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试水:觉醒年代观后感
编辑于2022.3.6:本文在早些时候写作,里面一些思想已不符合我本人现在的思想。比如文中躺平、爱国等观点与我现在的观点截然不同。留有此文权当纪念,不代表个人的观点
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许多人对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认识,只停留在“新文化发起者”、“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等身份上而对于他们其他的贡献 、成就、著作等却一无所知。然而,随着《觉醒年代》的“爆火出圈”许多年轻人开始对五四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浓烈的兴趣。
《觉醒年代》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历史事件。影片主要围绕陈独秀李大钊等北京大学的教授展开,生动展示了二十世纪一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画卷与精神风貌,透露出对英雄的尊敬与爱国的情怀,也有对当代青年人的勉励与期待。不同于其他传统的红色影视剧该剧的述事氛围 更加轻松,故事的内容更接地气。凭着这些因素,使得《觉醒年代》才能“破圈”而红。
怀着好奇与期待,我在暑假观看了这部剧。而这部影视剧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青年人要自立自强,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挺身而出,下面我将结合两个例子浅谈我的感受。
(一)青年的“七项标准”
在一次演讲中陈独秀提出了当代青年的六项标准加上毛泽东所担补充的一条,一共是七条标准,分别是“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 而非想象的”“强壮的而非体弱的”。这七条标准分别对应了自由、进步、自强开放、务实、科学和健体。这七条标准即使在今天对于青年人来说也是完全适用。当代社会,一些青年之中流行“躺平”“佛系”文化,甚至出现了许多“尼克族”这显然是与这比项标准背道而弛的。在剧中,邓中夏、赵世炎、毛泽东等青年正是以这七项标准勉励自己,使自己成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
(二)爱国的自觉心、为人类献身的决心
在剧中,北大的青年学生总是自发上街游行——或表演活剧,或是抵制某个条约。在五四运动中,以郭钦光为原型的角色郭心刚为了夺回青岛更是血染布丝,倒在声势浩大的游行之中。这一切行动。都来源于青年人心中热情澎拜的爱国心与为人类谋福的决心。现在的青年, 在受教育时总是以985、211大学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却很少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有热情的职业观,这导致很多青年在工作时唯利是图、眼光受限,清华大学的人才外流便是最好的例子。青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道: “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在一百多年前那一代的青年满怀爱国的热忱为人类的解放与理想而献身使得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今天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也应像《觉醒年代》中的进步青年一样在学生时代就应该确立一个高尚的价值观——我们所做的应该是爱国的,应该是有益于全人类的。
《觉醒年代》还讲了教育、人民、文化、政治等其他方面的问题,但其中对青年的内容,对我们青年有更多的意义。 恩格斯说过:“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一百多年前那代的青年自强不息,挺身而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今天,我们也应像他们一样进步、爱国并乐于牺性,将自己的生命投入于时代前进的滚滚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