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Fi随聊第90期】冷门老物索尼MDR-SA1000闲聊

(PS:因为被学校轰出校内宿舍后被分配到的房子空间很小,所以拍照略水,见谅。)
MDR-sa系列,顾名思义,正是为SACD设计的大耳系列。其频响范围达到了比较夸张的8hz-80khz,而三兄弟发售迄今已经过了十来个年头,他们也凭借自身独具特色的声音特性以及相当漂亮的外观设计而被奉为经典,尔后森海的HD800的设计也可以看出些许sa系列的影子。(亲儿子就是亲儿子)


其实这一只sa1000(后文记为sak)也是从hxd那边借来玩的,但是因为疫情等种种因素没能顺利归还,所以也就拿出来提两嘴(水一水)
当然其实本身这一只已经有在这个栏目中亮相过了,原文链接如下


sa系列三者都采用了同样的模具,但不同于sa3k以及sa5k,sak的外壳和主体框架都是塑料,而非金属,部分关节已经老化并且出现虚位,导致会有一些异响。全开放50mm大尺寸大耳,单元背侧是金属网罩,周围一环有一圈高光装饰,上面印有型号名称,上下侧采用尼龙材质包覆。耳罩使用了网罩包海绵的材质,略微粗糙。头梁下端两侧有立体索尼的logo,两侧有十段分段调节长度,调节处印有左右标示。头梁主体由两根走线梁套网罩组成。腔体纵轴旋转角度在10度左右,横轴旋转角度在30度左右。


左侧单边入线,线材长度为3米,外敷针织线皮,自缠绕效应严重,插头为3.5三极单端镀金插头。总体重量较轻,不到300g。佩戴还算舒适,但是因为纵轴调节角度很小,导致实际上并没有很好的贴合面部,其次就是线材收纳,真的很难受。

其实仅直观第一印象来看的话,很明显sak其实就是由sa5k/3k从缩水配置而来的产物,虽然质感比起sa3k和sa5k会差很多,不过这种十分张扬但精致的大尺寸动圈造型我个人确实十分喜欢。而且有可能正是得益于塑料这种皮实耐用的材质,才使得sak能够在湿气重的学校宿舍中存活下来。

声音方面,sak的直流阻抗为70欧,灵敏度为100db/mw,略微比较难折腾,所以后文听感基于PAW 6000高增益模式。
sak总体声音偏通透但略微有些干薄,而且有着相当不错的横向声场。分离一般,解析和动态瞬态都比较优秀,总体素质放在当今的千元档来说也够吃两壶。总体声音偏向于上盘,其中高频表现我个人觉得是相当优质的,有着适度的延伸和密度,而不是像其他一堆乱七八糟的耳机疯狂拉高频杀耳膜。低频有一定的量,质感一般,属于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不残疾也不显眼的那种类型。
也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我个人觉得其实从ex90上感受到些许sak的影子,不仅仅是一个优质的高频,实际上两者的问题也十分相似,那就是中频都略微薄。而这个问题在sak上面则变得更为突出,直接性的导致了sak在演绎多数偏重人声类的曲目时几乎是翻车的,人声过薄,同时存在略微严重的齿音。而且在演绎大场面音乐时,sak也很难胜任。实在缺乏气势。
但也相对的,在做出了这么多的“牺牲”后,sak依然有着让我印象相当深刻的闪光点,那就是部分器乐solo还是相当瞩目的。比如《梦樱》,《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等等,演绎恰到好处,毫无过多的修饰,很好的带出了器乐本身所具备的那种灵动和顿挫。并无过多的惊艳,但确实是可以让人舒舒服服听一上午的声音。

当然后面也找了SACD的音源试了下,也就是去年入手的那张pure1。
并没有太多让人惊喜的地方,器乐solo依然是不需要废话的优秀,但《梦想歌》里Suara的声音依然是显得过于薄的。
不过转换了下思路试了试DSD版本的pure1,在本身音源就过软密度过低的情况下,sak的干薄也确实并没有被彰显,换句话说其实两者相性确实还挺不错的。这也应该是头一回让我意识到音源搭配的问题2333333333333。

总得来说,sak无论是定位还是声音表现我个人觉得短板还是相当显著的,但也相对的具备一些相当有意思的特质。虽然无论是保有量还是名声都远远比不上sa3k和sa5k,但我觉得sak依然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存在,也可以一窥sa系列的有趣之处。
当然这一期也就到此结束了,有什么想问的想聊的也欢迎加群:602700938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