能够帮助跨性别者缓解性别不安,如:
①跨性别社群线上和线下的支持,跨性别者家人与朋友的支持;
②通过嗓音和沟通治疗帮助跨性别者发展口语及非口语的沟通技巧,帮助跨性别者对其性别认同感到自在;
③束胸或垫胸、压平生殖器官或使用假阴茎等。
8.跨性别恐惧现象 跨性别恐惧现象指
针对跨性别者的不适、恐惧和仇恨,还可能伴有对跨性别者实施的心理和身体上的暴力行为。
和恐同现象、厌女现象一样,跨性别恐惧现象是
一种基于性别、对拒绝接受刻板性别模式的个体(包括表现出阴柔气质的男性、表现出阳刚气质的女性以及表现出其他非传统的性别特质的个体)的歧视。
美国社会公平教育领域学者玛丽安·亚当斯(Maurianne Adams)在其著作《多元及社会公平教育》(第3版)(Teachingfor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当中指出,跨性别恐惧现象、恐同现象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其
根源都是厌女和父权制。正是这种不对等的性别权力关系,使人们误认为针对顺性别异性恋女性、女同性恋、男同性恋以及跨性别人士的暴力是“正常”或者“可接受”的。
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指出,我们应当意识到
任何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践行社会平等理念,并公开反对与社会性别相关的歧视行为。
9.跨性别权益 中国大陆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华女子学院于2018年共同完成的《跨性别者性别认同的法律承认:对中国与跨性别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对中国大陆有关跨性别的法律和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法律和政策倡导。
性别重置手术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性别重置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对于性别重置手术的手术对象、医疗机构和人员等提出了基本要求。《评估报告》指出,跨性别者实施性别重置手术(注:原文中称为“变性手术”,该说法将一个人的性别认同等同于其身体性征,具有科学性错误,现已逐步被淘汰,改用“性别重置手术”,下同)所需的材料和所要满足的条件十分严格,这使得一些急于进行手术但不能满足相应条件的跨性别者自残甚至自杀。
证件修改 证件信息修改是跨性别者最主要的诉求之一。根据公安部《关于公民变性后变更户口登记性别项目有关问题的批复》(公治[2008]478号)及《公安部关于公民实施变性手术后变更户口登记性别项目有关问题的批复》(公治[2002]13l号)的规定,跨性别者手术后向公安局提交相应材料即可进行性别标记变更。
尽管理论上能够修改证件信息,但实际中由于面临出柜和社会歧视等现实问题,修改的难度极大。
同时,由于目前学校无权变更毕业生学位证书上的姓名及性别,必须交由教育部门变更,跨性别者对文凭上的信息进行变更几乎不可能 。 根据广州性别教育中心和北京义派律师事务所出品的《跨性别校园环境及身份/学历证件变更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校园报告》),不少跨性别受访者表示因为无法修改学位证书上的信息,文凭几乎等于作废,进一步影响就业,使得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此外,有受访者表示并不是所有跨性别者都渴望进行性别重置手术,手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为了修改证件,可能不得不考虑进行手术。
就业 我国法律中有多个条款禁止就业性别歧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修订)及《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2007]第28号)中的相关条款。
法律中并无“跨性别”一词,亦无“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学术界基于法理推论,禁止就业性别歧视条款适用于跨性别者,因为“性别”理论上应当涵盖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的少数群体。
《评估报告》分析指出尽管有以上法律,跨性别者的平等就业权不能得到保障,多数跨性别者尤其是跨性别女性求职非常困难。即使找到了工作,跨性别者也随时面临因出柜而丢掉工作的风险。
其他权益 除上述有关就业歧视与证件修改的问题外,跨性别者在生活中还可能遇到其他方面的权益问题,如教育、人身安全、媒体舆论、婚姻与家庭等。据《评估报告》,我国与跨性别相关的法律与政策还存在诸多缺陷。但跨性别者仍在一定程度上有法可依,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立法及政策建议 基于对现有法律及政策的分析,《评估报告》给出了一些跨性别相关的立法及政策建议。其中包括:立法确认性别及姓名自主决定权,不再以实施性别重置手术为前提条件;立法禁止针对跨性别者的扭转治疗(即将跨性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并试图强行通过医疗手段改变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将性别重置手术等跨性别相关健康服务纳入医保范围;推动专门的反就业歧视立法等。
其他国家 美国 美国政府允许各州独立制定有关跨性别者修改身份信息的法律,有些州允许跨性别者在不进行性别重置手术的情况下修改性别等信息(如内华达州),有些州要求跨性别者在完成手术后才能修改信息。 2020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认定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就业歧视违法,保护了性少数群体的合法就业权益,是美国性少数群体平权道路上的里程碑式进步。
欧洲 根据瑞典非政府组织“欧洲跨性别网络”(Transgender Europe, TGEU)制作的《2020年欧洲及中亚跨性别权益地图》(Trans Rights Europe & Central Asia Index 2020),欧洲共有41个国家允许跨性别者根据自己的性别认同修改身份信息,其中6个国家(包括丹麦、冰岛等国)不需要跨性别者进行性别重置手术就可以修改证件信息。23个国家为全球因性别身份而寻求帮助的避难者提供保护。32个国家实施了相关措施反对基于性别表达的就业歧视。仅有马耳他立法禁止针对性别身份的扭转治疗。
10.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 社会性别规范将与特定社会性别相关的行为准则强加给人们,传统、文化、宗教等因素可能会塑造出僵化的、歧视性的社会性别规范,导致人们对不符合这些性别规范的群体实施伤害。跨性别群体因为其非主流的性别认同,不符合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所以普遍经历过性别不安,并遭受了来自多方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此外,在现有法律和政策框架下,跨性别者的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医疗、就业、日常生活等方面遭遇着诸多困难。如今,随着全面性教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应当了解更多尊重人权、社会性别平等和性多元的知识,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尊重、包容跨性别群体。
自我认同 《2017年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最早发觉自己的性别认同不同于被指派性别的年龄主要分布于7~12岁(31.9%)和13~17岁(29.4%)。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曾经历不同形式的性别不安,包括曾强烈厌恶自己的被指派性别、对青春期发育感到强烈痛苦和焦虑、渴望阻止发育或掩盖自己的性征等。
出柜 就跨性别者来说,出柜指的是向别人表明自己的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出柜对于跨性别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有时会造成情感创伤,但它也可以是一个积极的、解放自己的过程。根据《报告》,最早向别人说出自己跨性别的性别认同的年龄主要集中于13~17岁(39.4%)或18~24岁(34.7%)。 跨性别者出柜后,可能遭遇来自各界的歧视和暴力,包括家庭、学校、职场、社会等,对其心理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也影响着跨性别者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发展。
医疗 《报告》指出,62%的跨性别者有跨性别激素治疗的需求,但获取跨性别激素治疗非常困难。跨性别激素治疗的缺失导致了包括抑郁、自残在内的诸多高风险行为。跨性别群体对性别重置手术同样有较高的需求,但仅有14.8%有此需求的跨性别者进行了手术。阻碍手术的原因包括经济、年龄、信息、手术资源、相关证明等。
歧视 《报告》指出,原生家庭对跨性别者的接受度较低,家庭暴力极为普遍,跨性别者的求助渠道较少,孤立无援。在亲密关系当中,跨性别者的婚姻自主权较低,暴力极为普遍,且年龄较大的跨性别者遭受暴力情况更为严重,但尽管如此,跨性别者的求助比例依然较低。跨性别者普遍在公共空间有不适感。在校园环境中,跨性别者遭受校园暴力的比例极高,且校园暴力经历会导致更高的抑郁发生率。跨性别者就业困难,有较高的自雇佣比例。而工作环境普遍不友好,性别表达自由度低,但社团/民办非企业/基金会这一性质的工作单位对跨性别者的支持度较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显示,有些跨性别者曾被父母当众嘲笑和辱骂,被父母认为自己的性别认同“丢人”。有的跨性别者在医院就诊时,因为性别认同与身份证信息不一致,遭到医生的排斥和旁观者的嘲笑。在公共场合,跨性别者也会面临许多心理障碍,比如在使用与性别认同一致的洗手间时会感到害怕。跨性别者在方方面面都遭受着歧视,其基本人权受到了损害。
《校园报告》显示,14.84%的跨性别者被校方或父母要求退学或暂缓学业。在求职时,跨性别者因为性别认同和身份证信息不一致,很难找到工作。由于毕业后无法修改学历证书性别信息,学历证书成为“废纸一张”,使得跨性别者的基本生存难以维持,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
心理健康 由于社会歧视、相关政策缺失等原因,跨性别者在许多方面都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危险。根据《报告》的统计,跨性别群体当中抑郁、焦虑情况普遍,有较高的自残自杀风险。其中跨性别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不容乐观。
11.2020年新冠疫情对跨性别群体的影响 自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逐步在世界各地爆发。据非政府组织“欧洲跨性别网络”分析,跨性别群体可能比普通民众更大地受到了疫情的影响。
病毒本身的影响 欧洲跨性别网络分析,跨性别群体由于受到歧视,面临着更为不稳定的健康和经济状况,因而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该组织认为跨性别社群应该与最易受影响的跨性别者保持联络并定期检查这些跨性别者的状况。
医疗保健系统和医疗资源供给的影响 欧洲跨性别网络称,由于跨性别者所需的医疗资源不被纳入医疗保险等问题,全世界的跨性别者都在获取医疗资源方面遭受着困难。再加上跨性别者受到的歧视,跨性别者在患病时更不愿寻求医疗救治。而新冠疫情加剧了跨性别者在一般性医疗和跨性别身体医疗(包括跨性别激素治疗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该组织呼吁跨性别社群对需要问诊的跨性别者提供鼓励与支持,并在疫情高峰结束后恢复跨性别身体医疗资源的供应。
疫情下社会经济危机的影响 欧洲跨性别网络认为,边缘群体是流行病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最大受害者。许多跨性别者以非正式的工作维持生存,工作不稳定,且工资通常较低。无家可归者、移民、避难者和/或残障人士更易受到疫情的侵害。该组织提倡对这些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
12.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我国的法律与政策中,有多个条款提到不同性别因享有同等权利、禁止基于性别的歧视,但并未直接提及“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等文字。学术界基于法理推论,禁止性别歧视适用于性少数群体,因为“性别”理论上应当涵盖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的少数群体。因此,性别平等相关的法律政策理论上也适用于保障同志等性少数群体的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幼儿园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13.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跨性别作为性与性别相关概念之一,在教育中会从提高性别意识等角度进行阐述。我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从加强安全和性别意识的角度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包括跨性别在内的性别平等是全面性教育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4~6年级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 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 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初中年级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 学会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等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
14.全面性教育中跨性别的相关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跨性别作为一个社会性别的概念,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面性教育中,对跨性别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时涉及到知识要点、态度/价值观和相关技能。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跨性别”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下的第1个主题“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第2个主题“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和第3个主题“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当中,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
主题1: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差异十分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并描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知识)。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每个人看待自己的社会性别或向别人描述自己的社会性别的方式都是独特的,应该受到尊重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一个人的社会性别身份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相符(知识); ► 欣赏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并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身份(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规范影响人们的生活 学习者将能够: ► 确定社会性别规范如何塑造身份、愿望、实践和行为(知识); ► 认同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期待可以改变(态度)。 学习目标(15~18岁及以上) 要点: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很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回忆关于对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者有偏见的事例(知识)。要点:恐同和恐跨会对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造成伤害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恐同和恐跨(知识); ► 认识到所有人都应该能够爱他们所爱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强迫或歧视(态度); ► 展示对受到恐同和恐跨伤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主题2: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每个人都同样有价值,不论其属于何种社会性别 学习者将能够: ► 认识到对不同社会性别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对待是错误的,并且违背人权(态度)。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导致偏见和不平等 学习者将能够: ► 认识到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性别期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知识)。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被对待的方式 学习者将能够: ► 回忆社会规范如何影响社会对于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者进行描述的方式(知识); ► 认同平等对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态度)。 学习目标(15~18岁及以上) 要点:社会性别不平等、社会规范和权力差异会影响性行为,并可能增加性胁迫、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的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 说出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如何影响性行为,以及性胁迫、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的风险(知识); ► 当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胁迫、性虐待,或社会性别暴力时,主动寻求支持或帮助他人寻求支持(技能)。
主题3: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了解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和寻求帮助的途径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并认识到它在许多场所都可能发生(如学校、家庭或公共场所)(知识); ► 认同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态度)。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是对人权的侵犯 学习者将能够: ► 举例说明什么是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例如:欺凌、性骚扰、强奷、恐同暴力
),并说出社会性别暴力可能发生的场所,
包括学校、家庭、公共场所或网络(知识)
。要点: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是源于权力和支配欲望的犯罪,
并非由于一个人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欲望(知识)。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
任何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无论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还是权威人士
学习者将能够: ► 了解性虐待和社会性别暴力,
包括来自性伴侣的暴力和强奸都是源于权力和支配的犯罪,并非由于性欲控制能力低下(知识)
; ►
认识到社会性别暴力永远是错误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当权者或青少年(态度)。
学习目标(15~18岁及以上) 要点:
每个人都有责任倡导社会性别平等,并公开反对侵犯人权的行为
学习者将能够: ► 意识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间,包括
在网络上公开反对侵犯人权和社会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性(态度)。
如何从教育的角度看待跨性别 如何开展跨性别群体相关内容的教学 在学校中,秉持多元包容性教育观念的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性多元的了解和尊重。《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建议,全面的性教育课程应当包括反歧视、平等、性和性别身份多元化的相关信息和价值观。
跨性别群体相关内容的教学应当在一个包容、尊重的环境下开展,避免侮辱和歧视性的信息,提倡平等,传达性和性别身份多元化的正面信息。
应当教育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和接受具有不同性别认同的每一个人。
如何应对针对跨性别群体的校园欺凌现象
学校可能是恐跨欺凌(即由跨性别恐惧现象引起的对跨性别者的欺凌)最易发生的场所。
恐跨欺凌往往会极大地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会影响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及人身安全。应当创造支持性校园环境,建立安全空间,明确表明反对校园欺凌并进行积极干预。
此外还应将性多元的包容性知识融入课程,树立关于跨性别者的正面形象,预防恐跨和恐跨欺凌,教育学生尊重、接受不同的性别认同。
与
跨性别相关的常见疑问
常见疑问1:
跨性别是病吗?
答:跨性别不是病。跨性别是一种社会性别认同,即一个人内心所感受到的基于个人体验所认同的性别,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一致,也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一致。跨性别与顺性别同样应当被尊重,应当得到平等的对待。不论属于何种社会性别,每个人都同样有价值。
常见疑问2:
跨性别一定需要做手术吗
? 答:
不一定。跨性别属于一种社会性别认同,即一个人内心所感受到的基于个人体验所认同的性别,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一致,也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一致。一个人是否是跨性别者,其根据是这个人自己的社会性别认同,而不是这个人是否做了手术。许多跨性别者并没有选择性别重置手术,同时也有许多跨性别选择做手术。手术与否,与跨性别的身份认同没有必然联系。全面性教育要求人们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差异,并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身份。
常见疑问3:
跨性别者是同性恋吗?
答:
跨性别与同性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跨性别是一种性别认同,即一个人内心深处所感受的基于个人体验的性别;而同性恋是一种性倾向,指在身体、情感和/或性的方面受到相同性别的人吸引的人。跨性别者可能是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全面性教育要求人们学会尊重所有性别认同和性倾向的个体。
常见疑问4:
开展性教育会不会导致更多人变成跨性别者?
答:
不会。普及有关跨性别的知识不会促使一个人变成跨性别者。一个人的性别认同是指内心深刻感觉和个人经过长期的经历所认同的性别身份,是个人经过慎重考虑所确定的自我认同,不会因为接受跨性别的性教育就轻易改变。全面性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和年轻人获得适龄的知识和技能,树立尊重、平等、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求保障自己获得性教育的权利。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内容
的教育 ①幼儿园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根据《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相关内容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
接纳差异、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视上。
《奇妙的感觉》一册主要
教会幼儿识别不同的感觉,区分舒服的感觉和不舒服的感觉,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有不同的感觉是正常的,我们要珍视不同的感觉。
《多彩的幸福》一册讲述了四个不同家庭的生活,让幼儿
理解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都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引导幼儿认识差异、尊重人与人的不同。
《欢乐的六一》一册主要
帮助幼儿意识到不同性别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权利,
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欢飞机,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养幼儿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接纳自己感受的意识。 ②小学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小学的性教育
不再单纯局限于广义上的尊重差异,而是进一步认识讲解相关内容。
③初中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初中阶段的性教育在小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强调社会性别平等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在了解社会性别具体含义的基础上,初中生
将认识到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具有不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
在掌握这些知识、态度和技能之后,初中生将
有能力欣赏自己包括跨性别在内的社会性别身份,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身观念和偏见。
15.跨性别名人 金星 金星是跨性别女性,我国著名舞蹈家、主持人。在她的自传《掷地有声》中,金星坦言自己从性意识萌发开始,就察觉出自己更适合做女人,女性的身份更能让她表达自己。在27岁那年,她选择做了性别重置手术。金星因为其在艺术界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在娱乐界的活跃,大大提高了跨性别群体在我国的可见度。金星承认社会的不认可一直都在影响着她,但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支持她的选择和她的处境,和她一起对抗着剩余的社会偏见。 大侠 大侠是跨性别男性,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的伴侣。由于李银河在我国较高的知名度,她的伴侣大侠也受到了一定关注。很多人因为大侠的被指派性别为女性,质疑李银河的性倾向是同性恋。李银河曾在其自传《人间采蜜记》中对此做出澄清,称她本人是异性恋者,而大侠的性别认同是男性,他是一名跨性别男性,二人的结合是一段异性恋感情。 刘婷 刘婷是跨性别女性,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获得者。刘婷称自己从13岁起就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女孩,而她被指派性别和性别认同的差异曾一度让她十分苦恼,家人也对她的性别认同表示反对,这让她一度想要自杀。2014年,刘婷进行了性别重置手术。 沃卓斯基姐妹 拉娜·沃卓斯基(LanaWachowski)和莉莉·沃卓斯基(LillyWachowski),两人均为跨性别女性,均为美国著名导演,代表作有《黑客帝国》、《V字仇杀队》、《惊世狂花》等。拉娜·沃卓斯基在2012年获得了美国LGBT(即性少数)组织“人权运动”(Human Rights Campaign)颁发的“可见度贡献奖”,她在获奖感言中称曾因为自己的性别而感到焦虑,甚至想过自杀,而如今之所以向公众出柜,是希望能给更多有相同处境的人带来支持。
16.跨性别相关纪念日 国际不再恐同日
国际不再恐同日(The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定于每年5月17日,设立于2004年,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 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旨在提高
公众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间性人以及其他所有有着多元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以及性别特质的群体所遭受的暴力与歧视的关注。
“国际不再恐同日”的目的是
使其他人可以知道同志可以健康和快乐生活,不会对别人的生活构成影响,从而令人不再恐惧同志。
2009年,大会正式纳入反对跨性别恐惧症。2015年,纳入反制双性恋恐惧症,并将官网改名为:国际不再恐惧同性恋、跨性别与双性恋日。
国际跨性别纪念日
国际跨性别纪念日(TransgenderDay of Remembrance)定于每年11月20日,源于1998年11月28日,旨在
纪念那些死于因仇恨而被谋杀的跨性别者和非性别常规者。
这个行动的举行是为了向1998年11月28日被谋杀的RitaHester致敬所发起的,始于1998年的〝RememberingOurDead〞(纪念我们的死者)网站计划以及1999年在旧金山举行的烛光守夜活动。RitaHester的死如同大多数反跨性别的谋杀案件,至今尚未有结果。 国际跨性别现身日
国际跨性别现身日(InternationalTransgender Day of Visibility)定于每年3月31日,其设立旨在
鼓励世界各地的跨性别者真实、开放地生活,同时也旨在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跨性别者仍在遭受的歧视。
这个节日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的跨性别权利运动者蕾切尔·克兰德尔在2009年成立,理由是无奈当时缺乏关注跨性别族群的LGBT节日,只有知名以跨性别为本的节日是国际跨性别纪念日,是哀悼因仇恨犯罪遇害的跨性别朋友们的节日,但没有勇于承认和庆祝跨性别者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
17.跨性别公益组织 如今,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与跨性别有关的公益组织,这些公益组织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更能为跨性别者提供支持的跨性别社群,同时也提高着跨性别的可见度。 北京同志中心跨性别部门 北京同志中心跨性别部门隶属于北京同志中心。北京同志中心成立于2008年,是集心理咨询、艾滋病病毒检测、LGBT青年领导力培训、社群活动、去病理化项目、跨性别项目为一体的性少数友善机构。中心的愿景是无论个人的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性倾向如何都能获得尊重、平等、自由的权利。微信公众号:北京同志中心(微信号:bjlgbtcenter)。 2017年,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荷兰驻华大使馆的支持下完成了《2017年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这一调查是国内首次全国范围内针对跨性别群体的定量调查,旨在提高我国跨性别社群社会议题能见度,提高我国跨性别群体权益,促进性少数群体反歧视事业的发展。 全国跨性别热线 全国跨性别热线由北京同志中心发起,是一个免费为跨性别社群提供陪伴、支持、信息咨询与资源转介等服务的热线。可通过北京同志中心公众号与全国跨性别热线进行联系。2019年3月5日,环球时报对北京同志中心所举办的“全国跨性别领导力培训第二期”进行了报道,介绍了全国跨性别热线开展的工作,以及我国跨性别者面临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 Translive跨性别人生 Translive跨性别人生是由跨性别人士自发创办的非营利网络平台,旨在为向社会科普跨性别相关知识,及为跨性别群体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其它可信任的跨性别自杀干预联系方式
(中国)跨儿心理小组 - 邮箱
kuaerxinli@protonmail.com
, 微信
kuaerxinli-01
(建议优先使用微信联系)
请注意:
跨儿心理小组并不直接提供自杀干预服务
,请查看其提供的 自杀干预热线列表和撰写的
跨儿自杀危机自救和干预微信专栏
寻找你所需要的信息。
(加拿大、美国)Trans Lifeline - Canada (877) 330-6366, US (877) 565-8860
18.典型案例 当当网跨性别员工被辞退 高某是一名跨性别女性,同时也是当当网公司的产品总监。2018年她进行了性别重置手术,随后当当网以旷工为由将其辞退,并称其所患“疾病”为易性症,其他员工无法与其一起工作。双方的矛盾走上了法庭,高某认为当当网与自己解除劳动合同的真正原因是性别歧视。法院最终认定当当网以旷工辞退高某不合法,双方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在判词中写道:“我们习惯于按照我们对于生物性别的认识去理解社会,但仍然会有一些人要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表达他们的性别身份,对于这种持续存在的社会表达,往往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和认识,这种重新审视和认识或许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确实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包容,我们也确有必要逐渐转变我们的态度”;“我们尊重和保护变性人(注:指跨性别者)的人格、尊严及其正当权利,是基于我们对于公民的尊严和权利的珍视,而非我们对于变性(注:指跨性别)进行倡导和推广”。该判词体现了对性别多元的包容和支持态度,受到了公众普遍的支持。
世界卫生组织将跨性别去病理化 在2019年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当中,世界卫生组织将“性别不一致”从“精神障碍”章节中删除。这一举动标志着世界卫生组织不再认定跨性别是一种精神疾病,对于减少社会对跨性别的歧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J.K.罗琳因其恐跨立场遭抵制 《哈利·波特》系列作者英国作家J.K.罗琳(J.K. Rowling)曾公开表明其女权主义及支持同性恋群体的立场,但却多次因其恐跨立场而受到争议。2019年12月,J.K.罗琳因在推特发文声援美国金融领域学者玛雅·福斯塔特(Maya Forstater)而遭到广泛批评,后者因其在公开场合发表恐跨言论而丢掉了工作。2020年5月,J.K.罗琳又因恐跨立场卷入舆论风波,她在一条推文中用“来月经的人”指代“女性”。对此,哈利波特迷、性少数组织及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主演都表明了反对立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主演,英国演员丹尼尔·拉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通过一个跨性别青年保护公益组织发声,批评J.K.罗琳的言论。J.K.罗琳即将出版的新书也遭到了出版机构的抵制。在性别平等意识愈发深入人心的当今,针对跨性别的歧视性言论正受到普遍的批评。
19.相关电影 有性无别
电影海报 影片信息 导演: 吴叶润 主演: 汪欣蕾 外文名:Gender in Bias Out 别名:灵魂装错躯壳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国大陆) 片长: 34分钟 剧情简介 通过8位跨性别者以及其的家人、医生,和最真实的镜头故事,带你走近、了解、认识他(她)们。他(她)们作为不被目前社会所认知的一小部分人群,饱受着社会、家庭带来的不解和歧视,经历着各种暴力问题、工作歧视问题以及医疗问题。通过8位跨性别者以及他们的家人、医生,和我们最真实的镜头故事,带你走近、了解、认识他(她)们。该纪录片由野心视频出品。 医疗问题以及社会影响 中国大陆以跨性别为主题的电影和纪录片数量较少,纪录片《有性无别》展现了我国跨性别社群的一个切面,具有一定深度,并且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展现了对跨性别者深切的关怀。我国跨性别群体的可见度较低,而这部纪录片给了跨性别者言说自我的机会,表达了自我认知,也倾诉了自己遭受的挣扎。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跨性别者在社会当中的存在,了解了跨性别者的生活,看到了跨性别者遭遇的困难和歧视。比如有的跨性别者为了躲避因出柜引发的家暴住进了避难所,有的因为跨性别的身份处处碰壁,使至亲之人为自己的遭遇痛哭流涕。通过这部纪录片,人们能够重新思考性别这一标签,反思对待跨性别者甚至是对待所有个体的态度。它让更多人认识到,性少数群体希望通过发声而改变社会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为了改变一个个具体的生命的生存处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生活。同时,纪录片也展现了跨性别社群内部相互支持的力量,给了跨性别者更多信心。
普通女人
电影海报 影片信息 导演: 塞巴斯蒂安·莱里奥 编剧: 塞巴斯蒂安·莱里奥 主演: 丹妮拉·维加 / 弗朗西斯科·雷耶斯 外文名:Una mujer fantástica、A Fasntastic Woman 别名:好女人、美妙女人、不思议女人 制片国家/地区: 智利 / 德国 / 西班牙 / 美国 语言: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2017-02-12(柏林电影节) /2017-04-06(智利) 片长: 100分钟 主要奖项: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剧本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剧情内容 玛莲娜(丹妮耶拉维加饰)与奥兰多(弗朗西斯科雷耶斯饰)真心相爱,两人正著手规划著未来。在庆祝玛莲娜生日的夜晚,奥兰多身体感到不适,当他抵达医院经急救后,仍宣告不治。突如其来的噩耗,让玛莲娜被医生和奥兰多的家人怀疑,让她不能够以伴侣的身分哀悼奥兰多。玛莲娜也因此被女侦探调查是否与奥兰多的死亡有关,奥兰多的前妻也禁止她参加葬礼。玛莲娜决定用她奋斗一生的力量,争取自己与爱人告别的权利。电影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教育意义 电影讲述的不过是一个普通女人和一段普通的感情,但却因为主人公的跨性别身份,她就遭到了人们无端的揣测、诋毁和攻击。在所有这些侵犯的背后,是制度性的默许,正是因为在社会制度上、在法律上玛丽娜的诸多权利没有得到保障。电影让我们看到,跨性别者和顺性别者一样,过着最平凡的生活,有着最平凡的情感和理想。人们没有理由仅仅因为跨性别这一身份就对跨性别者区别对待。同时电影也让人们了解到,针对跨性别者的歧视是多么的暴力和残忍,社会不仅应当对跨性别者持有包容和接纳的态度,还应该用制度来保障跨性别者最基本的权利。
总结
拒绝对跨性别的暴力
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的小册子指出,「在世界各地,跨性别者遭受暴力、骚扰和歧视的风险非常高。侵犯他们人权的行为包括欺凌和言语虐待,拒绝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教育、工作机会和住房,刑罪化、任意逮捕和羁押,暴力、攻击、酷刑、强奸和谋杀。而年龄、族裔、职业、社会经济阶层和残障状况等其他因素可能加重他们所面临的暴力和歧视。」
除了呼吁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之外,个人能够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了解跨性别者的经历、问题和关切。
以当事人自选的概念、人称代词、性别和名字来称呼他们。
见到任何形式的针对跨性别者的污名、歧视和暴力时,要敢于说不。
每年11月20日是跨性别追念日(Transgender Day of Remembrance)。在这一天,我们纪念那些因为恐跨人士的暴力而去世的跨性别者,呼吁终结对跨性别者的暴力。
引用资料:(搜狗百科) https://baike.sogou.com/v7512421.htm?ch=frombaikevr&fromTitle=%E8%B7%A8%E6%80%A7%E5%88%AB&vrid=30010462&entryScene=baike_VR&jump_from=sogou-mobb-5d461a9f589b908d&addressbar=hide&rcer=g9PEm4istisbXJIf (那些秋叶):https://one-among.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