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申五中!收获哈佛/卡梅/康奈尔/密歇根5张藤校offer~


-Yeeeees,我们是你的设计生涯加油站!-
留学经历对我来说不仅是增长知识和开拓眼界,它也使我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和客观。

- 芋头 -
GPA:3.95
GRE:330
本科:美本 Top40
- OFFER -





哈佛大学
Learning Desig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卡内基梅隆大学
Master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卡内基梅隆大学
Mas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earning Science
康奈尔大学
M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Connective Media
密歇根大学
Master of Science in Information (MSI)
- Yes Talk -
Q1:请您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
A:
哈喽大家好,我是芋头。总的来说,我认为设计是一门让人们生活变得更好的学科!我是从本科就出来留学了,我觉得这是我人生里做过最不后悔的决定。虽然有些陈词滥调,但留学经历对我来说不仅是增长知识和开拓眼界,它也使我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和客观,自己的思考更多了。
在整个申请或者未来生活中,我对自己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划一定要做什么做什么,但总的来说就是当下做到最好,不要让自己以后后悔,把握好手边的机会,长期来看主要顺其自然,不要有太大的功利性,不然最后结果不如人意的时候对自己的伤害会比较大。

Q2:为什么会选择去美国留学呢?
A:
我认为美国的教育资源及工作发展前景都很好,大家都能在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中学习,不管是学术探索还是进入就业环境,都能提供很大的平台。
除此之外,美国work-life balance 相比起国内要好,工作和生活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空间。我很喜欢这种文化背景下创造的学习环境,也比较能够惬意的让自己奋斗。
Q3:如何确定自己的专业和申请的学校的呢?
A:
可能因为我本科就是学交互的,我也很喜欢,从大二暑假大三开始的时候决定研究生继续申请HCI这个方向。
HCI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专业,人机交互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这个专业也和我本身背景比较贴合,是一个交叉学科。因为本科的HCI项目就不错,我的择校基本上就选择了美国综合大学的一些交互强校。最后我的择校选择普遍都是我想去的藤校和综合大学的项目,确实bar都很高,但是基于我自身的努力和Yes帮助,我觉得我还是很有希望滴~

Q4:请介绍1-2个您的作品集项目吧!
A:
我简单介绍两个项目吧~
第一个项目是:希望创建一个更多鼓励和正向反馈的工作环境来更关怀员工的心理健康和提高生产力


第二个项目是:探究未来社会中植物的地位和与人类交互的更多可能性


整体我的作品集准备时间还是比较紧凑的,每个项目的时间安排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学校也很忙,有时候真的很难协调时间,Yes的老师会根据我的作品进度及时调整计划。
在与Yes导师讨论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帮助我进行构思,设计想法的迭代,帮助我逐步完善设计思路,发现设计机会点,也同时加深我对设计理念的思考和逻辑梳理。在跨学科项目中,Yes导师能引导和队友相互的配合,还要整体设计的创新尝试,能激发我们各自的专业力量。



Q5:确定留学后是如何准备的呢?
A:
我准备的时间总体比较晚,大三暑假准备gre,大三暑假6月开始正式准备作品集。我的文书其实拖到11月才开始构思,希望其他同学吸取我的经验,早开始早准备!
申请方面的话,我觉得尤其是到最后赶ddl的时候非常难熬,这个时候身边朋友的鼓励对我来说很有用,也给了我很多支持。自己也可以每天给自己积极暗示肯定自己坚持下去哈哈:D
之后等offer也是蛮焦虑的,但是也可以和别的正在等offer的同学一起焦虑哈哈哈(bushi)。
Q6:有没有给学弟学妹提供的申请过程中的小tips?
A:
真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力都提前准备!!!不要赶ddl!别拖延,文书和作品集项目尽早开始构思素材和撰写。
GRE尽早开始准备,每天积累单词,不要像我一样每天拖延最后也没背下来什么单词。

Q7:为什么选择了yes?在yes学习的体验如何?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
A:
我觉得Yes老师比较负责,跟老师的交流沟通也比较好,在选择Yes前我也看过很多家,他们不像一些大机构说得天花乱坠作品内核却一般,之后的教学服务也需要同学每天催促老师。在Yes完全不用担心这个!我只需要把所有精力都在跟老师的积极沟通上。整体体验非常满意的!

Yes老师及时督促我进度,帮我打开选题及之后的排版思路,并且在项目进行的过程当中及时给我反馈和指导建议。即使是线上完成全部内容,体验感也超级棒!
Q8:有没有相关的书籍、网站、学习资源推荐呢?
A: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这本书最开始发表于 1988 年,而且更多的关注与实体设计,比如水龙头、门窗以及钟表,但是其中的一些观点确实可以直接影响到今天的用户界面设计和网页设计。
《Don’t Make Me Think》
Steve Krug 的《Don’t Make Me Think》中文译本名字是《点石成金:访客至上的网页设计秘籍》,译名可能没有它的原名那么直接,但是也传递出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核心概念。
这本书成于2000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时代之后,Krug 在这次浪潮之后提出了不少实用的设计原则,直到今天仍然有着极高的价值。这本书随后多次再版和修订,其中的设计案例几经迭代升级,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网页设计的提升和进步,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用户——人类行为本身的模式化。
《Speculative Everything》
《Speculative Everything》提供了一个包含设计理念、理想和方法的新兴文化景观之旅。Dunne 和 Raby ,两位来自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教授,引用了来自他们自己的设计和教学方法以及来自美术、设计、建筑、电影和摄影的其他项目的例子。他们还借鉴了未来学、政治理论、技术哲学和文学小说。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对一切都进行更多的推测,那么现实世界将变得更具可塑性。思辨设计释放的想法增加了实现理想未来的可能性。
Q9:是否有过工作/实习经历呢?可以谈谈在工作和实习时有什么体验吗?
A:
有过两段实习经历,一段是国内大厂视觉设计实习,另一段是美国小厂的UX实习(也算是学校的实习啦)。
关于实习期间的体验,我认为:把握机会,广投简历,多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增加经验是十分重要的!拥有这些经历首先就能让申请的学校了解我在专业方面的能力,其次自己也在这些经历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设计思维和技能,也认识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当然实习leader或者项目领导之后也能帮你写推荐信嘻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