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剑道》
剑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先秦古籍《吴越春秋》里,中国古代将剑的修行称作剑道,《汉书艺文志》中也记载有《剑道》三十八篇。
《吴越春秋》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则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

《庄子·说剑》中记载的赵惠文王喜剑,庄子所阐述的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被后世学者作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剑道的一个重要理论。
《庄子》剑之道当是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
从《庄子》和《吴越春秋》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剑道实战经验丰富,甚至开始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阐释内在含义,证明当时的剑道理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剑道内外形神兼备,历代文人雅士都以修习剑道为荣。
剑道在唐代最为鼎盛,诗人李白、王昌龄、白居易也是剑道高手。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在唐代,佛道儒盛行,宗教也影响着剑道的发展,如《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王经》里有“成就剑法”及“圣剑成就法”,说是若剑法练成,就能够降妖伏魔。
元代《叔苴子》论剑道:教剑者有法,及其剑,忘其法并忘其剑矣,未忘法而用剑者,临 战斗而死于剑。
强调剑术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法则。

近代剑道发展逐步地形成了具有独立体系的套路运动。
剑道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理应继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