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白酒在民国兴盛时期,却遭遇未预料的危机,差点成灭顶之灾
各位,跟大家聊聊泸州白酒在民国时期的一段历史。这件事差点造成泸州没有白酒的可能。想想还有点后怕。
泸州的白酒虽然历史可以追溯得久远,但是真正成气候可能还是在明朝以后的清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虽然酿酒技术在发生改变和进步,对酒的度数也开始提升,但是之前的中国,低度黄酒还是主流趋势。

而是上流社会的人喝黄酒居多,底层老百姓其实不见得喝得起酒,这种高度酒,口感暴烈的还是没有传播开来。但是川南一带已经比较普及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泸州人酒量如何不知道,喝高度酒是一种习惯了,当然今天人喜欢喝中低度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我个人觉得泸州的烧酒最终成为了独特的大曲酒,其香型浓烈,回味悠长,而高度烈性酒并非添加现代食用酒精那种。纯粮出品,又具有散除寒湿的功效,在四川盆地,这个湿热共存了很久的巴蜀人,除了辣椒之外,酒倒是很好的发汗工具。

但是其他地域就不一定马上能接受了。满人入关,他们对高度蒸馏酒反而比当时的汉人更能接受,这也是造成烈性酒终于有了一席之地的原因。
在经过提升和改良,到了民国时期,泸州的酒名气大了很多。参加万国博览会只是我国众多土特产之一,又是众多酒类之一,相当于有一个产品背书和历史背景可以说,不仅泸州老窖有参与,现在还多名酒的前身都有参与。比如当初参与的是泸州永盛烧坊,温家的酒。
在清朝的时候,据说张之洞都来喝过他家的酒,还说出了“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名言。

虽然当时白酒产量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销售面积也不是太大,但是酒品质还是有几家是足以保证的金字招牌的。说白了就是老字号。
如同你去一个出螺蛳粉的广西,也就只有老字号最正宗。其他都是模仿。
而抗日战争爆发后,泸州又成为了大后方,也包容了很多全国各地来泸州避难的人,大家在泸州几年,已经熟悉了地方风土人情土特产,尤其是泸州的白酒。所以抗战结束后,他们回到原籍,从习惯和感情带走泸州白酒,也让泸州酒更加名扬四海。
综合这些因素才是泸州白酒的知名度,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次高峰的原因。

但是,同样也使得很多当时土豪暴发户,一头扎进这个行当,挖窖、挖人、新酒充老酒一时间鱼目混珠,把泸州的酒在民国时期,第一次遭遇了劣币驱逐良币。
当时,泸州的袍哥大爷,地方土豪劣绅,就像投资房地产一样,大力投资白酒。但是很多都是门外汉。有钱的收购有年头和规模的作坊还好说。更多的则是以次充好,哄骗外地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好在当初物流和宣传不如今天那么发达,不然可能会给泸州白酒带来灭顶之灾。好在临近新中国成立,这些旧势力纷纷倒台,虽然作坊萧条了不少,最终被整合成为了今天的泸州老窖,得以把泸州的酒城的名号得以保存和发扬,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
这段历史,很多人却不知道,还是那句老话,一个东西好,大家都来做,它一定会被弄垮掉。所以,选择行业千万不要盲从,无论什么年代都是如此。