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一):曹操(16)
话说关羽解白马围后,离开了曹操身边,曹操对此表示理解,这让千年来的世人都很敬重关羽。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三国志·关羽传》
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
——裴松之
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三国志》
之后,荀攸给曹操献上欲擒故纵的策略,曹操照办了,成功斩杀了文丑。
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太祖遂与绍相拒於官渡。
——《三国志·荀攸传》
此时的刘备迎来了关羽、赵云的回归,在赵云的帮助下回复了一点力量,之后再说,这里简单说说刘备的作为,配合文丑作战,配合袁绍袭击许都。
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
——《三国志·袁绍传》
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氵隱〉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
——《三国志·曹仁传》
曹操稳住了阵脚,但缺少粮食,从一些旁证中可以看出:
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
——《三国志·袁绍传》
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三国志·魏武帝纪》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三国志·魏武帝纪》
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
——《三国志·荀彧传》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应绍,食乏。
——《三国志·袁绍传》
兵马数据上,袁绍的兵力数据基本无异议,但曹操的兵力数据,依据裴松之的分析,不少于一万(考虑到分兵、善后工作等)。
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三国志·袁绍传》
绍步卒五万,骑八千。
——《世语》
案魏武谓崔琰曰"昨案贵州户籍,可得三十万众"。由此推之,但冀州胜兵已如此,况兼幽、并及青州乎?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
——孙盛
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馀万,馀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於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馀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
——裴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