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识疑】偶识一浙省发

2022-10-23 16:09 作者:pengo2025  | 我要投稿


据第二十三回批语

[庚眉]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己卯冬。

[庚眉]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缘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按:

早在1759己卯年冬,曹頫便有为黛玉(颦卿、阿颦、颦儿)留影之意,因不遇善画仕女之画家而搁置下了,直到7年后的1767丁亥年春,才因机缘偶然结识一位江南画家,却因对方无暇而无奈作罢。这位仙笔画家是谁呢?可以研究一下。

①【偶识】因机缘偶然认识。

②【浙省】表示该画家籍贯是浙江。

③【发】发科,应试得中,所谓“少年发科,都下会试”,于1767丁亥春之前考中。

④【白描美人真神品物】擅长画仕女。

按上述条件查找筛选,1766年丙戌科二甲进士余集,进入到我们的视野。

 秋室余集

余集(1738-1823),字蓉裳,号秋室,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官员、书画家、藏书家,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山水笔墨秀逸,有山光在掌、云气生衣之致。求画者众多,尤其是求他画仕女的,往往“持金以购,不得其门而入”,得之者欣狂视若珍宝,时称“余美人”。

1767丁亥夏时,曹霑和李某已经离世(一芹一脂,芹1763癸未除夕,脂1767丁亥春末),曹頫年逾古希,大概率早已出家为僧,藏画懂画而寓居寺庙的他,怎么会认识余集的呢?

人际关系。

如未中进士余集不会进京,如不进京他不会出名,如不出名他不会为曹頫所赏识。凑巧的是,余集认识亦善绘画的瑶华道人弘旿(据一:余集《忆漫庵剩稿》中《残菊和瑶华道人韵》,据二:朱本《秋山行色图》有弘旿、余集等诸多友人题跋),弘旿是永忠的堂叔,永忠看过抄本红楼梦,该抄本红楼梦来自墨香,墨香名额尔赫宜是爱新觉罗敦诚、敦敏的叔叔,二敦认识曹霑,曹霑、曹頫是红楼梦的作者,于是围绕红楼梦形成了一条连续的信息链和一个闭合的朋友圈。

也许,曹頫曾意图用小说抄本兑换黛玉影像,但由于此事未果,余集很可能没见到曹頫,也没看到红楼梦。为此,他将红楼梦写进著作(《百纳琴》、《梁园归棹录》、《忆漫庵剩稿》、《秋室学古录》)的概率就变得小了,然亦不排除被记录在案的可能,还需调查取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研究,此处不能展开了。

令我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

1、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曹頫为何单单要为黛玉留影,而不是别人?

2、1759己卯年到1767丁亥年的7年时间里,曹頫为何因未能给阿颦留影的丁亥夏耿耿于怀,而不是别的年份?

3、第二十二回批语【前批书者聊聊,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与第二十三回本条批语一前一后出现,前者为失去批友而痛心疾首,后者为留影未果而怅然若失,令曹頫大为触动的两件事情为何发生在同一时期?

思来想去,巧合中存在某种必然。这很可能与脂砚斋出现在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与道人评论、抄改石头记,与一芹一脂是书何本、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与脂砚斋重平石头记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保持一致:「脂砚斋重写石头记

脂砚斋也是红楼梦的作者,1767丁亥年春尚在人世,她是曹頫想为之留影的人,她称曹頫为石兄、玉兄,曹頫称她为阿颦、颦儿。她大概率是苏州织造李煦次女(山东昌邑姜姓血统),是林黛玉的人物原型,是批者也是作者,是曹頫的表妹也是曹霑的续弦。

曹霑和李某,雪芹和脂砚,这一芹一脂,扮演了一僧一道一赖一皮、一侍一草一宝一黛,小说中他们是表哥表妹木石姻缘,现实里他们没有血缘可以结婚。1767丁亥年春夏之交,脂砚继曹霑之后离世,这对亲情、对小说而言都是莫大的损失,曹頫得到消息痛心不已,如同与余集的擦身而过,如同为阿颦的留影未果,人一旦错过和失去,恐怕难再相遇,造化主不会再出一芹一脂,亦不会再出一畸笏老人了。


【红楼识疑】偶识一浙省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