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客丛书》 宋 王楙(四十四)

2023-10-18 19:06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欧阳公词意 欧阳修的词说“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等等,结尾说“水晶双枕,旁有墯钗横”。此词极为脍炙人口,按照流传的说法,欧阳修任郡守幕僚时,有回郡守举办宴席,他与一位官妓交往。郡守知道后,令那官妓向欧阳修要他写的词,否则将追究此事,欧阳修知道后随即赋了此词。 我个人读此词,是引用李商隐的《偶题》,诗是这么写的“小亭间眠微醉消,石榴海柏枝相交;水纹簟上琥珀枕,旁有墯钗双翠翘。”又欧公的这句“池外轻雷”,也是引用了商隐的“芙蓉塘外有轻雷”这句。而“好风微动帘旌”是唐朝《花间集》的词句。欧公的词又有“栏干敲遍不应人,分明窗下闻裁剪”的句子,这句可在韩偓的《香奁集》里见到。 二花睡足 《杨妃外传》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来,此时太真因酒醉未醒,侍儿扶着她来到明皇身边。明皇见了说“是岂妃子醉邪?海棠睡未足耳。”所以才有苏东坡《海棠》诗的这句“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 我个人读李贺的诗,里面有“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墯髻半沉檀;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李贺以“芙蓉睡足”来形容西施,确实很得当。其实唐诗里也有一句“一枝娇卧醉芙蓉”。 五言协律 杜牧之有诗说“几席延尧舜,轩墀立禹汤;一千年际会,三万里农桑。”又说“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还说“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 孟郊有诗说“见说祝融峰,擎天势似腾;藏千寻布水,出十八高僧。” 其实唐朝的诗很多用这样的诗体,虽然看起来龃龉,但其实协律,而且七言也经常用到。 元微之有诗句说“庾公楼怅望,巴子国生涯。”贾岛有诗句说“一千寻树直,三十六峰寒。” 赤令与中丞分道 韩退之的《论京尹不台参书》说“赤令尚且与中丞分道而行,何况京尹?”元微之的论也说“京令应该和御史丞走不同的道,因为有补逐的意思。”有些人很怀疑这里面的说法,他们认为唐朝的赤令真这么牛逼? 我个人以为这是沿袭晋宋的典故,读沈约的《宋书》:文帝时,有司奏旧科御史中丞专道,而扬州刺史、毋阳尹、建康令并是京辇土地之主,或检校非违,或赴救水火,事应神速。不宜稽驻,赤令分道。(大意:文帝时期,有司上奏以前的规定科御史中丞有专道,而扬州刺史、毋阳尹、建康令为京辇土地之主,或者检校违规,或前往水火灾现场救人,这些事应该快速解决,半刻也不能耽误,所以赤令与中丞应该分道。) 又,《北史》说:元志为洛阳令,与御吏中尉李彪争路。彪言,御史中尉,辟承华盖,安有洛阳令与臣抗衡?志言,神乡县主,岂有俯同众官趋辟中尉?孝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而后,可分路而行。”及出,志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大意:元志任洛阳令,与御吏中尉李彪争路。李彪说“我是御史中尉,辟承华盖,洛阳令胆敢与我抗衡?”元志说“我是神乡县主,怎么可能降低身份与其他官员一样回避中尉呢?”孝文帝说“我的洛阳大得很,你们应该分路扬镳。从此以后,你和他分路而行。”二人出来后,元志和李彪各自取来折尺量道,一人一半)。唐朝是遵循这个制度而已。 我个人考究,中丞从魏晋开始,权利越来越大,与司隶一起监督百僚。皇太子以下的,都可以监管,专督行马内,司隶专督行马外。到梁朝依然是这样,皇太子在宫门行马内是违法的,要当场纠正。后魏开始改为中尉,监督管理百僚,出入皆走千步清道与皇太子走不一样的道。王公百辟皆畏惧中尉,见了都要回避,其余的百僚,见了急忙下马、弛车到路旁,要是回避不及的话,用棍棒打出,其隆重如此,卻要降低身份与赤令分道而行。 以鄙俗语入诗中用 唐朝有些诗人将世俗流行的字用到自己所作的诗里面,比如张祐的诗句“银注紫衣擎”,许浑的诗句“橘边沽酒半坛空”,元微之的诗句“橹竄动摇妨客梦”,杜子美的诗句“遮莫邻鸡下五更”,权德舆的诗句“遮莫雪霜撩乱下”,还有“帝乡吾土一般般”,“万般无染耳边风”。 张祐还有“归来不把一文钱”,“酒引娇娃活牡丹”,戴叔伦的诗句“秋风里许杏花开,杏树旁边醉客来。”王建的诗句“杨柳宫前忽地春”,还有“万事风吹过耳轮”,“朝回不向诸余处”,“若教更解诸余语”,“新晴草色暖温暾”,“池水暖温暾”,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旁边”这两个字,可在徐陵的《杂曲》里见到。 杜诗言沈宋 《学林新编》说:杜子美的《怀郑监李宾客诗》说“郑李光时论,文章并我先;阴何尚清省,沈宋歘联翩。”大家以为是指阴铿、何逊、沈约、宋玉,因为这四位皆能作诗写文章,被当时的人所称道。 我个人以为,杜子美诗中的沈、宋不是指沈约、宋玉,而是指沈佺期、宋之问。佺期、之问,在当时很有名,可以读《文艺传》。司空图说“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典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极矣。”元稹在议论李、杜时也说“上该曹、刘,下薄沈、宋。”宋玉的时代在曹、刘之前,如果是讲宋玉时,不应该说“下薄”。 间平等语 事情有所承袭使用,没什么好奇怪的,比如宗室用“间平”这二字就是。河间、东平,是汉家二王的封号,间平难以拆开来用,“间”犹如现代人所说的“中”,现代人将“间平”,似乎也不代表什么意思,但人用这二字,历史确实很久了。 我个人读《北史》讨论齐文襄诸子,有“虽有谢间平”,徐陵的启也说“间平就国”这样的话。而且,双名也不可拆来,比如金日磾之类的。东汉的《费凤碑》有“司马慕蔺相”,宋《庾信铭》有“年消张辟”,诗句有“无复申包”等等。 借对 古时候就有借对,比如《王褒碑》的“年逾艾服,任隆台衮。”汀总作《陆尚书诔》有“雁行攸序,龙作间才。”沈约的《墓志》说“以彼天爵,郁为人龙。”之类的就是。 对偶中有关两字的,比如梁元论说“虽坐三槐,不妨家有三径;虽接五侯,不妨门垂五柳。”这类的就是。 阿房宫赋 杜牧之的《阿房宫赋》说“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杨敬之的《华山赋》说“见若咫尺,田千亩矣;见若环堵,城千雉矣;见若杯水,池百里矣;见若蚁垤,台九层矣;醯鸡往来,周东西矣;蠛蠓纷纷,秦速亡矣;蜂窠联联,起阿房矣;俄而复然,立建章矣;小星奕奕,焚咸阳矣;纍纍茧栗,祖龙藏矣。” 二篇文章同一种写作方式。 有人读《阿房宮赋》时,读到“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袖冷殿,风雨凄凄,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时,不禁拍手赞赏,叹息其形容广大。 我个人以为杜牧之的意趣,是仿效自魏卞兰的《许昌宫赋》,里面说“其阴则望舒凉室,义和温房,隆冬御絺,盛夏重裘,一宇之深邃,致寒暑于阴阳”,大家仔细读,难道不是出自这吗? 蝶粉蜂黄 《草堂诗余》记载:张仲队的《满江红》词有句“蝶粉蜂黄都褪却”,注解说“蝶粉蜂黄,是唐朝宫人的妆容。” 我个人读李商隐的诗,其中有句“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从这句,我了解到《诗余》的注解,不是乱说。但唐朝的《花间集》却没有这句。有人以为蝴蝶交配时会掉粉,蜜蜂交配时会落黄。 用事相等 黄鲁直的诗句说“矲矮金壶肯持送,挼莎残蘜更传桮。”注解此诗的人只知道“挼莎”出自《曲礼》,注解说“不择手”。注解“矲矮”时,引用《玉篇》,注解说“矲,短的意思;而矮,指不长。”他们不知道“矲矮”出自《春官附音》,在注解下面说“矲雉,卜皮买反,下苦买反。是桂林方言,桂林人说人短时,讲矲雉,雉作矮字称呼。”前辈的用意,正是源自于此,注解经传里面的词句,必须与经传中的事对得上。这就如王荆公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护田、排闼,皆是西汉人的习惯用词;谢迈的诗句也说“挼挲蕉叶展新录,从便桃花舒小红。” 以物性喻人 在比喻人做事时,会形容其狐疑、犹豫等词,这些都是以动物的习性而形容。狐狸的习性是疑虑,所以词为“狐疑”。豫总怕人会伤害自己,每次见人便会爬到树上,所以词为“犹豫”。 说某人了解事物,会说“能”,没有同伴,会说“独”;能和独也是兽类。在《说文》里说:能,是熊类,在野兽中称“贤”。独,外形像虎,独自出行,没有同伴。还有“狙狯”、“狡猾”也是指动物。 又,人们将造次指为率然,按照《杂俎》的说法,在常山里有条巨蛇,这蛇的头和尾巴特别大,要是蛇头被碰到,蛇尾巴马上扫过来;要是尾巴被抓,蛇头马上回咬;要是蛇腰被动,蛇头、蛇尾巴马上同时又扫又咬,故名为“率然”,《孙子兵法》里面的“率然”就是指这个意思。 以动物作比喻,皆是一种动物比喻一种行为,但用狼作比喻的就比较多了,比如说人家恣食会说“狼餐”,说人家恣取会说“狼贪”,说人家威顾会说“狼顾”,说人家乱走会说“狼窜”,说人家陆梁会说“狼扈”,说人家专愎会说“狼狠”,说人家不恤“狼戾”,说人家不检会说“狼籍”,说人家乖谬会说“狼狈”。

《野客丛书》 宋 王楙(四十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