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怎么办:关于新人的故事》第二章 初恋与合法婚姻 6、7

2023-04-02 15:45 作者:消融の雪球  | 我要投稿

6


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当女儿和家庭教师跳第一轮卡特里尔舞时,在他们身边转悠了好几回,可是第二次跳的时候,她没有在他们附近,那时她作为家庭主妇正格外用心地准备着非常丰盛、几乎近于晚餐的各种夜宵去了。等她忙完了活,打听家庭教师,他已经走了。

过了两天,家庭教师又来上课,他们端上茶炉①——他来上课时常常赶上他们喝茶。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到教师给费佳教书的房间请他,以前去请他的是玛特辽娜。教师本来不想去,一是他不想喝茶,二是要趁这个时间给费佳批改作业。但是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执意请他去坐坐,而且要和他谈一谈。他就过去,靠近茶桌坐下来。

——————

①茶炉(самовар),俄国人特有的一种煮茶的茶炊,上面多绘有各种图案,非常漂亮。
——————

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向他询问,费佳的天分如何?哪个中学更好些?送费佳到寄宿中学好不好?等等——做家长的问这些十分自然,但似乎早了一点,在他们谈话的时候,她非常热情、亲切地请教师喝茶,罗普霍夫觉得却之不恭,只好打破惯例,拿起了茶杯。薇罗奇卡过了好久才出来。她和家庭教师互相鞠鞠躬,仿佛他们从没发生过什么。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还是一个劲地谈费佳。后来她突然地谈锋一转,问到教师本人。从出身、工作一直问到家庭。问他有没有亲属?他们有没有财产?他生活过得怎么样,今后打算怎样生活?教师的回答简短而又含糊,说亲属是有的,在外省,都不算富裕,他本人靠家塾维持生活,将来仍旧在彼得堡作医生。总之,从这些话里看不出什么来。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看到他不大上路,便开门见山地说道:

“您说您以后仍旧在彼得堡当医生,谢天谢地,这儿做医生的都过得不错。不知您想到成家和看中哪位姑娘没有?”

为什么要这样问呢?家庭教师已把那位幻想中的未婚妻的事忘了,刚打算说“还没有看中”,但是他猛然想起来,心想:“哦,原来她偷听过谈话!”他暗自好笑,——当时的主意多笨!干嘛要编这样一个寓言呢?真是多此一举!果真是,有人说宣传是有害的,——她心地纯洁无邪,宣传对她的影响会有多大呀。不管这些了,就是偷听和知道这些与我何妨?

“当然看中了。”罗普霍夫说。
“订婚没有?”
“订了。”
“是正式订婚,还是两人口头说说!”
“是正式订婚。”

可怜的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她听到“我的未婚妻”“您的未婚妻”“我很爱她”“她是个美人”这些话时,觉得很放心,她不担心家庭教师会追求她的女儿,于是在他们第二次跳卡特里尔舞的时候,她就放心地忙着准备那顿夜宵去了。但是她想对这些使她放心的事了解得更详实可靠些。她继续盘问下去。每个人都喜欢聊自己感到欣慰的话题,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这些话题都是蛮有趣的。家庭教师回答得很认真,虽然照样很简短“您的未婚妻漂亮吧?”——“非常漂亮。”“有陪嫁吗?”——“现在没有,不过她会得到一大笔遗产。”“一大笔?”——“很大一笔。”“怎么个大法?”“很大。”“上十万?”——“还要多得多。”“到底有多少?”——“何必说出具体数呢?说它很大不就足够了。”“是现款?”——“也有现款。”“可能还有地产吧?”——“是的,有地产。”“快到手了吧?”——“快了。”“快结婚了吧?”——“快了。”“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这就对了,要趁她还没收到这些遗产之前办喜事好,不然向她求婚的人太多,不好应付啊。”“没错。”“为什么上帝赐福给您?别人怎么没这个福份呢?”“是啊,还没有谁知道她可以得到遗产。”“打听明白了?”——“打听明白了。”“怎么打听的?”——“说实在的,我早就下手打听明白,嗯,就把她弄到手了。”“打听得可靠吗?”——“我连证据都亲自看过了。”“亲自?”——“亲自,一开始就亲自查字据。”“开头就查字据?”——“当然,一个有头脑的人不看字据决不行动。”“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没错,决不行动。您真是好福气!恐怕这是您父母给您祷告带来的福分喽!”——“可能吧。”

家庭教师过去就使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喜欢是因为他不喝她的茶。从各方面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稳重、可靠的人。他话语不多——这一点更好。这就说明他不轻佻。但是他一开口就很到位,尤其是谈到金钱的事。从前天晚会上她更觉得家庭教师气派简直品端术正,她给追求家庭教师家的女儿自设障碍,这种严格自律的年轻人,现在可很少见。现在,她对他真是一百个满意。他确实是很稳重的人!他从不拿他那有大钱的未婚妻夸耀,嘴严得不用钳子都钳不出一句话来!可是他那鼻子多灵——看来,找个有钱的未婚妻这是他早就考虑好的了。——还有,你瞧他追求她的那个劲!这个人可是办事的高手啊!他一开头就从查字据开始,他说得多对:“一个有头脑的人。”“不查字据是不成的!”这个年轻人办事可真有根啊!

开始薇罗奇卡勉强忍住了明显的微笑。可是慢慢地她觉察出来了(她怎么觉察的呢?这恐怕不对,不,这一觉察对劲!),罗普霍夫虽然是在回答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的问话,但是却不是在跟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对话,而是在冲着她讲话。不过这些话对于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来说是跟她开玩笑,而对于薇罗奇卡来说都是真话,实实在在的真话。

这仅仅是薇罗奇卡的感觉呢,还是事实如此,谁能知道呢?当然他知道,她后来也明白了,而我们似乎不需追究这些,我们需要的只是事实。事实上,薇罗奇卡起初还是微笑着听罗普霍夫的话,听着听着严肃起来,她心里想,他不是跟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讲话,而是对她讲的。而且那不是开玩笑,而讲的都是实话。而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从一开始就十分认真地听罗普霍夫的话。她转脸对薇罗奇卡说:“我的孩子,薇罗奇卡,你怎么总是死个钉地坐着?你不好同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熟悉一下,不妨请他伴奏,你唱点什么吗!”这几句话的背后含义是:“我们很尊敬您,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我们都希望您成为我们全家的好朋友。你,薇罗奇卡,不必在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面前害羞。我会告诉米哈依尔·伊凡内奇,家庭教师已经是有了未婚妻的人了。米哈依尔·伊凡内奇对他不会产生醋意。”——无论是在薇罗奇卡,特别是在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心目中他已经不是“家庭教师”,而是“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当然对于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来说自然还有更实际的另一层含义:“应该对他亲密,等他这家伙发了财,这份交情说不定会派上用场呢!”但是对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来说,这些话除了上述的一般含义之外,她心里还有一个小九九,“跟他密切密切,然后对他说,我们可不是有钱人,上一堂课付一个银卢布,我们吃不消啊。”瞧,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的话里居然含有这么多的含意!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说他立刻就能上完课,上完课后他很乐意来弹琴。


7


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的话含有许多含义,为此也收到了同样多的效果。她这些话的个人小算盘,即节省学费,这方面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获得了成功,比她本人算计的还要理想。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又来上了两次课以后,她哭穷他们不是有钱人,而他竟讨价还价起来,他拼命争价钱,久久不肯让步,老是坚持要三块纸卢布上一次课(那时候还有三卢布一张的钞票,如果您记得的话,相当于750戈比硬币);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本来不敢指望他再压低,结果却出乎意外地减到了600戈比一课时。她的如意小算盘——希望减少学费,看来是跟她把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不是罗普霍夫,是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当作贪心的人的看法相左:一个贪财的人怎么会因为我们钱少苦穷便牺牲他的金钱呢?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既然肯作牺牲,她其实就该对他绝望,认定他是个轻浮的,从而是有害的人。如果这是别人的事情,她当然会这样想。可是人的天性,对于自己的事情总是很难照一般的法则去判断,却喜欢为了本身的利益而不遵守这些规则。当十等文官伊凡诺夫向六等文官伊凡·伊凡内奇献衷心,说要全身心地为他效忠的时候,伊凡·伊凡内奇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希望人家全身心效忠是不可能的,何况他知道伊凡诺夫曾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出卖过父亲五次,已经超过了他伊凡·伊凡内奇本人,他只出卖过他父亲三次,可是伊凡·伊凡内奇仍旧认为伊凡诺夫会效忠于他,换句话说,他不相信他,而是赏识他,虽然不相信他,却情愿受他欺骗,——这表示他还是相信他,虽然不是真信。可惜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没有去掉这个缺点,差不多一切贪婪的、狡猾的、丑恶的人都是如此。只有在道德品质上极端相反的两种人才能克服这个缺点。第一种是超级恶棍,可以称作是世界第八奇迹①,骗术上造诣炉火纯青的人,例如雅尼那的阿利·巴沙、叙利亚的杰查尔·巴沙、埃及的穆罕默德·阿利②,他们都轻而易举地欺骗过欧洲的外交家(杰查尔还骗过拿破仑大帝),像骗小孩子一样,骗术像一副坚固无比的铠甲似的披在这种人身上,使人无法穿透它而触到他们的任何人类弱点——自负、野心、权力欲、虚荣心等等。
——————
①世界七大奇迹指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宙斯像、罗德斯巨人铜像、阿尔特弥斯庙、摩索尔陵、亚历山大灯塔。
②阿利·巴沙(大约生于1744-1822,生卒年据《苏联大百科全书》——译者),阿尔巴尼亚的封建主,雅尼那的征服者,后任南阿尔巴尼亚总督。(1787)后在战争中被默哈穆德苏丹Ⅱ所杀。
杰查尔·巴沙(1735-1804),土耳其大将和政治家,1799年在拿破仑侵袭下保卫了亚卡城,名声大震。后脱离土耳其独立统治叙利亚,以残酷著名,杰查尔,绰号,屠夫之意。
穆罕默德·阿利(1769-1849),土耳其大将,以阴谋武力夺取埃及世袭总督之位。
——————
但是这样的骗子豪杰非常之少,在欧洲各国几乎难以找到了:因为许多人类弱点把他们的作恶精湛技术已搞得不灵了。所以,假定有谁指着一个狡猾的人对您说:“这人是谁也骗他不了的。”那么您尽可以大胆地用十卢布赌一卢布,您为人虽不狡诈,却能骗这个狡猾的人,只要您愿意骗他;您可以更大胆地用一百卢布赌一卢布,他自己也会欺骗自己,因为自欺是狡猾人性格上最常见的共同特点。这方面的能手恐怕要数路易·菲利浦和梅特涅①了。他们与众不同,竟把自己从巴黎和维也纳骗到富庶而幽静的地方,在那儿悠闲地欣赏起玛卡尔放牛图②来了。拿破仑一世何等狡猾啊——他比上述两个要狡猾多了,据说他除了狡猾,还有了不起的才智——而他却巧妙地把自己骗到了厄尔巴岛,他还嫌不够,还想更进一步,有志者事竟成,终于把自己骗上了圣海伦娜岛③!这本来是千难万难、几乎不可能的事,而他居然有本事克服重重障碍,上了圣海伦娜岛!请读读夏拉斯的《1815年大战史》④吧,拿破仑欺骗自己时那种劲头和手腕真是动人的!可惜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也没有戒除这个有害的嗜好。

精于骗术而又能把它当作一副铠甲,以防备自己受到迷惑的人,是很少的。

——————
①路易·菲利浦(1773-1850),1830-1848年为法国国王,1848年革命时被推翻。梅特涅(1773-1859),奥地利政治家,他组织反拿破仑的胜利同盟,在维也纳议会中成为主要人物。1821年他出任奥地利首相,他爱虚荣,讲话喋喋不休,1836年以后他只负责外交事务,当时一些法令,本非他所制定,但是他为了挽回威信,竟为它们承担责任。结果,他成为压迫与反动的象征,为人民所憎恶,被迫于1848年3月辞职。
②此处是形容偏僻荒凉,被世人放逐之处。
③拿破仑(1769-1821),法国将军、法国第一执政和皇帝。本书所涉及历史为:当拿破仑事业如日中天时,有人建议他说:阻止阴谋的最好办法是把执政府制改为帝制。拿破仑欣然接受,于1804年5月28日称帝。1812年他率兵45万,与俄国库图佐夫大战,大败,逃回巴黎,至1814年法四面受敌,巴黎当局与联盟军谈判,临时政府主席坦列朗宣布废黜拿破仑,他于6月6日退位,至厄尔巴岛作为拥有王权的公爵领地,仍允许他保留帝号。1815年他企图东山再起,在同年6月18日兵败滑铁卢,在议会的压力下于1815年6月22日退位,被流放圣海伦娜岛,后死于该岛,不满52岁。
④夏拉斯(1810-1865),法国军事家,《1815年大战史》写于国外。
——————
另一种人却用一颗单纯正直的心来做铠甲,而且万无一失——这样的人可就多了。据维杜克和凡卡·卡英①他们证明,哄骗一个正直诚实的人是再困难不过的事,只要他有一点思考力和生活经验。单独一个正直而又不算愚蠢的人是不会受到迷惑的。但是他们有一个同样有害的弱点:他们凑在一起倒容易受诱惑。骗子无法欺骗他们中间的一个人,但是他们结成一伙,却常常受骗。反之,单独一个骗子易于受骗,一成群结党就谁也骗不了他们。世界历史的全部秘密便在这儿。可是我们不必去钻研世界历史:要写小说就只管写小说好了。

——————
①维杜克(1775-1857),著名法国侦探。凡卡·卡英,18世纪40年代俄国江洋大盗。
——————
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那几句话说的第一个效果是学费减少了。第二个效果是,由于教师(其实已经不是教师,而是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的减少学费,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更加肯定了“他是个能干的人”的好印象,甚至相信薇罗奇卡跟他谈谈话只会有好处,他会怂恿薇罗奇卡和米哈依尔·伊凡内奇结婚——这个结论非常好,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单凭自己的才智还做不出来,可是她发现一个十分明显的证据,所以她不能不看到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的影响对薇罗奇卡的益处。至于她怎样发现了这个证据,我们马上便会知道。

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那些话的第三个效果是:经过她的许可与鼓励,薇罗奇卡和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开始在一块用去相当多的时间了。8点钟左右教完书以后,罗普霍夫还要在罗查利斯基家待上两三个钟头,跟这一家的母亲、父亲和求婚人玩玩牌,陪他们聊聊天,或者他弹钢琴,薇罗奇卡唱歌,或者薇罗奇卡弹琴,他听。有时他也跟薇罗奇卡谈谈话,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不去干涉,也不斜眼看他们,当然她也并非放任不管。

是啊,她自然不能任其自然啊,因为尽管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是个很好的青年,但是俗话说的“门窗关好不招贼”,决不是没有理由的。而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毫无疑义是一个贼——这并非贬义,倒是褒义——否则为什么要尊敬他,把他当做好朋友呢?难道人会跟傻瓜结交吗?当然,如果有利可图,也应该跟傻瓜交朋友。而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目前还没有什么家产,因此,跟他交朋友只是他有他的长处,那就是说,由于他的才智——能干、慎重以及办事的才干。但是如果说任何人天生都有坏念头的话,对于这样一个聪明人来说更不在话下了。所以必须好好盯视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于是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便用心盯视起来。可是观察的全部结果,只能证明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的能干和稳健。比方说,凭什么可以马上看出一个人的男女私情呢?凭他偷看对方的胸衣这一点。当薇罗奇卡在弹琴,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站在一边静听的时候,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就在注意他是否在偷看她的胸衣——不,他完全没有偷看的意思!有时他根本不瞧薇罗奇卡,而是随便瞧着什么地方,有时他虽然瞧着她,却只是瞧她的脸,而且毫无表情,叫人一望而知他瞧她不过是出于礼貌,他心里想他的未婚妻的陪嫁——他的眼里没有米哈依尔·伊凡内奇的那种充满欲火的眼神。再说,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一个人的男女私情呢?从情话。但是谁也没有听到他们谈什么情话,而且他们两个很少交谈,他跟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谈得多些。再举一个例吧:这时他开始给薇罗奇卡带书来了。有一次薇罗奇卡出去看她的女友,米哈依尔·伊凡内奇正好来到这儿。于是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便把那些书拿来给米哈依尔·伊凡内奇看看。

“您瞧,米哈依尔·伊凡内奇,法文书我倒可以大体看懂:《客厅》——这该是一本社交指南书吧,对德文书我可一窍不通了。

“不,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这个词‘Destinée’ —是‘命运’①的意思,不是‘客厅’。”

“讲的是什么命运呢?是部小说,还是什么占卜书、释梦书呢?”

“看看书的内容马上就可以明白了。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米哈依尔·伊凡内奇翻了几页,“这儿讲的大多是国库券②的事,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看来是本科学书。”

“国库券?好。那么一定是谈怎么周转资金之类的事啦。”

“对,尽是这一套,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

“唔,那本德文书呢?”

米哈依尔·伊万内奇没有把握地念道:“《论宗教》,路德维希著——路易十四③,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是路易十四的著作,他是法国国王,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他的儿子也是国王,不过王位现在叫拿破仑夺去了。”

——————
①这是暗指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孔西德兰(1805-1893)所著的《社会之命运》《Destinée sociale》(1838),本书发展了傅立叶的观点,描绘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的鲜明画面,阐述了自由劳动联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这一学说。每个联盟生活在一个特殊场所,称之不法朗吉(即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的团体,1500-2000人的生产消费单位,译者)。每个联盟分为行会,干一种专门工作。这一描绘在本书薇拉第四个梦中有具体描写。行会与国库券读音同。
②行会与国库券读音同。
③在这里由于米哈依尔·伊凡内奇无知,把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著的《宗教本质讲演录》(1851)当成了法国皇帝路易十四(1643-1715)的书。同时米哈依尔·伊万内奇还错把路易十四当成了路易·菲利浦的父亲,路易·菲利浦为法国国王是从1830—1848年在位。
——————

“那么是本宗教书吧?”

“是宗教书,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

“好极了,米哈依尔·伊凡内奇。我本来知道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是个老实人,但是不管对什么人都得眼盯盯看着啊。”

“他当然不会有那个念头,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可是对您这样提防他,我还是很感激的,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

“我不能不提防,米哈依尔·伊凡内奇,让女儿保持纯洁是母亲的责任,薇罗奇卡这孩子,我可以向您担保。不过,米哈依尔·伊凡内奇,我在想,法国国王是信什么教的?”

“自然是天主教。”

“那么他的书上没有叫人改信天主教吧?”

“我想不会,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如果写书的是天主教的一个主教,他的确会劝人家改信天主教的。当国王的可不管这种事儿。他是一位英明的元首、政治家,他只是要人们笃信宗教而已。”

大概不会再有什么了吧?玛丽娅·阿列克芙娜不能不看到:米哈依尔·伊凡内奇虽然才智平平,考虑问题倒也很认真,但是她还是要把事情弄个一清二楚。过了两三天,她跟罗普霍夫和米哈依尔·伊凡内奇一起玩“普列费兰斯”这种纸牌,突然对罗普霍夫说:

“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我想请教您一下:上一个法国国王,就是他的王位叫现在的拿破仑占去了的——那个国王的父亲下过命令叫大家都信天主教吗?”

“没有,没有下过命令。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

“天主教好不好,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
“不,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不好。我出方块七。”

“我是好奇,随便问问,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别看我是个没学问的女人,对这些我还很有兴趣呢。您捞回不少了,德米特里·谢尔盖依奇!”

“哪能输,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我们在医学院练出来了,医学院的学生必须会玩牌。”
罗普霍夫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非要知道菲利浦·艾加力特是否下过命令叫人们信天主教。

那么,经过这些事情之后,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停止这套麻烦的盯梢活动岂不更好吗?他既不偷看对方的胸衣,脸上的表情又不具挑逗,让她读的又是宗教书——这不是无懈可击吗。可是不然,玛丽娅·阿列克塞芙娜并不以盯梢为满足,她还做了一次试验,仿佛我从前读得烂熟的那本《逻辑学》①里讲的:“我们应该根据缜密之计划,并做出试验来检查我们对于各种自发现象的观察,才能深入理解这些方面之奥秘。”——于是她也做了一个试验。看来她也读过萨克逊·格拉马帝克②的著作,知道人们如何在森林里用一个姑娘去考验哈姆雷特的故事。
——————
①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手稿中已指出此书为罗日杰斯特文斯基·H所著的教科书,是本分析心理行为的逻辑书。出版于1826年。本书五版,为帝制中学教科书,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萨拉托夫正教中学念过书,对此书当然要能背下来。
②萨克逊·格拉马帝克为12世纪丹麦编年史家,他的《丹麦史》的最初九卷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与传说。为此后来许多剧作家常常从其中选取材料创作作品。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亦是如此。这里车尔尼雪夫斯基指的是萨克逊所讲的一段插曲:哈姆雷特决心替父复仇,便假装发疯,仇人设计让他与所爱的姑娘在森林中相会。哈姆雷特已从朋友那里知道了这个阴谋,终于骗过了他的敌人。


《怎么办:关于新人的故事》第二章 初恋与合法婚姻 6、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