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父母,总以为我跟他们一样轻松
在那些“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家庭群里,时常充斥着一些大红大绿的鸡汤文,又是躺平不利于奋斗啦,又是摆摊儿月入百万啦,你不知道默默地翻了多少个白眼儿

,群里的其他人却以为你在微笑

。
你想过得随性一点,父母却耳提面命地不停鞭策你,从要你努力到要你婚育,无孔不入无坚不摧,你不禁产生了深深的疑惑:我是生产队的驴吗?要你在后面拿鞭子抽着?
所以为什么每次交流都是鸡同鸭讲、不欢而散,都说有代沟,那这条代沟又从哪里来?至少有一种情况是:代沟来自于父母的天真。
有一种天真 叫做双职工
就拿要孩子这事来说,大型企事业单位退休的父母,会觉得这事是多么的轻松,你即便不以“反对社会时钟”这样的话语来反驳,仅仅诉说自己的难处,他们也会像完全听不懂一样。
有些人说那个年代带孩子比较糙,无非是桌上多一双碗筷,也没那么多心理健康这些所谓的“矫情事”,我觉得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今天养育子女的难处,在那时是不突出的(或者干脆就不存在的)。
双职工父母在时间分配上的确比较紧缺,但在其他方面却享受着巨大的体制性支持:
子女教育有机关幼儿园、子弟学校或大学的附小附中,幼师虐童?这个太罕见,学校里也不太会拿家庭作业折腾父母,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同事、老邻居,就算关系不好,也不愿把事情做得太过火,不然以后还打不打照面?
孩子有个头疼脑热什么的,只要不是大毛病,去机关医院看就是了,原则上不让用父母的职工医疗报销?嗐!打声招呼、说两句好话,人家还能为难你怎么滴。再说了,医生护士也会想想,万一以后有什么事得找你帮忙呢。
教育、医疗两个大头搞定了,还剩一个住房,这是分配的,虽然大多数人的住宿条件也谈不上多好,但起码不是个需要操心的事。父母骑着自行车,十多分钟就到车间或者办公室了(职工宿舍跟单位就在一个大院里),你骑十多分钟,刚到地铁口……
与结婚生子密切相关的三座山头,跟今天的小升初/中考、儿童医院挂号、学区房比起来,那真的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没体验过的事情,当然听不懂。双职工父母很难想象,下一代的子女是如何成为人形碎钞机的。

这里所说的“天真”,并不是指的缺少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相反,双职工父母在世道人心、妥帖得体、人情世故这些方面,称得上是纯熟练达。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在自己的专业技能领域可能还相当的出色,而且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很多还抱着一股十分赤诚的理想,颇具社会责任感。
但是他们似乎一直过着一种被安排好的生活,人生大事上很少需要自主决策,决策了也没什么用,既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跳出既有的生活圈子和思维螺旋,去以现实状况来校正自己的想法。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那就是有些人头脑里缺乏一个研判系统:某一件我以前没见过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样子、我自己有多大把握、现实条件发生变化后我的经验还有没有用、基于现实状况我下一步该怎么选。
不是想不明白这些问题,而是压根就没有这根弦儿,不觉得这是一个人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东西,反正也不需要琢磨得那么明白,只要听从安排、跟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就是了。
所以人们才会高度依赖既往的路径,而不是发展新的思维。对于一些双职工父母,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春季后,已经忘却了人间的严寒,日子永远会在阳光明媚、花团锦簇中延续下去。
这样的生活状态很难经得起变化,也不太可能感知到外面的变化,当遥远的事物被震碎,面前的人们却尚不知情。那个曾经支持了他们的体系,既是堡垒,也是牢笼。

而且很多时候人们都把「理解」跟「融合」混为一谈,觉得理解一个人就一定要原封不动地接受ta的指点或者做法。
新一代人跟父母辈的人观念难以调和,有时候不只是为了给自己正名、获得自我价值上的认同感,也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
编辑 | 橘黄夜猫
监制 | Leo
审核 | Care解忧学术团队
图片 | 腾讯视频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