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s或《牛奶》的重奏
一粒沙的故事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茜茜对自我的追求、皇室生活、19世纪末的社会图景。《牛奶》(Milch)是第三个圆中最有代表性的歌曲,而它自然也有自己的重奏[注1]——下半场的《满腔恨意》(Hass)。这种重复不光是主题上的(下层对上层的不满、对心中怒火的发泄。由义愤逐渐失控变为仇恨),更是结构上的。
①最明显的,两首歌都可以根据鲁契尼(或其他煽动者)与群众的问答分成三段,每段之间不仅情感递进、歌唱人数增加、配乐逐渐复杂、人物身份和衣着发生变化(希望有大佬可以科普下者几波人分别是什么身份,我反正只知道一开始的平民示威者和最后的纳粹),内部的音乐结构也大致一样。
②鲁契尼的煽动话术完全一致。《牛奶》中他说在群众没有牛奶喝的时候皇后还在用牛奶洗澡、为头发发愁,而下一首就是有关茜茜沐浴有多奢侈的歌(《皇后必须闪亮》);而《满腔恨意》里他在民众的民族主义、反贵族情绪被点燃后火上浇油,说皇后在为犹太诗人海涅建纪念碑,而这首歌的上一首是茜茜很无视民间疾苦地试图和海涅的亡灵对话(《和你一样(重奏)》,早期版本里还没有《父子争吵》)。
③一样的节奏。因为《满腔恨意》是一首没有旋律的“歌”,所以只是听/看原剧,尤其是速度比较快的版本(如92和98版)的朋友可能不太意识得到。但对我这种自己录过Hass和Milch也剪过Hass的人来说这点是十分明显的(悲)。比如:

不光是字数、节奏一模一样,连鲁契尼/煽动者插的话也一一对应。换句话说,《牛奶》不带调地念就成了《满腔恨意》,《满腔恨意》也可以原封不动唱进《牛奶》的旋律

脑洞时间:鲁契尼的离题评价与旁观者身份
鲁契尼在这首歌的最后有一句台词:Gesund ist sie jedenfalls nicht,字面上是“她一定是精神不正常了”。不论这句话是不是就茜茜想为海涅建纪念碑发出的评价(因为这两部分词离得有点远),但至少可以肯定这里的sie(she)在语法上指的只能是茜茜[注2]。但问题是,这句话离鲁契尼上一句“建纪念碑”已经很远了,而民众也已经陷入到极端狂热的情绪中,早就不去管什么皇后了,鲁契尼这句话像是思想比别人慢半拍。而且歌曲后半段是发生在20世纪初乃至中叶的,相当于故事突然离开了主线,像水晶球一样为我们揭示未来的状况。而茜茜没活到那时候。
这时我们突然发现,相比《牛奶》里那个引领节奏、最后也参与其中的煽动者,这首歌里的鲁契尼最多只算得上一个旁观者。从头到尾他一共说了些什么呢?第一段:向过路人解释这是在示威游行;第二段:告诉被殴打的路人现在世道变了,二十世纪来了;第三段:告诉人们茜茜要为海涅建纪念碑、“她一定是精神不正常了”:不仅话格外少,态度也是冷眼旁观,正如他说的non c'é niente da fare(无能为力or爱莫能助)。我认为这可以从三个角度解释
1、剧的设定。整部一粒沙其实是鲁契尼操纵茜茜同时代人的亡灵演的一出剧,为的是回答法官提出的“你为何要谋害伊丽莎白皇后”的问题。鲁契尼只关心茜茜,《牛奶》发生在茜茜还活着的年代,也与她的关系更近,无论是作为故事讲述者还是意大利的革命者,鲁契尼都有煽动乃至与群众共情的强烈意愿;至于二十世纪发生了什么,就像鲁契尼说的“alla malora, ich bin tod!”(tmd我已经死了!),管不着了,所以不管民众吵得震天响,鲁契尼心里还是在咀嚼茜茜的事情
2、鲁契尼的性格。虽然这部剧以鲁契尼作为叙事者,使他像《巴黎圣母院》中的诗人甘果瓦一样失去了相当一部分作为人物的性格,但是我们还是大概能总结出鲁契尼的人物形象:有些疯癫、神经质但是有着相当高明的见识(因为他也是作者的传声筒)、对茜茜和贵族相关的东西持负面态度,具体从诙谐讽刺(《众目睽睽》)、无情揭露(《青年皇帝》)到破口大骂(《牛奶》)都有,有时还会打破第四面墙,嘲笑庸俗的观众(《Kitsch》)。这与鲁契尼的历史形象有关。鲁契尼是个意大利人、孤儿、安那其,对贵族出奇憎恨,信奉“不劳动者不得食”。所以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人是很可能会参加《牛奶》里的那种运动的,而很难想象他会被二十世纪的(德意志)种族主义情绪感染。
3、义愤与仇恨。为吃不上饭的穷人声张正义和参与仇恨和狂热驱使的群众运动会是两回事。尤其是从叙述者的视角冷眼旁观,更是如此。回到鲁契尼的那句台词。虽然sie ist在语法上无疑是指茜茜,但我相信作者是希望用这句有些唐突的台词来双关,让观众联想到“Gesund sind sie jedenfalls nicht”(他们[而不是她]一定是疯了)。

[注1] 一粒沙是一部极其喜欢在结构上前后呼应的剧,可以说几乎任何一个主题(或动机)都有其发展、都不止出现在一首歌中(没有对应的要么是后加的,如起舞、轮舞,要么就是被删了,如《狩猎》)。这些呼应有的很明显,直接体现在歌名上,如我属于自己与我属于自己(重奏)、序幕与尾声(Prolog&Epilog);有的曾体现在歌名上但后来改了名,如Kitsch的重奏又叫《瞧瞧我的新货物》,但其与本体的旋律仍完全一致(我很喜欢这首歌把Kitsch的旋律放到超慢然后变成抒情歌的感觉XD夜船与二人一见钟情的歌也类似);有的就更隐秘些,且内涵也比较模糊,需要一些解读乃至过度解读,但也是最有趣的:如引导FJ与茜茜认识的《巴德伊舍》(So wie man denkt)的旋律与引出《沃尔夫沙龙》的《间奏2》相同,而《沃尔夫沙龙》的旋律也与茜茜爸爸、太后在茜茜婚礼上唱的《他配不上他》相同,这一系列将婚姻-妓院并列的举动似乎有所暗示;忠贞的FJ与茜茜的结合引出了死神的《最后一支舞》,而背叛的FJ与茜茜的结合为茜茜带来了花柳病和死神同样旋律的《最后邀请》(其中还有接受、丢掉弗朗茨赠送的项链的呼应)。
[注2] 德语的sie同时对应英语的she和they,但是表“她”的时候系动词用ist(相当于英语的she is),表“他们”时用系动词sind(they are),所以这句的sie只能理解为she(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